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周玉器造型上仍保留了原始玉雕的特色,呈现平面化的倾向,它们以线为主,且内敛规整,尤其表现在动物型写实玉器中,成组佩玉也开始出现;纹饰上继承商代仍以阴刻线为主,但线条较商流畅婉转,一面坡纹和双勾线纹开始运用成熟,借助流畅而多变的线条表现出它的形神统一,气韵生动;风格上由祭祀型向礼仪性转化,因物赋形,因形饰纹,纹饰和造型之间搭配和谐自然,整体呈现出"错彩镂金"和"自然可爱"两种不同风格。在发展历程中,其神秘狂热、勇猛尚武的宗教文化印记逐渐被温文尔雅、中和静穆的人间礼乐文化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原始玉器工艺发展到夏代,开始出现镶嵌、勾彻、浅浮雕和圆雕等琢玉技术,这就使得夏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走向程式化和复杂化成为可能。几何直方的规整形状,出齿、安柄的细部造型,还有线面结合的构图,乃至浅浮雕式的立体纹饰,均强化了夏代玉器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蕴,形成了匀称规整、多样统一、象征表意和凝重神秘的艺术风格,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中国玉器主体审美观念从新石器时代“饰玉”向商周“礼玉”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庙底沟彩陶属于仰韶文化,对均衡、对称和色彩等形式规律有了自发的意识。其造型多平底,器腹较大,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辨证统一。泥条盘筑和慢轮修整等工艺的发展,使器物规整均匀,线条曲折且带流。仿生器物由器向艺发展,拟人化器物体现了女性崇拜,且有了立体雕塑的效果。纹饰以仿生为主,多为植物纹和鸟纹,花卉纹在后期占绝对优势,鱼纹则退居附属纹饰。早期多写实,后期变形的几何纹逐渐增多,表意性更为丰富。圆点在几何纹饰中起到了中心连接作用,点线造型、弧形线运用自如,影象式的表现手法起到了虚实对比的装饰效果。色彩意识也更为强烈,明快和谐的红底黑花纹饰是其特色,图案繁复多变,运笔流畅,构图严谨,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相似文献   

4.
殷商玉器文化非常发达,将其与石家河文化玉器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二者在玉器制造技术、纹饰与造型等方面均极为相似,如采用青铜工具加工,采用阳起减地或弯曲线条阴刻技法,习见饕餮神目与夔纹、扉棱,常见龙、凤、虎、蚕或蝉、立鹰等造型。这些相似性说明二者系同出于一源,石家河文化应是殷商玉质礼器文化最重要和直接的源头。在此基础上,原来被称为"柄形器"的玉器,实际上宜改称为"祖形器",即后世所谓祖先牌位。这一文化传统亦肇始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经商文明发展成为关键礼器,而后传至后世并续用至今。这种考察为理解夏商文化源头及时空关系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5.
谷纹,是中国古代玉器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所谓的谷纹,是指纹样单元形态作萌芽谷粒状的一种纹饰。古人大多将玉器上的谷纹当作谷粟的象征,视装饰有谷纹的玉器为保佑五谷丰登的祥瑞之物。本文根据年代较为明确的墓葬中出土玉器,对谷纹的来源、种类和演变进行了考察,认为谷纹来源自商代晚期肖生玉器上的羽毛纹谷纹,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作萌芽谷粒状清一色排列的标准形态。它的出现与谷粒没有任何关联,谷纹的称谓实则为后人望文生义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有关玉器造型、纹饰、工艺的16条线索入手,对商代玉器的渊源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商代玉器主要受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后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海岱史前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并阐释了文化因素吸收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龙山文化玉器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主要从龙山文化玉器中最具特色的玉礼器入手,由立体造型、平面纹饰两大方面来分析龙山文化玉礼器所蕴含的审美特质,探讨史前龙山文化玉器形式之外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从而使考古器物和文艺美学得到有机结合,并为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的研究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夏代的青铜器尽管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几何纹变化多样,动物纹装饰威严庄重,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的铺垫。  相似文献   

9.
良渚文化时期,玉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种类丰富,而且制作精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没有金属工具的良渚时代,产生了大量的玉器,并且从其整体造型到图案纹饰,都具有高度的形式美感.通过对良渚玉器中代表性器物的制作技术和审美特征的分析,可以一窥技术的发展对于形式美的表现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代漆器以其高超的漆艺而名扬后世.扬州出土的汉墓漆器数量高达上万件,可见在汉代,扬州漆器非常盛行,扬州漆器造型上以轻灵见长,纹样上飞舞灵动,充满生命的韵律.扬州汉墓漆器的胎骨分为厚木胎、薄木片卷胎、木片拼合胎,此外还存有少量竹胎、铜胎、皮胎、陶胎;器形主要有耳杯、漆奁、漆砚、箪笥、虎子、面罩和通中枕等;装饰手法主要有彩绘、针刘、金属扣、金银贴饰、镶嵌等;纹饰题材主要有云气纹、鸟兽纹、几何纹、龙凤纹、花草纹、人物故事纹等.扬州汉墓漆器内涵丰富、纹饰生动、色彩鲜艳,具有高超的造型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周礼》涉及玉器之征收、使用、管理等的职官达40多种。其特点为:玉职官的设置具有体系性,职责具有交叉性,职事具有关联性,职能具有重要性。这并非《周礼》编撰者个人喜好的结果,而是周代礼治下重玉、崇玉风习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2.
汉代官员的衣裳样式、色彩和章纹 ,绶玉的尺寸、颜色和编织 ,印的质地、钮形和刻文 ,以及其象征意义和作用 ,表明了汉官服饰是汉代社会的等级标识 ,服饰制度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另外 ,汉印刻文的异化也证实了服饰制度是封建统治者为治理国家而不断修订强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然主义艺术创作观,结合木雕实践过程凝炼出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基本观点。从木雕材料构造学视角出发,对不同层次木材构造,尤其对与木雕密切相关的诸如木材三切面、心边材、纹理、花纹等的自然属性与特征等进行了全新的归纳,进一步以代表性木雕作品为实例,阐述了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路径与思路。总而言之,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基本观点是崇尚自然,但不照搬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尤其是生物材料学规律,但不拘泥于材料的固定模式,而是将创作“不露刻痕”地融嵌于自然材料之中。近自然主义木雕艺术创作技艺路径是多留少雕、多自然少人工、多层次少纯一、多角度少单向、多色彩少单调,追求所谓“七分天成,三分人工”。近自然主义木雕艺术创作超越了自然主义对物象的单纯描摹,而是“依木言志、与木共鸣”,表达出一种与客观物象相粘合但又超脱的思想情感升华,从而达到了“人木交融、天人合一”的最高意境。  相似文献   

14.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2,22(3):8-18
汉代画像石的最早研究是对汉画像石的收集和著录 ,随着汉代画像石墓的大量发掘 ,画像石的数量日益增多 ,研究汉代画像石的高水平论著不断面世 ,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映了汉代人的鬼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诸方面提供了丰富而又重要的实物资料 ,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漏  相似文献   

15.
清代翡翠玉文化形成探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达8千多年的中国玉文化史中,和田玉(软玉)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从清代中晚期开始,翡翠(硬玉)以后起之秀的姿态逐渐分享了和田玉的主导地位,并且在中国近代玉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文章讨论了导致翡翠玉文化在我国清代中晚期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满族民俗的影响,皇室权力结构改变及宫廷文化的推动;西方文化传入导致的价值观念转变;清代商业经济发展等要素是导致翡翠玉文化能在较短时间内得以与和田玉文化并驾齐驱的主要原因。翡翠玉文化的崛起和市场上翡翠玉石的供应之间在时间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翡翠玉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市场需求而不是供应驱动的。清代开始的翡翠玉文化的核心是“商玉”文化,它和之前和田玉的“礼玉”文化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徽州建筑雕刻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样式和内容,还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图形遗产”,这些“图形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现代设计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传统的徽州建筑雕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进行分离、重构,获得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样式和形态。  相似文献   

17.
岫岩玉雕于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岫岩玉雕是岫岩经济、文化产业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岫岩玉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颇具特色的岫岩玉雕在中国玉器的发展中并不突出,无法媲美和田玉、独山玉。通过对岫岩玉雕的研究,从岫岩玉雕在当代的价值、岫岩玉雕的发展情况分析和岫岩玉雕的发展对策三个方面阐释制约岫岩玉雕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南岳竹刻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竹刻是南岳文化中民情、民俗的主要载体,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审美本质是大众化的。它之所以呈现出一种既自由又自律、既浪漫又实在的状态,是由于南岳文化背景的滋润。南岳竹雕粗犷的雕饰、生动的神韵、广泛的表现内容和所包涵的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瞩目。其文化特色是南岳竹刻区别其他竹刻的显著标志。文章对南岳竹刻艺术风格进行归纳和解析。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玄武岩资源,福建将之应用于建筑材料,台湾则进行艺术开发,反思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启示我们要改变思路,加大对玄武岩雕刻艺术的开发与应用。从玄武岩雕饰艺术历史溯源入手,对玄武岩的材质特征、价值内涵、施艺理念进行探讨和归纳,挖掘其中蕴含的典型特征,从奇石雕饰应用角度,思考其艺术美之根源,寻求符合石质特征的表现方式,以期利用独有神韵续写闽台奇石雕刻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