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瑶 《中国民族》2014,(12):59-59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地处贵州中南部、黔南西北部,北邻贵阳、南近广西、西连安顺、东接都匀,聚居着汉、布依、苗、回、壮、侗、满、水、白、毛南等17个民族,素有“贵州小江南”之称,是天造地设的“山水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关于“扬叉鬼”的说明《民族团结》杂志编辑部: 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已经建国31周年了。可是在今天的布依民族中,却仍然存在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迷信思想残余。近年来,我曾在贵州省六枝特区进行了调查,该地曾有一种把人诬陷为“扬叉鬼”的习俗,仅在这个地区里,全部由“扬叉鬼”组成的村寨就有十来个,共达1300人之多。据估计,贵州、云南、广西的布依族内部,被诬为“扬叉鬼”的至少有数万人,而且在所谓“清白”布依人中,还不断有人被认作是“扬叉鬼”。这种现象在布依族内部,已成  相似文献   

3.
说他怪并不怪,他有家庭有事业,见过他的人都会感到,他是一位质朴热情的人,说他不怪,他却创造了一个新奇的艺术世界。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来自“夜郎国”人的艺术世界吧。众说贵州出怪才,这并不奇怪。人们总把贵州说成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过去封闭落后的贵州,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对百姓来说,落后贫穷自然是不幸的,然而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艺术,对艺术家们来说却是个万幸。今年44岁的刘雍就出生在这块贫脊而又万幸的土地上。刘雍的父亲是布依族上层人士,著名的诗人。母亲是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生。因此,家庭的文化薰陶从小便诱导了刘雍的人生第一步。5岁时,父亲并非  相似文献   

4.
“夜郎国”里酒师胜吴刚神秘美丽的月宫有玉兔捣药、嫦娥舞袖、吴刚捧酒的故事。年复一年,吴刚捧出的只有桂花洒。而贵州“夜郎国”里的酿酒师,在短短的近几年里捧献出了多少种优质酒呢? 安顺酒厂总厂厂长、工程师李幼鸿,是安顺解放时首任专员任命的第一任厂长。初任厂长时,他常常出席省和全国轻工部酿酒会议,次次都拿不出名优酒,使贵州为  相似文献   

5.
一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221年),古越人在五岭以南建立了静多大小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被泛称为“百越”。从现在布依族分布的地区来看,布依族很可能是从“百越”中的“骆越”这一支发展起来的。汉以后,岭南地区继“越”之后出现了“僚”人。隋书地理志里有“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的记载。由于布依族分布在岭南地区,直到目前很多村寨之中  相似文献   

6.
孤竹君出于炎帝神农氏之后,四岳姜姓之裔墨胎氏之子,以孤竹为图腾。商末周初,孤竹分为两支,一支向北迁至河北部,后与山戎、令支结合,融入于北狄;一支向西南迁入贵州,于战国时建立夜郎国竹王,后为楚国庄跻所灭,遗族大多融入于布依族。孤竹在中原者则融入汉族,成为竹、竺二姓。现就融于北狄一支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石硕 《民族研究》2006,1(1):59-66
南中是汉晋时期西南夷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大体以今云南为中心并含贵州大部及川西南部分地区。《华阳国志》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这为我们认识南中人群之族系面貌提供了一把钥匙。本文就如何区分南中地区夷、越两个人群系统以及史籍中对这两种人群之称谓在东汉以后发生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南中为“夷、越之地”的认识完全成立,“夷”为藏缅语民族系统,“越”(濮、獠)则属百越民族系统。文章还依据考古材料,提出古代云南地域主要为夷、越两系人群的格局形成甚早,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8.
怎样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节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的民族节日堪称全国之冠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除17个世居少数民族外,在贵州的少数民族成分中,布依族、仡佬族、水族3个民族的人口,均占国内本民族人口的90%以上,苗族和侗族人口也超过了国内本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历史上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狩猎文化、牧耕文化、稻作文化、山地文化,具有千姿百态、多元文化的色彩。由于交通阻隔和开发较晚等历史地理的原因,一些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现象在贵州延续保存下来,在民族文化中,特别是在长期历史过程形成的具有民族性、传承性、群众…  相似文献   

9.
贵州布依族消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非常符合当下"五大"发展理念。通过对贵州布依族三大土语区的调查,从消费文化的物质层、观念层、制度层发现贵州布依族消费文化特点,挖掘其内在的积极价值,为民族地区消费升级和小康社会建成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0.
在布依族聚居的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山寨里,很少找到不会绣花的姑娘,据《黔书》记载,布依族妇女“多纤巧而勤于织”。布依族的女孩子酷爱绣花,从七、八岁起,做母亲的便教她们绣花、织绵,十二、三岁就学上布机,主要精力用在针黹上。她们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上山  相似文献   

11.
得读《民族研究》1980年第3期所载谢国桢先生《简介明万历刻本重修〈贵州通志〉》一文。由于此文立意介绍万历《贵州通志》这部“宇内孤本罕见之书”;并摘录了其中一段有关贵州苗族、彝族、仡佬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历史资料;又以著名历史人物奢香的事迹为例,述说了“我国西南兄弟民族与汉族人民,同心协力,修建由蜀入黔道路”,共同发展祖国的经济、缔造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史实。因此,读后颇受教益。  相似文献   

12.
作为建筑文化形态特征的布依族民居,如同贵州其它少数民族民居一样,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进程而发展。它的风姿,展示和映照着布依族人民改造自然、创建家园的勇敢精神;也体现了勤劳与审美智慧的创造成果。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发展文化、建筑及艺术,都有着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布依摩经《母祝文》是一部广泛流传于贵州望谟布依族民间的一部少数民族经文,是布依族超度母亲亡灵专用的经典。经文主要记叙了女子从成长到生儿育女的经历与一生的功德,内容涉及女子各个阶段的社会生活,所处的历史文化、思想信仰、风俗教化、伦理道德等背景,生动而详实的展现了布依族女性的个体生命史,同时也反映了布依族民间的伦理观念,如父母之慈、子女之孝、与同胞之亲、与睦邻之近以及女性伦理等观念。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在《沅水上游几个县分》一文中,曾这样描绘新晃县:“湖南境内的沅水到此而止,自然景物到此越加美丽”,“就地形来看,小小的红色山头一个接连一个,一条河水弯弯曲曲的流去,山水相互环抱,气象格局小而美,读过历史的必以为传说中的古夜郎国,一定是在这里。”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西部,沅水上游,与贵州玉屏、天柱、万山特区相邻。历史上,这里是湘黔之间的重要商路和物资集散地,素有“湘西门户”之称。远自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溯水而来的商船也云集于此。  相似文献   

15.
<正> “巫医”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事象,在贵州东部侗族地区广泛流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巫医”文化。贵州东部侗族的“巫医”具有族群的集体参与性,它反映着侗族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本文在调查之基础上,就“巫医”文化试作初步的探折。  相似文献   

16.
山的民族     
我们瑶族是世界上典型的耕猎型山地迁徙民族,有“南岭无山不有瑶”的说法。瑶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无不与山相联。自秦、汉起,我们的先民就从长江中下游一带往南迁徙,沿武陵山、雪峰山、南岭、大瑶山、云开大山、十万大山、苗岭、九万大山、六韵山、哀牢山等大小山脉组成的条条艰难崎岖的“山之路”不断往南走,进入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云南等省区的广大山区。有的继续沿着绵亘的山路越过国界,进入东南亚地区的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有的甚至远渡重洋到了美国、法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这些在国外的瑶胞约有60万人。由于山隔水阻和频繁的迁徙,历史上瑶族的自称和他称计337种之多,是中国各民族中自称、他称最多的民族。傍依群山的巨大胸怀,勤劳勇敢的瑶族人民也具有山一般的性  相似文献   

17.
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之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浪潮,再次汹涌澎湃地席卷全国,也冲击着古“夜郎国”的故地。它呼唤着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一如雨后苗岭峰下的黔南,烟云变幻,景色迷离,充满无限生机。去年当选的布依族州长莫时仁,年仅46岁,曾在  相似文献   

18.
王连芳民族工作回忆(之五)我们怎样消除民族隔阂解放初期的云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对立现象依然随处可见;旧社会沿用下来的民族语言歧视现象还相当普遍。少数民族的称谓达102种,其中“卡瓦”、“子”、“窝泥”等许多他称,带有明显的侮辱性质。像...  相似文献   

19.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兄弟民族,现有人口420多万,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四川、湖北、广东等省区。其中,黔东南和湘西为“大本营”,历史上有“千里苗疆”之称。苗族地区在经济上的重大特点之一,是桐油和杉木生产非常发达。自古以来,桐油和杉木的经营对苗族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贵州是多民族聚集之地,有49个少数民族世居在这片土地上,侗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男耕女织、薪火相传,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厚重多姿又弥足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本文试图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英雄史诗、节日文化、民族信仰、革命历史、谚语俗语等几个方面挖掘出丰富的德育性内容,以便丰富我国国民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和方式,并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