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自身功能构式的有机系统的变化过程,在这一系统运动中,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总体性,这就是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在一个历史时期中,决定了整个社会定在和社会运动的物质生产中,总有一种方式发生的“怎样生产”的物质生产构序占据决定性地位,它的社会先验地位和影响超越其他生产活动且规定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性质。由此,马克思就不再将资产阶级社会当作一个孤立的生产方式,也不将资本看作一个纯粹的生产关系,而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探索这一新的生产关系是如何成为复杂社会定在和关系结构中统治性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这个有机整体是在其动力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向前发展的.这个动力系统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发展还有直接动力,由社会基本动力决定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则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动力系统作了广泛深入地研究,然而对这个系统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原因,即需要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因,却探讨得不够,本文因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多种矛盾组成的有机体。正如自然界物质结构具有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多种层次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也是有层次的。我们认为,其主要层次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层次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但概括起来不外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类。它们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外面的一个矛盾层次。第二层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一  相似文献   

4.
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既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那么,它们在这种既区别又联系中形成的具体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都是被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但是,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又不是平列的关系,对确定人的本质不具有同等的意义。在阶级社会,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直接地集中地表现为阶级关系,阶级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关系。所以,在宏观社会环境这个层次上,在民族和阶级的联系中,阶级关系决定和制约着民族关系。在对抗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期拒斥、批判正义,是一件值得反思和追问的事实.这一事实的背后隐含着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正义形成的认识社会的真正基础和动力是社会生产而不是正义;物质 生产和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正义的范式及其实质;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了正义内容的演变;正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正义决定分配.简言之,正义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是人类社会赖以运行的两种最根本、最基础、最普遍的机制。两种机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体制、规范表现出来的,两种机制,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组合起来,使之成为具有内在逻辑的统一整体,规范并决定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运行机制变动过程中,某种程度的平衡机制欠缺、动力机制失范,就是当今中国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深层病因。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是这种把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有机地、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治国理政,一定要全面把握和处理好动力与平衡之间的关系,按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紧密结合的要求,深刻把握这种决定社会发展方向、轨迹和各种表现形式的内在运行机制,制定和实施好治国理政的纲领、战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体制,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防止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向。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怎样发展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正确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在本世纪末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和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有一种意见认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大家知道,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坚持唯物辩证法,把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看作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对于社会现象和任何问题,人们都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去进行研究。现在如果深入到生产方式的内部,把生产力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考察,探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时,仍然只从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去看问题,用生产方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来代替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否认生产力的发展有其  相似文献   

8.
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争论的焦点一般都集中于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或根本动力上,且往往总是各自强调某个动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而对各个不同的动力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结构则研究较少。其实,自然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决定和影响自然科学发展的因素也是复杂的。这种因素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成一定的结构系统。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我们认为,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不仅有其纵向结构,而且还有其横向结构。整体的结构序列是:科学实验和自然科学理论的矛盾;继承和突破的矛盾;不同观点、理论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9.
今年春,政史科全体教师及学生代表就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中出现的几个不同观点是:(一)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物质的力量在起作用,这个物质力量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发展都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曾形象地表述过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而经济活动则是物质活动的主要内容。经济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活动是精神活动的基础并间接地决定精神活动的内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会促进人类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精神活动对经济活动有一种反作用,精神活动渗入经济活动之中,会推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精神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对经济活动具有决定作用。我们把这种对经济活动起推动作用的精神活动称为经济活动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陈波 《天府新论》2000,(2):48-50,,56,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社会建构的结构层次.然而,社会作为一种结构——功能系统,其内部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复杂的.为了避免长期存在的机械决定论的单线性思维,本文通过考察韦伯关于价值伦理因素对社会进化的积极作用的论述,试图从方法论层面勾画一种辩证视角,用于整合社会,避免失范.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自我发展系统。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关键,就是从社会系统内部而不是外部,从一般与特殊、层次与结构、自然与社会、客体与主体等不同维度,揭示出社会发展动力是多重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其生产关系都是一种构成极为复杂的有机体系。历史越是往前发展,生产关系体系的构成越是复杂。生产关系体系的构成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一点,马克思曾有明确的提示。他说:生产关系存在“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东西,总之,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就贯彻了这一思想。研究生产关系的层次区分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弄清楚生产力究竟怎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怎样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二,有助于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非社会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14.
论真理层次     
<正>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认识过程,无论是对于世界整体的认识,还是对于世界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认识,都可以划分成几个阶段。这些阶段说明真理是分层次的。一、真理层次的客观基础1、物质世界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真理层次。现代自然科学体系证明了物质世界结构是分层次的。人类在这个庞大的物质世界结构体系中生活,只能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认识物质世界,绝对不可能一下子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三种机制协调运作的系统社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我国社会建设的独特环境和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完善社会机制的建设,即认同机制、流动机制和安全阀机制的建设。认同机制为流动机制和安全阀机制提供价值基础和精神力量,流动机制是最基本的流通和动力机制,它为社会流动和安全机制提供基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安全阀机制是实现社会稳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机制。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协调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动力是个有机系统,包括根本动力系统、主体动力系统、功能动力系统、渗透性动力系统等等,这些动力在内在逻辑上的具有一致性,以社会基本矛盾为中心,各种层次动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系统整体,构成一个合力系统,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这启示我们掌握其要害应以系统方法来研究一个相互联系而又有相互区别的社会发展动力,从而克服孤立的、机械的局部思维局限,能够强调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除此之外,学习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可结合现代系统科学,遵从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优化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来进行掌握,从而实现为中国社会发展构建一个良性运行的动力机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即某种不依具体的环境、地域、社会体制、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为转移的走向。全球化意味着跨越地域、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疆界,将全球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现在,它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社会的一种状况与基本特征,是人类在世纪交替之时的发展状况。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按其本身固有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因而,人类社会发展到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也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传统所有制理论框架下,从较为抽象的层次上讨论占有与所有之间的关系,认为以人或主体的需要和客观对象的自然稀缺性为存在条件的占有具有双重属性,从而是所有者关系体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物质生产力直接作用的对象。所有则是以占有事实为存在前提,它是社会法权关系的产物,是占有关系本质属性即排他性、独占性的独立的外化形式,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并处在所有制关系体系中较为表象的层次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单向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元身份"作为一种以自我认知为起点的符号载体,包含着主体间的"爱""法律"及"价值"等承认形式,由此所构成的意义体系奠定了共同体不同层面的关联。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脉络中,中华民国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国民"作为一种元身份的基础上,伴着"国民"身份与"子民"身份之间的斗争、妥协及其变异,社会共同体的不同层次呈现出了复杂的张力关系,由此也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最终走向。在国家主导的身份实践中,社会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交换过程,历史与当下、情感与法律、政治与道德获得了双向的意义交流机会。只有当社会共同体的不同层次形成一种共享的意义结构之后,其主体性才能够得以生成,个体才可以获得必要的意义空间。这也正是现代国家通过元身份建设社会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张瑞臣  庄振华 《学术研究》2012,(8):14-19,159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体现出来的物质观,涉及物质的"本质—实存"这一存在结构、物质的主体化、物的关系归于人的关系、马克思独特的人道主义等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至关重要的观点;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是这一物质观初次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中崭露头角,并不是无源之水。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始终必须面对的一种危险,即以支配物的方式处理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