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在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语境中,女性文学创作始终不渝遵循的人道启蒙以及重建个人自主性的努力,与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新启蒙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知识表达与建立女性主体的目标并非天然契合.新时期文学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既体现了启蒙思想模式的渗透,同时也昭示出在启蒙主义"人"的视野中确立女性自我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将中国女性文学纳入启蒙叙事传统中,通过启蒙思潮与女性文学的内在一致性、启蒙话语下女性文学的文本特征、启蒙对女性创作的启示三个方面,阐述女性文学的诞生与启蒙思潮的不解渊源、女性解放的主题与启蒙主题目标的高度一致、女性文学的两大高峰与启蒙的两大高峰相互应和、启蒙的先天不足造成女性创作的后天失调等现象和原因,指出在当下"启蒙死了"的哀悼声中,作为个人自由的启蒙精神将永存。启蒙思潮促生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女性文学,而女性文学走向个性化又进一步深化了启蒙文化的意义,为启蒙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从思想史角度,对茅盾小说中两大形象系列——知识女性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重新解读,认为茅盾对大革命前后知识女性人生悲剧的描写,意在反思和批判“五四”启蒙的思想与历史局限,同时也流露出对“五四”启蒙的眷恋。而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国悲剧的叙述,在政治意识层面力图对他们进行现代性否定,但在思想史层面实际上描述和表现了他们在追求现代性的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作为实际承续和完成着单纯的思想启蒙所不能完成的现代性启蒙,构成着对思想启蒙的互补与完善,而且这种物质层面的现代性诉求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层面,对人与精神的现代性改造和再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重要性和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4.
《妇女杂志》是中国女性报刊史上历时最长的刊物,且在当时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妇女杂志》诞生于新旧杂陈的社会背景中,在商务印书馆对文化与商业的共同考量中历经了从保守到激进再到保守的话语变迁,建构起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女性和独立平等的"社会"女性两种女性形象,而其女性启蒙效果却乏善可陈。究其原因,《妇女杂志》所透出的女性启蒙图景处于救亡图存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虽然通过刊物出版传播了启蒙思想,但在民族救亡的历史浪潮中,女性启蒙终究只是镜花水月。  相似文献   

5.
传说夏娃偷食智慧树上的禁果后,发现了自己生存的本真,义无反顾地走出了伊甸园。而中国的“夏娃”却从“五四”新文化中汲取理性启蒙的乳汁,打破了封建父权的禁锢,发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当她们把“女人也是人”这一自我精神价值的分辨确认以文学的形式进行表述时,中国文坛就涌现了张爱玲、陈衡哲、冰心等一大批女性作家,宣告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现代女性勇敢地冲出家门,开始了对“人”的浪漫憧憬。可是,她们很快就陷入了困境,由于女人挺直的身躯无法得到男性的认同,夏娃们走出伊甸园却无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共时和历时为轴,以现代启蒙为核心,通过对六部作品的具体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文本中,男女两性对自我和对异性的认识是呈悖反方向发展的两条线.结合文本小语境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大语境进行深入分析,看到现代人真正实现启蒙目标的艰难.而对于女性来说,除了外在因素的阻挠,更有长期的社会整体文化心理所造成的自我心理暗示.由此,女性在拆解男性乌托邦神话的行为,是伴随着浓重的感伤意绪的.启蒙目标始终未完成,根本原因就在于男性不肯放弃其在社会和两性模式中的绝对优势,这就导致了相当多的男性的启蒙者的深层心理和实质行为的反启蒙性质,或者说伪启蒙性.  相似文献   

7.
鲁迅以一个政治家的姿态,以文学为武器从事着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国民启蒙工作;张爱玲是一个带有自由气息的作家,她以自己的风格和方式继续着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关注女性命运.本文对二人小说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8.
中国启蒙运动发生的“特定时刻”规定了名为思想启蒙的运动实则以明确的政治目标为指向。启蒙虽以近世西学为价值依凭,但繁杂的任务则驱使思想家们必须复兴固有的文化资源,从而使看上去是反传统的思想运动具有了固守传统的色彩。启蒙原本是由知识精英发起的意在向普通大众施以教化的运动,但基于“观念图像事件”而阐释的“新民”说则从一开始就将启蒙的主客体模糊起来,当影响人们角色认定的某些新因素出现时,既有的格局便不可避免地被打乱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男性作家成为女性形象的主要设计者和讲述人,他们从自身性别和政治立场、社会伦理出发,依据“男性认知”,将女性从女性实际生活现场中剥离,变为一种构筑“男性话语”的牺牲,也显示了现代文学启蒙理性的偏失。  相似文献   

10.
女性意识在20世纪初中国的出现,是启蒙主义思想启示的产物。革命主题一度将之遮蔽。它在当代的重新浮出,除了女权抗争的启蒙主题的内涵的重现,同时也是结构主义等新思潮方法启示的结果。80年代女性写作的主题是性别自觉,90年代则上升为话语的自觉。女性主义写作也面对自身的相对立场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澳大利亚经历着汹涌的社会变化,这是一个为妇女解放运动打开道路的时代.为了对这些变化作出反映,小说<鸡蛋花花园>通过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式,向世人呈现出在二元对立的状况下,处于社会边缘位置上的女性们的种种行为,她们渴望摆脱被动的位置、抛弃不同程度的自我压抑,要求与男性一样的平等待遇和性自由.为了达到目的,她们中有些压抑、反抗,而有些则放任自我.小说对这些现象做出了及时而正确的回应,并且暗示世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性自由暗含着性堕落.  相似文献   

12.
权利的本质是意志还是利益,在权利理论发展中一直争论不休,这也是权利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权利概念,将其本质界定为人的自由意志。而在启蒙之后,功利主义又提出了权利本质的利益理论。由此,利益论和意志论的争论开放了人们对于权利本质的理解。在阐释权利本质方面,这两种观点各有其理论优势和缺陷。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教师漆女士,过了46岁生日不久,“老朋友”便一去不复返了。而她的同事容女士则不然,“老朋友”照样每月造访一回,直到50岁才与她说拜拜。这就是困扰中年女性的一种生理现象:有些女性正当盛年,突然月经说没就没了;而有些女性自认为该绝经  相似文献   

14.
在一般读者与研究者心目中,沈从文似乎是远离政治、追求纯文学的的作家,他作品中供奉的只是理想“人性”,而没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和思想倾向性。实际上没有功利目的和思想倾向性的作家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些作家倾向性表现得鲜明外露,有些作家倾向性则表现得隐蔽深沉。沈从文属于后者。沈从文是主张以文学改造社会的启蒙主义者。他是怀着以文学作工具通过思想启蒙达到社会改造目的的信念从事文学创作的。社会、国家、民族的重造,是他创作的功利主义目的。这不但直白地表现在他散文创作中,而且成为他小说创作严正深沉的主旨。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改造社会的功利性目的首先表现为对于旨在破坏与改造旧社会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李光洙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鲁迅和李光洙二人作品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层面的差异,将鲁迅和李光洙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她们都遭受着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迫害和戕杀,在婚姻、爱情、家庭、自由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尽管表现角度和深度不同,但他们都是想通过对封建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制度的批判来达到对女性启蒙的目的,他们的关于女性的文学都是反对封建礼教及其制度的文学,都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16.
与启蒙理性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内在维度,缺失这一维度则无法完整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德国浪漫派不是非理性、反动的,而是反思和批评启蒙理性主义的弊端并与之竞争的一种现代性理论.以马克思的老师A·施莱格尔的<启蒙运动批判>一文为例来看,浪漫主义批评启蒙理性主义的要点有两方面:一是善屈从于功利,真理屈从于自由;二是理性的工具化以及虚无主义的呈现.马克思和尼采都承续着浪漫主义的这一批评思路.马克思是在坚持主体普遍性和现代个体自由的基本前提下,向往古典世界的崇高,批评现代世界的鄙俗.而尼采的逻辑则是,启蒙的彻底贯彻无法依靠一切人,而只能依靠特殊的超人,末人无法推进启蒙.尊重和宽容差异、多元、特殊,是自德国早期浪漫派,经马克思和阿多诺直到当代新启蒙的共同诉求和关键.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不仅意味人类史上的变革和进步,也意味着人类的沉沦和异化。其客观实在性落到现实则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对立和矛盾。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讲述了幽闭丑陋的小镇上抽象、异化的"畸人"们的奇特遭遇。小说摆脱了传统美学范畴和规范的教条,抛弃"和谐与美"的审美核心概念,结合现代人的异化经验,对工业文明和启蒙理性的污秽进行了令人震惊的呈现,彰显了现代生活的困境和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女性仍然主要被禁锢在家庭这个私人领域,女子教育以家庭非正式教育模式为主。这一时期大部分男性启蒙思想家的女性教育理念与宗旨是使女性"依附"与"屈从"于男性,而以沃斯通克拉夫特为代表的一些女性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教育对女性解放的重要性,批判两性不平等的根源,提出培育女性的理性、发展新型女子教育的主张。本文分析了启蒙时期英国女性教育理论之争,探讨了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启蒙时期女性教育观的影响,以及她与同时代思想家就女性教育主张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9.
揭示女性生存的困境,探寻解放之路,然而却囿于男性话语体系而陷于迷惘与无奈之中,这是崛起之初的新时期女性小说的重要特征。文章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剖析了女性小说在视角转换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启蒙意义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庐隐以一系列自叙传性质的小说,塑造了“庐隐”式女主人公的群像,真实展示了“五四”一代知识女性勇敢地从旧家庭走出,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痛苦挣扎,最后只能悲哀无奈地面对无路可走的现实人生轨迹。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女性经历了接受启蒙到反思启蒙最后放弃启蒙的精神历程。“庐隐”式女主人公这一群像的塑造,有助于进一步反思一代知识女性特质及五四启蒙运动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