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诅楚文考释——兼释亚驼、大沈久湫两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释文诅阻豫切,御韵。又音阻,语韵。字亦作謯,咒诅也。《小雅·何人斯》:“以诅尔斯”,《释文》:“以祸福之言相要曰诅”。《书·无逸》:“否则厥口诅祝”,《疏》:“诅祝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告神谓诅祝,请神加殃谓之诅。《周礼》春官之属掌盟诅之祝号”。古者出师,必底敌人之罪于神,如武王伐纣,底纣之罪于皇天上帝。诅楚者,(?)人以祸福之言,相要于楚、齐、诸侯三晋诸神,令加以诛讨,以咒楚齐之盟,求胜之也。诅楚文或题曰秦祀巫咸文(《集古录》),或曰秦誓文(《西溪丛话》),或曰巫咸碑(方勺《泊宅篇》),而题诅楚文者为最多。其文凡三篇,题曰《诅楚》,分题三篇曰湫  相似文献   

2.
浮舟而量之     
魏武帝时,孙权曾致巨象,武帝欲知其斤重。邓哀王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不校可知矣。”武帝即时行焉。时王方五六岁。予按,符子曰:“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其巨无用”云云。乃知以舟量物,自燕昭时已有此法矣,不始于邓哀王(曾冲)也。  相似文献   

3.
《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中几处标点,我们认为有可商榷处.(1)郑康成始合《彖》、《象》于经,如今王弼本之,《乾卦》后加“《彖》曰”、“《象》曰”者是也.(第5)按:“郑康成始合《彖》、《象》于经,如今王弼本之《乾卦》后加‘《彖》曰’、‘《象》曰’者是也.”这是一句话,意为:郑康成开始把《彖》、《象》合于经,象今天的王弼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说文》在对所收正篆的字义作说解之后,有时还缀以另一种说解,并冠以“一曰”、“又曰”、“一名”、“一说”、“或说”、“或曰”等字样。其中冠以“一曰”者最多。据笔者对大徐本所作统计,《说文》9353个正篆中,661个正篆下有“一曰”715个。也就是说,《说文》7.6%的正篆下附有“一曰”。附有“一曰”的正篆下,大多只附一个“一曰”,少数的附有二个、三个,甚至四个。(如《说文·水部》:“潛,涉水者。一曰藏也。一曰汉水为潛。”《木部》:“械,桎梏也。一曰器之总名。一曰持也。一曰有盛为械,无盛为  相似文献   

5.
答马似丧其耦《释文》:"耦本亦作偶,"《文选.北山移文》,卢湛《赠刘琨诗》注,《一切经音义》二八又八八,《衍义手抄》一五,《御览》七一○,《玉篇》人部,引并作偶.《释文》引司焉曰:"耦,身也,身与神为耦."《疏》曰:"身与神为匹,物与我为耦也,……离形去智,答马堕体,身心俱遣,物我两忘,故若丧其匹耦也".俞樾曰:"'丧其耦'即下文所谓'吾丧我'也,郭注曰'若失其配匹',未合丧我之义.司马云'耦、身也',此说得之,然云'身与神为耦',则非也.耦当读为寓.寓,奇也,神奇于身故谓身为寓."案偶像之偶,本即寓字.《汉书·郊祀志》"木寓龙一驷,木寓车马一驷",  相似文献   

6.
关于“……之谓”式,至今说法尚不一致。本文专就“……之谓”式的作用及特点进行一些探讨,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并借此机会求教于王力先生和其他同志。(一) 翻开古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句式: 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2.《书》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3.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4.野语有之曰,闻道百,可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相似文献   

7.
历来人们对《左传》的语言评价很高.贺循曰:“《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①刘熙载曰:“烦而不整,俗而不典,书不实录,赏罚不中,文不胜质,史家谓之五难.评《左氏》者,借是说以反观之,亦可知其众美兼擅矣.”②《左传》无论记言叙事,都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成就,本文只就《左传》的“行人辞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表示事物的名称也是无穷无尽的。有一些事物还有若干种异名。例如蕨,据陆文郁《诗草木今释》考证,俗名谓之蕨菜、米蕨草;《尔雅》谓之(?)、月尔、(?);郭璞《尔雅》注谓之紫(?);陆德明《经典释文》谓之(?);《说文》谓之(?);《广雅》谓之茈(?);《后汉书·马融传》谓之茈萁;《诗》毛氏传疏谓之柔(?)“广东新谱”谓之龙头莱;《救荒野谱》谓之蕨萁;郝懿行《尔雅义疏》又谓初生者为拳菜,老者为紫厥。又有俗名谓之如意菜者。  相似文献   

9.
顷读史记,疑义尚多。浅陋寡闻,深惧无当。兹录有关于训诂者数则,就正大雅。 一:有状 《殷本纪》:“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索隐》曰:“帝,天也。谓蚩尤作乱,上天乃不佑之,是为弗与。有状,言其罪大而有形状,故黄帝灭之。” 案:《索隐》释“有状”之义殊未谛。 《说文》犬部:“状犬形也。从犬爿声。”又犬乃“狗之有悬蹄者”。饶炯谓犬以足力为名,并据周代铭器诸例,谓此是象犬之  相似文献   

10.
释“贺兰”     
吾西北二民院之西侧为南北连亘数百里之巍巍贺兰山。“贺兰”一词是何意思?“贺兰山”之名始见于何时?余平时读史。曾加留意,现摭拾史料,简释如下。 “贺兰”一词本突厥语。唐杜佑《通典》突厥条云:“突厥人谓马为贺兰”。同书驳马条云:“马色并驳,故以名云”。但唐代突厥文碑铭《阙特勤碑》中著录之马字,均为at,由此可知《通典》所谓突厥人“谓马为贺兰”,非指一般之马。查《经籍纂诂》,有云:“驳,不纯也”,“驳,杂也。”乃知“贺兰”当为杂色马之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证明,《唐本》:“匮也。从木,声。一日木、木名;或曰:,木枕。”此当为许慎《说文》之原说解。《中华大字典》和《汉语大字典》等字典辞书井引有讹脱的大、小徐本“”篆说解为释义的根据,而不据引正确的《唐本》“”篆说解,均宜据《唐本》改正。  相似文献   

12.
《采薇》第五章:“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毛传:“腓,辟也。”郑玄笺:“腓,当作芘。言戎车者,将率之所依乘,戍役之所芘倚也。”“芘”敦煌写本s2514卷、s2049卷并作“庇”,音义并同。 “小人所腓”,郑玄笺句意甚确。但他认为“腓”字有错,则非是,“腓、辟”本有蔽义。古“辟、僻”通用,“僻、蔽”叠韵,义并相通。惟其偏僻,乃能隐蔽,故“僻”有隐蔽之义。《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师古曰:“辟读曰僻。僻,隐也。”“小人所腓”,即小人藉以隐蔽,谓征途以避风雨,战场以避矢石。 经文“腓”字通“匪”。《说文》:“匪,隐也。”与“辟、僻”义正相同。 孔氏正义引王肃曰:辟,“所以避患也”。陈启源谓传“辟”为“避不敢乘”。都解“辟”为回避,失之。朱熹引程子曰:“腓,随动也。如足之腓,足动则随而动也。”望文生义,其失更甚。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文字学 1.什么是文字学。在我国,“文字”这个名词是后起的。“文字”本叫“书”、“名”、“文”或“字”。《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①这里的“书”就是指文字。《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注:“或曰:古曰名今曰  相似文献   

14.
踒vuo~(213) 肢体猛折或扭捩而筋骨受伤:手~了,|脚~了。|脖子~了。《说文》二下足部;“~,足跌也,乌过切。”段注:“跌当为(月失),字之误也。肉部曰:(月失),骨差也。踒者骨委屈失其常,故曰(月失),亦曰差跌。”《集韵》平声戈韵乌禾切:“~,足跌也。”《易林·蒙之随》:猿堕高木,不~手足。”襞qiε~(213) 挽:把袖子~起|把裤腿~起。《说文》八上衣部:“~,(?)衣也,必盖切。”段注:“韦部曰:革中辨谓之(?)。革中辨者,取革中分其广摺叠之。”《广韵》入声陌韵必盖切:“~,~衣。  相似文献   

15.
同门友霍松林教授,老犹好学,有袁伯业之风,凡所造述,胥著令闻于文苑,世人既得而读之矣。近岁复病清编《全唐文》之未尽善,遂与西北大学韩理洲等友生考校增补,为新书曰《全唐五代文》,都若干卷,而以序命余。余不敢辞,谨援笔题其端曰:《全唐文》成于清嘉庆间,迄今将二百载。虽其书发凡谓于应收之作,甄录无遗,然又斥传奇之猥琐而屏之弗录,固已自  相似文献   

16.
注诗,偶有一得之见,置于注中嫌其太长,逐条录出,命曰诗义管窥。本文所录为《小雅·节南山之什》中的几则。 《节南山》“勿网君子” “〔弗问弗仕〕,勿网君子。”毛传:“勿网上而行也。”郑玄笺谓“勿当作末”,释“勿网”为“末网”。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勿”为语词,谓“勿网,网也”。马瑞辰从之,近人从之者益  相似文献   

17.
《书经》亦称《尚书》,简称《书》,“六经”之一。唐经学家孔颖达疏曰:圣贤闹教事显于言,言惬群心,书而示法,既书有法,因号曰书。后人见其久远,自于上世,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这个“上代”是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挂,造书契,以代结绳之  相似文献   

18.
晚唐才子,成都人雍陶大和八年进士及第,终官雅州刺史。两唐书虽未为其立传,但《唐诗纪事》《云谿友议》《鉴戒录》《唐才子传》均载其事迹。作为诗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高丽佚名学者将其十首七律选入《十抄诗》里,其七首在中土已散佚,属吉光片羽。之后又有名僧子山编成《夹注名贤十抄诗》一书,注文所引经、史、子、集诸文献亦有一些散佚之作,今成辑佚者之资粮也。释子山夹注被后人讥为多“鲁鱼(亥豕)之讹”,今据他书比勘,删衍文,补夺文,匡讹正误,使之更臻完善,更好还原、理解雍陶诗,更有益于中外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9.
物伦犹事类,齐物伦犹齐事类.一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事又见《徐无鬼篇》.隐,凭也.仰天而嘘,向云:"息也."《玉篇》引《声类》:"出气暖曰嘘."答(塌)焉似丧其耦(偶).塌、圯毁貌.偶,偶像也.《释文》本又作偶,《文选·北山移文》注、卢谌《赠刘琨诗》注、《玉篇、人部》引并同.偶寓本同字,抟土刻木为像,所以寄寓神之精气,故谓之寓.神与像为二,对神言之,则像为神之偶,故又谓之偶,似丧其偶者,谓形躯委顿,如神之土木形骸,将就圯毁,而失其所寓也.子綦全于神者,故以神拟之,而方其形骸为偶像.此以精神为实体,形骸为象征实体之偶像,犹后世言精神为真我,形骸为假我也.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居乎犹哉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  相似文献   

20.
现有辞书的成果,应当吸取;其漏误处也必须补正。兹从“释”字所领词目,举三例简述如下: 释憾现有辞书的释文与例证,几乎全同。旧《辞源》:“谓心有所怨恨,因事以消释之也。”旧《辞海》:“谓消释雠恨也。”《辞海》未定稿:“消除仇恨。”《汉语词典》:“谓解去心中之怨恨。”所引书例,皆为《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中文大辞典》释为:“消释怨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