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论中国古代的“比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军龙在《北方论丛》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比德”为古人观照自然的一种独特方式,其基本特点是将自然物象的某些特征与人的道德观念、精神品格相比附,使自然物象的自然属性人格化、道德化,成为人的精神拟态,成为人的道德观念的形象图解和物化准则。人们观照自然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3.
以"审美何为"为艺术追求,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与鉴赏心理倾向于审美情趣和教化功能,古代文人以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将这种心理倾向演绎为"畅神比德"与"忧国忧民"."畅神比德"与"忧国忧民"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两翼,也是今天文学界不可丢弃的审美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有“比德”之传统,即将价值理念、人格理想等赋予具体的事物.松柏不畏严寒,品性贞刚,天然具备能暗示、象征主体品格内涵的特征,因此成为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比德”之象.松柏比德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比德内涵日渐丰富,人格象征逐步完善.在人们的心目中,松柏代表着高洁的人格和坚贞的操守,成为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  相似文献   

5.
儒家“比德”观与《红楼梦》美学韵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儒家"比德"观以某些自然物与人的品德的相似点为媒介,建立一种以物观德的形象化的道德认知和体验的方法,这也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曹雪芹不自觉地将"比德"观渗透于《红楼梦》的艺术建构中,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不失为理解其艺术特色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7.
梁漱溟认为古代中国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这是由古代圣人的安排所造成的。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说中国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要更准确些。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园林的发展离不开佛、道、儒三家文化的长足浸润,但其中尤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长期居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并促成了中国园林体系的形成。而儒家的"比德"观,因为直接将园林里的山水、草木、鱼虫等构成要素与人格对应,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比德"思想还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比德思想的内涵、起源及在传统园林里的表现等角度,探讨"比德"思想与中国园林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将"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伦理道德品质相比附的"比德"审美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周代对"德"的重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象天法地的观照世界的模式、万物有灵观念和巫术交感意识是"比德"审美观念形成的哲学渊源。魏晋时期对礼教的反叛,艺术观念中对情感的关注,使"比德"审美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宋明时期,在"格物致知"理学观念的影响下,"比德"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物"与伦理道德意义的牵强比附,"物"的象征意义和伦理蕴含的固定化、模式化,又成为"比德"审美观念被颠覆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论,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精神赞美,是一种典型的山水比德观念。目前学术界习惯于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逍遥虚静思想作为山水艺术的思想根源,实际上除此之外,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也是中国山水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本文探讨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及理论的影响。孔子的山水比德及仁知之乐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及天地大美思想共同组成了我国山水艺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比德"将客观自在之物的某些性质比附于人的某些品德,是儒家重要的美学观点。文章从"比德"于山水、寄情于山水、效行于山水三个方面阐释了孔子山水"比德"的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章的主题,历来有比德、伤逝、体道三种解读."比德"的旋律是"向前的","伤逝"的旋律是"向后的","体道"的旋律是"前后相续的".三种旋律由三种"根基情绪"、"基调"先行"定调"并"开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人物画深受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影响,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画论等有关材料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对古代人物画在选材、表现的内容及在造型、空间、构图、比例和色彩的处理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是促成中国古代人物画独特图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我国古代的史学批评采用的是双重标准,分析了双重标准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以双重标准评论史家撰史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以双重标准之一的为尊贤、君亲隐讳原则指导史学编撰是造成古代信史难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规范化”道德教育是以强调道德规范在道德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方式。它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但“规范化”道德教育并不能解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问题,惟有用德性伦理来改造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亚西比德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军事谋略及其反复无常的行为都吸引着古今无数学者的关注。通过对亚西比德战争前后重要活动的研究,可见战争时期的雅典民主既成就了亚西比德荷马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放弃对民主政治潜在敌人的防范。雅典民主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我们并不能把内战失败的责任归咎于雅典民主。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儒、道"天人合一"观在生态伦理问题上态度之异同:基于天地生人、万物一体这一共同的根本观念,在人合自然的实践路径上,道家以自然为基点,讲求遵道而行、顺应自然;儒家则主张发挥人的作用力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儒、道还从伦理规范层面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要求,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阴阳"物质观念的形成经历了原始阴阳观念、气分阴阳观念和科学阴阳观念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古代贤哲制造了土圭、阳燧等工具并进行了长期的高山探索,证明了阴阳现象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