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郑小莲  徐先春 《社区》2005,(18):28-28
现在的社区治安与计生工作较之以前更加丰富了,仅靠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往往无法捕捉到社区和楼道里发生的一些“动态情况”。担任这类排除安全隐患的综合管理工作,非楼道长莫属。楼道长一般是居住在本楼的退休居民,他们比较了解本楼道的一些“动态”情况,如张家的儿子结婚了;李家的女儿出嫁了;哪家的媳妇怀孕了;楼上哪家住的是孤寡老人;哪家是独居老人;同一楼道里的人都在哪儿上班;家庭情况怎么样;哪间房子是出租房,租房人的具体情况等等。上述这些情况中实际上就已包含  相似文献   

2.
孟谦 《社区》2008,(28):1-1
奥运期间,如果想去北京的社区采访,会遇到小小的麻烦——往往找不到人。8月间,编辑部有事,打电话到和平里街道,一位相熟的老作者直言相告,现在真没时间“聊”,一切都放到9月20号以后再说吧。虽然离“鸟巢”还隔着几个街区,但他们自豪地称他们这里的社区都属于“奥运中心区域”,眼下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动广大志愿者“保奥运平安”,因此“社区里人人都有任务”。虽然这里历来都以治安良好著称,但此时“更要保平安”,平安已经不仅指防治安案件发生,还包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要万无一失。问平日在哪能找到他,他调侃地说:“在街上”。  相似文献   

3.
李思意 《山西老年》2011,(10):30-30
结婚后,我才知道婆婆是党员,她虽然已经退休了,却还是成天忙得乐呵呵的,简直就是翻版的“闲人马大姐”。她组织小区里的老人们成立了“夕阳红协会”,名头似乎挺大,说白了其实就是老人们的活动,这样一来,消除了他们的孤独;哪家小俩口拌嘴了,哪户婆媳红脸了,婆婆也不闲着,总是充当“和事佬”,去做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4.
范晓璐 《社区》2013,(3):48-48
这位被居民们称为“健康守护神”的老同志叫叶如陵,他和雷锋是同龄人。31年前,他克服了一切困难坚持在西藏工作,把整个青春献给了西藏的百万翻身农奴和医疗卫生事业。2000年10月,他又怀揣着“老西藏精神”退休回到了北京,回到了自己居住的社区——一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看到北京各大医院里像他这样的医生有很多,而社区里较少,叶如陵下定决心,要留在社区,做一个社区志愿者和社区保健医生,为社区居民免费看病和咨询。  相似文献   

5.
一上班,他就打开QQ和MSN,“清风拂面”即刻出现在网上。接着,他会向居民QQ群里发个活动通知,或听听居民“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不要以为这是哪个新兴行业工作人员的上班方式,原来这是一位年轻的社区“老”主任工作的一部分。这位主任叫陈峰,来自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海月桥社区居委会。陈峰今年33岁,但他从事社区工作已经11年了,担任社区主任也有6个年头,他完全有资格被称上一个“老”字。  相似文献   

6.
李沅  赵章进 《金陵瞭望》2008,(13):27-27
“您真是人如其名啊。”听到记者这么说,70岁的傅厚宽老人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傅厚宽是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油坊社区的一名退休老党员。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在社区组织的特殊党费交纳活动中往募捐箱里放入了1万元现金。  相似文献   

7.
邱美霞  佘记其 《社区》2014,(7):33-33
王夕锁大妈是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万善园社区的网格长,也是这个社区的居民。1995年,她从一家企业退休后,就当上了万善园社区居委会的一名“零薪制”的居民小组长,虽然辛苦,有时甚至讨气怄,但她却做得十分顺当,而且很开心愉快。用她的话说,“我热爱社区工作,虽然社区里的事大都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但我喜欢做,特别是做调解的事,能帮别人打开心结,很愉快!”  相似文献   

8.
逝者:张淑英性别:女籍贯:北京享年:60岁曾经担任了16年居委会主任的张淑英,退休后成为社区志愿者,并被评为首批“一星级”志愿者。张淑英不老,可在北京酒仙桥街道大山子社区,很多居民都叫她“老主任”,叫声里透着亲切。“老主任说话慢条斯理的,做事甭提多认真了。”居民初福玉老人回忆起张淑英时说。张淑英曾担任了16年的酒仙桥街道大山子社区第一居委会主任,2000年退休后,仍然是社区里的志愿者,居民身边的热心人。2005年8月19日上午,因为突发脑溢血,张淑英被送进医院。20日凌晨,“老主任”张淑英永远地离开了大家。幼年丧父靠助学金读书“…  相似文献   

9.
梁绮桦 《社区》2005,(24):28-28
以往的居委会委员、社区工作者多以女性为主,她们常被居民尊称为“居委大妈”;如今,在广东省江门市范罗冈社区的居民身边,却有一位“居委大叔”梁巨友,居民都称他为“友叔”。他热心为居民做好事、做实事,用范罗冈社区主任李洁凌的话来说,友叔就像社区的“救火队”,哪里有事就到哪儿。时时刻刻关心社区事友叔从事过饮食行业,当过兵,也在收费站做过管理人员。3年前,友叔退休了,从单位人转为社区人,但是热心的友叔闲不下来,平日总在社区巡巡走走,老想着为社区居民做点实在事:范罗冈商铺附近的环身渠堵塞了、范罗冈路口出现乱摆卖现象了、某间…  相似文献   

10.
王希曾 《社区》2014,(4):51-51
前脚退休,后脚社区主任闻讯上门,请我当“老娘舅”。“老娘舅”,这是什么工作?主任见我有些不解,笑着解释说:“过去家族里发生什么矛盾,都请老娘舅出面调解。现在我们社区把有威望的退休老党员聘为‘老娘舅’,让这些最熟悉乡隋民风的‘老娘舅’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中唱主角,维护居民的幸福安宁。”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石契街道学苑社区里忽然出现了几张告示,大意是:为了能在一条环绕小区的内河里洗衣,要求广大住户捐款建造河埠头。一时间,小区居民议论纷纷,几个热心人还开始上门筹款。原来,住在学苑社区的居民,以前都是拆迁村的农民,尽管许多人家都买了洗衣机,但由于不大会使用,还要付水电费,一些居民就提出到河里去洗衣,恢复以前的“老传统”。消息传到居委会后,社区党支部认为,村民们虽然已改称为“居民”,但潜意识里的农民习惯还一时难以改变,所以有建造河埠头的想法并不奇怪。既然已经改为居民,社区居委会就有义务帮助他们…  相似文献   

12.
杨刚 《社区》2012,(24):38
在河北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支农街社区提起张之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年近七旬的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党员,但他多年来热心社区公益、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激励着身边的居民,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誉。义务清洁工在支农街社区,每天都能见到张之秀忙碌的身影。  相似文献   

13.
物业管理在一些新建小区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在向来缺少“管家”的老城区却鲜见。然而,在广州市广卫街,46个社区都有“管家”,并且是广州首条“社区物业管理全面覆盖”的街道。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这些“管家”不是别人,正是社区里的居民们。发动“4050”人员参加管理在广卫街福恩里小区,不少在治安亭里值班的“保安”,都是大妈大叔,每有居民走过时,他们都能准确地喊出对方名字,热情地打招呼。原来,这些“保安”都是社区里的居民。街道党工委刘书记说,广卫街老居民多,经济条件不宽裕,小区环境老旧、设施不完善,一下子引进新小区那种专业物管…  相似文献   

14.
逝者:邵怀安性别:男籍贯:北京享年:70岁4月7日,在北京文慧北园1号楼旁的小理发店里,老理发师邵怀安老人倒下了。没人说得清他是什么时候倒下的。一位常来理发的居民回忆:那天他去理发,推门进去叫了半天邵大爷,没人应。仔细一看,邵大爷倒在地上,已经没了气息。邵大爷的女婿李先生告之,老人死于心脏病突发。从丰台骑车到海淀开工得知邵大爷离世的消息,许多光顾过他理发店的社区居民纷纷表示“:再也找不到邵大爷这样人品好而且技术又全面的理发师了。”邵大爷是原海淀服务局的国营理发师兼锅炉工。工作地点就在文慧北园社区,退休之后他闲不住,…  相似文献   

15.
从3月20日开始,浙江省湖州市市陌二四社区的居委会主任涂军多了一件事儿,每天他只要一接到居民的电话,就和7员女将开始上门服务:将居民家中不要的废报纸、废书本……统统收罗起来,银货两讫后,把废品搬到社区的储物间,然后通知废品收购站来收购。一个社区主任放着正事儿不干,倒收起了破烂,这是怎么回事?封闭式管理管不住“破烂王”市陌二四社区是湖州最大的老社区,社区里的人口多,俨然像个小社会。成群结队的小商小贩在小区里天天进进出出,吵得上了年纪的人和值夜班的人没法睡觉。社区虽然从2003年开始采取封闭式管理,但仍然还有6个门可供进…  相似文献   

16.
刘晓祯 《社区》2008,(36):56-57
王大爷是社区里有名的倔老头,还特别能说会道。退休以后,他每天到院子里晒太阳的时候,总是高声地发表自己对各种事情的见解。但是老伙伴们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别人不能说他不好,只要别人有一句话说他不好、不对,即使没有恶意,他也会马上暴跳如雷。这老爷子的个性着实鲜明,使周围的老邻居见了他,都畏他三分。  相似文献   

17.
《社区》2008,(19)
奥运期间,如果想去北京的社区采访,会遇到小小的麻烦——往往找不到人。8月间,编辑部有事,打电话到和平里街道,一位相熟的老作者直言相告,现在真没时间"聊",一切都放到9月20号以后再说吧。虽然离"鸟巢"还隔着几个街区,但他们自豪地称他们这里的社区都属于"奥运中心区域",眼下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动广大志愿者"保奥运平安",因此"社区里人人都有任务"。虽然这里历来都以治安良好著称,但此时"更要保平安",平安已经不仅指防治安案件发生,还包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要万无一失。问平日在哪能找到他,他调侃地说:"在街上"。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社区》2005,(3)
健身器缘何成了“促死器”我是社区里的一位退休老人。小区内有一些能锻炼身体的健身器材,这些器材曾经是我们这些退休老人的“好伙伴”。可是最近一些时候,我可是不敢再与它们“为伍”了。原因是我们小区内的很多居民都说那些健身器材是“促死器”。问过老伙伴们,我才知道这其中的“底细”:原来这些退休老人大都需要手摇的、脚蹬的、擦肩磨背的安全、保险的健身器材。可小区给他们安装的却是仰卧式锻炼腹肌的健身器。老人们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脏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若是让他们在这种健身器上反复仰卧运动,不但达不到健身…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07,(8)
“你说这咋选哪?这些义工为了社区安全都义务奉献多少年了,对他们我们居民都打心眼里敬佩,非得挑出10个来,这可真难为我们了!”茂泉社区居民老王说。  相似文献   

20.
范晓璐 《社区》2013,(2):48
这位被居民们称为"健康守护神"的老同志叫叶如陵,他和雷锋是同龄人。31年前,他克服了一切困难坚持在西藏工作,把整个青春献给了西藏的百万翻身农奴和医疗卫生事业。2000年10月,他又怀揣着"老西藏精神"退休回到了北京,回到了自己居住的社区——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看到北京各大医院里像他这样的医生有很多,而社区里较少,叶如陵下定决心,要留在社区,做一个社区志愿者和社区保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