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Г.Ц.齐比科夫生平与学术活动〔俄〕Р.普巴耶夫(Р.Пубаев)翻译申屠榕(内蒙古国际贸易公司)官布扎卜·采别科维奇·齐比科夫(ГомбжабЦэбековичЦыбиков)1873年4月生于外贝加尔州赤塔县斡耳朵—阿加地方一个布里亚特人采别科...  相似文献   

2.
齐比科夫(1873—1930)是苏联布里亚特著名的藏学家和蒙古学家。为纪念这位学者,在布里亚特社会科学研究所提议下,从1973年开始,每隔4年召开一次专门的藏学、蒙古学学术会议,会议名称定为“齐比科夫学术会议”,地点设在乌兰乌德。“齐比科夫学术会议”虽然是地方科学院主持召开的学术会议,但在苏联东方学界影响很大,苏联较著名的藏学和蒙古学中心几乎都派代表出席会议。该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央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文学  相似文献   

3.
1981年3月26日——27日苏联科学院布里亚特分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现改为“布里亚特社会科学研究院”)在乌兰乌德举办了第二次齐比科夫学术纪念会,该会是关于佛学、藏学和蒙古学的学术性会议,在苏联四年召开一次,以纪念杰出的佛学家和旅行家岗巴扎布·采别科维奇·齐比科夫(1873—1930年)。齐比科夫是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到过西藏中部和拉萨,并对那里情况做过描述的第一位欧洲学者。在欧洲学者中是他第一次把喇嘛教创始  相似文献   

4.
1987年Г.Ц.齐比科夫在Д.班扎罗夫学术大会上作了题为《布里亚特蒙古人的萨满教》的报告(未出版),报告中作者对萨满教和“Бο”一词的起源阐述了自己的新观点①。作者沿袭了著名汉学家П.卡法罗夫(Кафаров)的思想,认为蒙古布里亚特语“боо”(...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蒙古学是布里亚特传统的学科之一。早在十月革命前,布里亚特的一些东方学大师就已闻名于世,如:道尔吉·班札洛夫、嘎拉桑·冈巴耶夫、官布札布·齐比科夫、米哈依尔·杭加洛夫、仁钦·诺姆托耶夫。他们的著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为  相似文献   

6.
概  论1 91 0年Г .Ц .齐比科夫 (Г .Ц .Цыбиков)首次向欧洲读者介绍了阿旺丹达尔 (Агван -Дандар)及其在哲学、语文学方面的研究著作① 。 1 91 6年科学院院士Ф .И .谢尔巴茨科依( Щербатской)专门撰文介绍了阿旺丹达尔的生平及其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学讲稿》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五十年代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授文学课的讲稿,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纳博科夫的文学观.纳博科夫一向以纯艺术论的鼓吹者而著称,这类观点在《讲稿》中多有反映;不过,《讲稿》更显示了纳博科夫纯艺术论后面的世界观因素.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至30世纪初,布里亚特的文化启蒙人物经常注意收集中央亚民族的中世纪书面文献,其中包括蒙古人和藏人的作品。第一位布里亚特学者道尔吉·班扎罗犬(1822—1855年)曾于1847年在彼得堡编纂了亚洲博物馆藏东方抄本及刊本目录(见班扎罗夫的《文选》,莫斯科,1955年)。为开展蒙文和藏文书面史料收集工作做出重人员献的学者有俄国著名东方学家A.M.奥登堡、A.M.波兹德涅耶夫。而布里亚特的著名收集活动家有Γ.Ц.齐比科夫(1873—1930年)、Ц.Ж.扎木察朗诺(1880—1637年)、Б.Б.巴拉丁(1878—1637年)。受俄国地理协会的派遣,齐比科夫1899—1902年曾赴西藏旅行考察,带回333卷藏文刊本。1905年他又赴中国为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的东方研究所收集蒙文和藏文刊  相似文献   

9.
政治是关于国与国之间、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利益关系的事务。用孙中山的话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并为经济服务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在革命与战争年代,我们党的政治主题就是夺取全国政权,就有在革命与战争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从民族主义与政治文化的视角解渎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联合,是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五四运动,,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觉醒为两党统一的革命政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民族革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是两党共同的政治价值选择,在此基础上.革命政治文化的形成势所必然.从而推动了两党的联合和国民运动的发展.这一理论方法对审视今天的两党乃至两岸关系或许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林对中国革命宣传的实践与主张李忠东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进行一场革命,首先要制造革命的舆论,要做革命的宣传工作。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积极从事革命宣传的实践,对于中国革命宣传提出了许多“主张,在当时曾产生过较大的政治影响,尤其是对年轻的...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对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影响。文章阐述了新科技革命导致各国实力的不平衡,引起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和角色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演变;新科技革命加快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周期;并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转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五四”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主要作家及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综述.展示从20年代到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不断更新视角.“乡土”成为具有更多重要意义的承载体,在主题上由文化批判到社会政治批判和到社会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乡土生活。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和价值判断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体现,乡土成为作家展示现实中国本相与内核的必经之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以文学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个体的政治心理是自身所处政治环境的产物。在继续革命年代,轰轰烈烈的乡村政治运动塑造了这个时代的农民政治心理特性。在此期间,中国农民的政治心理从总体上突出地表现为权威主义政治人格的“转化”、平均主义政治价值的“强化”及革命主义政治态度的“异化”这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文化氛围下,中国新诗的多向发展走向了黄金时代,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流派:1.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新月派”:2.着重抒内心感受,强调情与智、自然律动和心灵律动相结合的“象征派”;3.借鉴外国现代诗,又结合自己民族传统而创造了诗的散文美的“现代派”;4.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而要求诗歌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革命诗歌。  相似文献   

16.
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小说叙述模式中,存在着革命权力秩序与性别权力秩序相互纠缠的现象,本论文从二三十年代"革命+恋爱"模式中革命女性的形象书写入手,通过对情爱关系中的性别政治、革命女性的浪漫之爱对革命意识形态的美学实践的影响以及对革命女性的情爱心理中同情即爱的情爱特质的分析出发,试图呈现革命女性性别在政治权力秩序转化为情感秩序时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我国革命历史文学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革命历史文学常常沦为政治的奴仆。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文学虽还存在着老化、僵化和模式化的问题,但已有不少有志于革命历史题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所引起的美学革命(苏)M·Φ·沃夫桑尼科夫王怀通译肖畲校*M·Φ·沃夫桑尼科夫─—哲学博士,教授,国立莫斯科大学M·B·罗蒙诺索夫美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马列主义哲学、美学方面的大量论文、专著与教程。主要有:《黑格尔哲学》、《美学思...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持续存在于1920年代之后约半个世纪的新写实主义文艺思潮,不仅包括左翼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包括一直被忽略的右翼的三民主义写实主义。左右两种新写实主义理论,尽管服务于各自所属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竞争需要,却都是源于20年代的苏联和日本,源于相同的革命政治思维和文学工具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善于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做出决策,是邓小平做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的一个基本特征.他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做为革命武装一个方面军的指挥官,还是做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领导人,都能从革命和建设的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为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乃至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都具有全局性意义.邓小平的全局观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