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子复仇的故事在莎士比亚与萨特的笔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他们将自我对世界的理解、认识加诸自己的主人公身上,使之形成对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哈姆雷特与俄瑞斯忒斯从复仇计划的形成、复仇过程以及复仇的后果几个方面,来阐释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与存在主义者的萨特在美学见解、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及其结局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达到对这两位艺术大师的独特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结构主义所提倡的二项对立的手法入手,从两对对立面——人民的王子和复仇的儿子、真实的自我和虚幻的影子——分析了哈姆雷特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的双重身份,说明了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主要原因在于他身份的二项对立。  相似文献   

3.
借鉴保罗·德·曼的修辞阅读方式解读《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可知《哈姆雷特》中已故国王和王子的真正复仇对象是王后而非"新王":老哈姆雷特死后洞悉天道报应,获知自己因王后为妇不贞而遭胞弟所害,要求王子杀死克劳狄以制止叔嫂乱伦,而将真正的复仇对象王后交由上帝审判,使其遍尝最残酷的神罚;同时,哈姆雷特谨遵父王吩咐,以言语讽刺的方式报复王后,使其遭受现世内心的折磨。由此,可廓清多年来学术界对"王子复仇"的一些歧见,从而准确诠释《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4.
哈姆雷特的复仇延宕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从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学说入手,分析哈姆雷特恋母情结的表现及其对复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保罗·德曼的修辞性阅读理论出发,将《哈姆雷特》中的"复仇请求"视作文本,以鬼魂为发出者,以哈姆雷特为接受者,认为文本发出者/鬼魂的"中心隐喻性"解构了复仇的目的;文本的"自我解构性"导致了文本的不可阅读性;文本接受者/哈姆雷特的"意识形态性"解构了复仇的意义。《哈姆雷特》展示了人类生存的语言学困境。  相似文献   

6.
同样是复仇中夹杂着的爱情,希斯克厉夫是为了夺回真爱而实施的复仇计划,而仇虎却是为复仇假借了爱情名义,本文通过两篇中外名著的对比,从二位男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变化和扭曲,原来,兽性与人性的差距有时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7.
同是面临为父报仇的重任,哈姆雷特的表现却与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完全不同。前者的复仇过程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而后两者却只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阐释哈姆雷特在为自己父亲复仇过程中如何受到理性思想的影响,并揭示哈姆雷特以及人类由于认知的局限而在查证及裁判上注定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从复仇、爱情观、生死观三个方面将哈姆雷特与雷奥提斯作比较,力图证明哈姆雷特之所以为世人同情和尊重,不在于他的复仇壮举,而在于他对个体身份及人生意义的不懈探求所带给人们的无尽启示。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与<沉沦>主人公"他"心理上都经历着焦虑的内在冲突;伴有忧郁的气质;都有着复仇的决心与行动,最终都走向了无可避免的悲剧.他们焦虑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原野》与《呼啸山庄》是两部有关复仇主题的优秀作品。复仇在许多民族文化背景之中 ,意味着追求正义、公正 ,但这两部复仇主题的作品似乎不只在追求正义和公正。曹禺和艾米莉·勃朗特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性思索。这些思索中透视出两位作家对复仇主题的共识。①从历史文化的因袭中暗示人物的复仇动机。两部作品中所渗透的异质的民族精神内涵向我们显示 ,主人公的复仇行为虽属于个体行为 ,但他们的活动深深根植于各自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②他们均在复仇主人公的经历中表达出对人的复仇与正义的矛盾的一些困惑 (复仇主人公都是在生活的压制与迫害中踏上追求正义的复仇之路的 ,但在复仇过程中都使自身陷入罪恶的深渊 ) ;最后以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表现自己对复仇主题的思考 :正义是人在适度地追求公正的同时趋向于“善”的一种行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悲剧这个剧种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贵族文化意识出发,对《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行动的延宕问题作了新的解读,认为哈姆雷特内心深处有着极其浓厚的贵族文化意识,他试图为自己的复仇行动找到一个与其王子身份和贵族意识相称的公开的、仪式化的机会,但始终未能找到。这也是他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终造成玉石俱焚的悲剧结局根本原因。但是,从诗性正义的角度看,哈氏最终还是完成了他为自己设定的复仇大业,既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完成了父王的遗愿,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重建了被他的叔父颠倒了的伦理秩序和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2.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部作品的主题虽然同为复仇,可是复仇的内涵以及复仇执行者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并且复仇之后的哈姆雷特和赵武容易被学术界所忽略,故对两部作品中的复仇进行解读,记录下由复仇引发的思考,希望能对《哈姆雷特》及《赵氏孤儿》故事的研究献上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从戏剧发展中的“隐性政治”、复仇过程中的多重矛盾冲突、反封建的人文主义精神背后隐藏的封建社会旧倾向等角度,探讨《哈姆雷特》中政治军事、对待罪恶的罚与善、封建与反封建等主题延伸内涵,可以进一步挖掘隐藏在《哈姆雷特》文本间易被忽视的细节。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西方文学史上的三位人物形象,即奥德修斯、哈姆雷特和汉姆,阿多诺论证了资产阶级个人在西方社会中的演变。奥德修斯作为资产阶级个人的原型,以牺牲内在自然而征服外在自然;哈姆雷特则充分展开自我意识,精心设计了复仇计划,因此他是现代资产阶级个人的典型;而在晚期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逐步失去了反思的能力,汉姆正是这样的"活死人"。把握阿多诺的这种人物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境况及其中的资产阶级个人。  相似文献   

15.
哈姆雷特的延宕是莎学界的一个老话题。这一公案中有几个历代学者都关注的焦点,如鬼魂诉说后哈姆雷特为何没立即复仇?"戏中戏"之后哈姆雷特为何没趁克劳狄斯忏悔时复仇?哈姆雷特是否性格忧郁等等。结合着戏剧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剧情的内在发展逻辑对这些焦点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哈姆雷特不仅未曾延宕,而且他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了机智、勇敢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解读主人公心路历程的线索——论哈姆雷特独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主人公在剧中的七段独白,分别揭示了他对外界变化的思索和不同反应。事实上,这七段独白正是哈姆雷特不断变化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见证了他的人格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哈姆雷特》与《苍蝇》的问世,在时间上相隔三百多年,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表现出多方面的惊人相似:第一,二者的生存境遇,自我选择,复仇模式相似;第二,二者都兼有思想家、救世主、孤独者的思想特征;第三,二者的使命一致,结局相同。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替父复仇的过程一再被其延宕,而延宕原因一直是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批评者都试图探究延宕之谜,因此提出了种种解释和看法。其实引入海德格尔有关“本我”的死亡哲学观并以此为突破口,可诠释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和揭示哈姆雷特由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最后的果敢出击以完成复仇任务的心路历程。哈姆雷特由一个沉沦于世的此在,通过内心挣扎和对死亡的不断思考以及持续的焦虑为他隐藏的本我觉醒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促使他求真,弄明白了死亡的真正意义,并用自己的死亡实现了超越“常人”的向死而生,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的生命救赎。  相似文献   

19.
复仇是人类各民族都曾普遍盛行的历史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文学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复仇文学主题。《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作为中西方复仇文学的两部经典著作,其复仇主体在复仇行为过程中表现的差异昭示着中西方复仇主题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复仇文学偏重关注复仇事件本身,而西方复仇文学则更多地关注复仇主体的精神世界、性格变化等。这种差异的产生实际上又是中西方文化习俗、文学传统等诸般差异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展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中各种力量的矛盾冲突。在内心世界陷于巨大冲突失去平衡的情况下,中世纪意识形态无法再主宰哈姆雷特的心灵,而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他的心中得以发展。然而,人文主义意识形态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者身份在自我建构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解构,这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