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登云 《老友》2014,(7):68-68
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月球的探测活动。据统计,自1958年至今,世界各国共进行了127次月球探测活动。苏联:世界上第一个进行绕月探测的国家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的"月球一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二号"探测器并撞击月球,该探测器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相似文献   

2.
《山西老年》2008,(1):62-62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地飞入了月球的怀抱。曾送出10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和6艘"神舟"飞船的中国,从此有了第一个绕月飞行的航天器,开始了第一次绕月飞行。我国首次执行绕月探测任务的"嫦娥一号"月球卫星升空后,开始了她的深空探测漫漫旅  相似文献   

3.
嫦娥二号卫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其主要目的是为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预选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嫦娥二号卫星配置了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等七种有效载荷,在嫦娥一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月球科学探测。嫦娥二号卫星在半年寿命期内圆满完成既定的工程任务和科学探测目标,而后开展一系列拓展试验,取得了航天领域令人瞩目的探测成果,为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我国后续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从嫦娥二号科学探测目标出发,描述了嫦娥二号卫星的科学有效载荷配置,重点介绍了嫦娥二号的主要探测活动和拓展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4.
宗文 《中华魂》2013,(24):26-30
2013年12月2日凌晨2时17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火星计划在表面上获得了成功:在16 次发射中,只有5次失败。1975年,随着"海盗"1号和2号探测器的着陆,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1996年,美国第一辆火星人漫游车"探路者号"证明,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探测遥远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深空探测是指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测。人类目前已经能够做到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太阳系的各个行星进行深入探测,二是天文观测。在行星际探测方面,过去40年来,美国、前苏联、欧洲航天局及日本等先后发射了100多个行星际探测器,既有发向月球的,也有发向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等各大行星的,还有把"镜头"指向我们地球及周边环境的。通过这些深空探测活动所得到的关于太阳系的认识大大超过了人类数千年来所获有关知识总和的千万倍。在天文观测方面,今天人类已把各个波段的天文卫星送入太空,其中较大的有美国的伽马射线观测台、先进X射线天体物理设施、红外望远镜设施、"哈勃"空间望远镜等4项,其中以"哈勃"空间望远镜最引入瞩目。  相似文献   

7.
蔡如鹏 《今日南国》2007,(21):72-73
"苏联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第一次发射了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第一次用无人探测器从月球自动取样返回,第一次拍到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他们还命名了月球上一半的地名;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则是人类的伟大壮举,它让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另外一个星球。"这是"嫦娥工程"月球应用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欧阳自远院士在接受《航天员》杂志采访时,对上世纪月球探测的评论。  相似文献   

8.
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让很多国人立即想到一个问题:中国人何时能够登上月球?为此,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如今,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之后回顾他的回答,能让人更理性地认识我国的探月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2007年11月7日8时35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进入周期127分钟、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轨道,从而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相似文献   

10.
资讯快车     
《老友》2014,(1):26-26
正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2日成功发射升空,12月10日顺利进入预定月面着陆准备轨道,12月14日成功软着陆;12月15日,"玉兔号"巡视器成功踏上月球表面。——中广网12月15日▲12月12日至13日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6大任务(解决转移人口落户、提高用地利用效率、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布  相似文献   

11.
月球对人类而言是无价之地,载人登月也是各个航天大国的梦想。通过介绍月球的资源、重要作用及可利用性,阐述各国的探月计划,旨在阐明载人登月所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以及科学方面的挑战,期待对中国将来的月球开发利用活动有建设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科学活动已经超越地球,进入到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体。随着深空探测活动的深入,必然会在传统的自然观、方法论和思维逻辑等方面引发一系列变革。深空探测使"自然"的内涵得以扩充,由地球延伸到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加复杂化;在对外星球的认识方法和思维逻辑上,也由过去以演绎、类比为主到现在的以经验归纳为主。正是自然观、方法论与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变革,使人类对外星球的认识有可能完成由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过渡,从而构建严格意义的宇宙经验科学。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国际空间合作有多样的形式.1996年联合国《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为国际空间合作确立了八项指导原则,国际合作可以为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工作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以及法律规范的支撑,故非常必要;然而在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工作中的国际合作经常受到国际政治的消极影响,既缺乏国际协定或国际习惯的规范,又没有国际组织或机构的监督执行,所以目前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只能寄希望于《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指南》的制定和执行,但是该指南23关于国际合作机制的规定就有很大的局限性;鉴于此,国际社会可以在技术合作、法律合作、设立基金会、设立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委员会或国际空间合作组织等方面加强合作以促进外空活动的长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张謇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践中,对实业、教育和科研的内在关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了产学研结合的早期探索。他在办学的思路、教育的模式和科研活动方面有许多新的理念和举措,都带有产学研结合的特点,也成为“南通模式”的主要特色。张謇不愧为产学研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5.
在杜甫诗歌中,写月亮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标题中点出“月”的作品就有二十首之多。这些诗歌,杜甫一方面将“月”意象所包融的内涵予以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另一方面,在诗歌的具体创作过程中,显示出许多天才的创新和开掘,使咏月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ITU空间频率轨道资源分配与协调规则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空间频率轨道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和探月计划等空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战略性资源,我国对这一资源的利用要遵守有关空间交通管理的国际规则。国际电信联盟是联合国负责实施无线电频谱的频段划分、频率的分配和频率指配的登记,以及空间业务中对地静止卫星轨道的相关轨道位置及其他轨道中卫星的相关特性的登记的机关。本文分析国际电信联盟的法律框架,解读空间频率轨道资源分配规则,阐明我国对ITU有关规则的利用和需求。  相似文献   

17.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一生写了三百多首与月有关的诗作。本文以其中的三首咏月诗为基点,探讨了李白的艺术技巧,从而得出结论:李白咏月诗的美学价值在于感情的真实深沉与艺术表现手法的自然清新。,The great poet romantic Libai is very fond of the moon, he wrote more than 300 poems about it.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his three lyrics about the moon, 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exploration into his artistic techniques. From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three poems and several others, the autho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artistic value of Libai's poems lies in their honesty and depth in emotion, and naturality and freshness in artistic form.  相似文献   

18.
徐福是中华文化交流活动的最早楷模和典型代表,他开启了中国文化外向传输与探索的先河。徐福的文化探索与传播活动,是出于他对暴政恶行的反抗与斗争,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还表现了他对外在世界的自觉探究,这种勇敢的探究行为正是代表了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生活的本质特征。他所从事的文化交流活动是以和平的方式展开的,在不同文明的积极融合中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徐福的文化探索活动对于中国文化的探索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张骞、玄奘、鉴真直到郑和,都用"动态和谐"的理念进行文化探索与传播活动,这样一种文化交流模式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三月十九日,明思宗自缢身亡。东南沿海士民为了纪念他而创造了太阳三月十九日诞辰话语。明清易代后,三月十九日的象征意义由为君父报仇移转为“反清复明”。但是,当记忆的主体把对崇祯帝的纪念嫁接在太阳三月十九日诞辰话语之上后,三月十九日便开始了其历史记忆/忘却的旅程。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三月十九日话语在丧失其公共性之后,仍然以个体记忆的方式存续于民间,及至20世纪初,由于反清排满的革命者把三月十九日置于民族一国家语境里加以叙述,使三月十九日获致了近代性意义,而民国后大量出现的三月十九日历史记忆/忘却的再生产则透显出政治意识形态对立的背影。  相似文献   

20.
文章力图补充阐明:《写天新语》彻底否定了西方传入的水晶球宇宙体系,提出“天地万物气化说”,即独特的元气旋涡式宇宙模型;其潮夕学、“地圆说”,除集前人论及者外,均有新发展,超出先儒、西儒之上;通过惯性实验说明天体视运动的逆留现象,当属揭暄对前人“左旋”、“右旋”之争的理论说明;书中绘出的一幅月面图,开中士观天探月之先河。揭暄在明亡清兴之际,集千古智,决千古疑,论前人之未发,可谓时势造英雄,国难出栋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