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闻天同志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一文中,以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大无畏精神保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原理,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  相似文献   

2.
<正> 邓小平同志在《文选》中,对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作了一系列科学的论述.深刻领会和掌握这些思想,对搞好当前的改革,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保证国家集中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物质利益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延续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人们维系内部关系的重要纽带。无怪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马恩全集》第一卷第82页)。市场经济就是利益经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用利益原则来驱动人们争取自我利益,调节相互关系,为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理所当然地成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正因为我们建设的是社  相似文献   

4.
<正> 去年四月以来,工交战线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有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形势发展之快,效果之好,出乎人们的预料。实践表明,在工业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很有群众基础,是合乎潮流、顺乎人心的大好事。那么,究竟怎样从理论上、经济规律上认识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以便更自觉地推行它、利用它,并引导它健康地向前发展,这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急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的粗浅认识。一、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规律的要求,是妥善处理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好形式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利益,首先就是物质利益。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物质  相似文献   

5.
一、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邓小平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和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阐述和论证了有关伦理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辩证地解决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实现了新时期在伦理学基本问题上的拨乱反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物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总的说来,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人类道德的发展,一步一步跟随着经济上的需要,它确切地适应着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意义之下,可以应当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从我…  相似文献   

6.
<正> 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则。能否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一原则,尤其是能否处理好它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关系,是涉及到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相似文献   

7.
正确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弄清“一切向钱看”同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本区别,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动因。物质利益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道德中的利益关系问题,人们只是停留在一般利益关系问题上,而没有把它具体化为物质利益关系和精神利益关系。由于没有明确提出“精神利益”这个概念,因而往往又把道德中的利益关系仅仅理解为物质利益关系。这种状况,在理论上是不彻底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作出过极其伟大的贡献,《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以新的思想、原理进一步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学说。列宁曾经称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列宁全集》第17卷第22页),认为辩证法是马克思同恩格斯通信中“一切思想集结的中心点”(《列宁全集》第19卷第558页)。我们同样可以说,辩证法也正是《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中一切思想集结的中心点,它的每一个篇章,都闪耀着辩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曾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9页)那么,什么是社会义初级阶段的普照之光呢?弄清这个问题,明确各种经济形式在我国当前所有制  相似文献   

11.
经济利益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核心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问题。那末,经济规律同经济利益是个什么关系呢?作为一种探索,我想对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 经济规律是生产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运动的最终原因是什么?马克思说:“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3页)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和人类,看出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  相似文献   

12.
怀疑方法是一种治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革命导师也是十分肯定的。马克思“自白”,说他喜欢的箴言是“怀疑一切。”(《马克思斯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第589页)毛泽东同志常常号召我们,遇到事情要“多问个为什么”?在历代特别现代科学研究中,怀疑方法始终受到人们重视、推崇和实践。为了开拓新的认识领域,揭示我们未认识的必然王国的秘密,有必要深入一步地来研究怀疑方法。一、怀疑方法的内涵问题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曾对怀疑作过一些规定,他说怀疑的意思是“寻求”,“研究”;“是一种反复游移于二者或多者之间的状态”(《哲学史讲演集》第三卷第119—120页),“一种举棋不定,一种悬而未决。”(同上第110页)。这种观点虽有某种可取之处,但就世界观而言仍然是唯心的,不可能正确说明怀疑与认识主体、与实践、与客观世界的真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原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原则,便是其中的两个基本原则。 两原则的思想最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发展的。恩格斯也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 列宁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批制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原则。他说:“一、发展原则,二、统一原则。”(《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0页)所谓“发展原则”即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运动的,事物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运动的动力和泉源。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是这样表述这一原则的:“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8页)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存在,即“人们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恩选集》第2卷,第82页;《马恩全集》第3卷,第28~29页)它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是对社会生活现象最高度的概括。它应当包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精神生活。 社会存在首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组成。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指  相似文献   

15.
试论物质利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最近几年,人们经常谈论物质利益原则。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请求指教。(一) 什么是物质利益原则?据我所知,学术界目前还没给它下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我认为,所谓物质利益原则,就是人们观察和处理物质利益关系的准则。在阶级社会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物质利益。剥削阶级的物质利益与被剥削阶级的物质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从来就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抽象的物质利益。考茨基由于只讲抽象的“利益”,不讲阶级的物质利益,受到了列宁的批评。列宁说:“考茨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把它的一切内容都取消,只留下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唯灵论的意义的‘利益’两字,因为它所指的不是现实的经济,而是普遍福利的天真愿望。”列宁在批评考茨基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千千万万件事实所表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来判断‘利益’的。”  相似文献   

16.
<正> 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11页)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正在于:它的出发点是科学的客观性,是承认科学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选集》第2卷,第301页)“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同上,第36页)刘少奇同志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他运用和发展了恩格斯、列宁的这些思想,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认识的源泉?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意见。我也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在哲学认识论中,认识源泉所要说明和揭示的是人们反映什么、认识什么,亦即人们认识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的内容只能来源于、始发于认识对象、认识客体。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认识、思维是从外部世界中得来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页)。列宁说:“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而“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泉源。”(《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4页)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5页)。由此看  相似文献   

18.
<正> 《资本论》(指一、二、三卷)是一部完整的理论著作。列宁说:“理论的认识应当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关系中,在自在自为的矛盾运动中的客体。”(《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7页)所以,《资本论》“只需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组织,在它的可说是理想的平均形式中表现出来。”(《资本论》第三卷第939页)因此,它采用的方法只能是理论的方法或者逻辑的方法。这是应当首先肯定的。所谓理论的或者逻辑的方法,就是“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页),也是不同于对世界的具体历史的掌握的。这种“专有的方式”就是头脑从世界的既  相似文献   

19.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有一段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全集》卷3—5页)即是说,人性主要不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而主要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道德则是对人的某种规范,它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即是说,道德主要不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主要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列宁从所有制的内部结构出发,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参见《列宁全集》第13卷第314页)。马克思对“四权”虽没有集中的论述,但在分析“生息资本”的时候,多次使用过“四权”的概念(参见《资本论》第8卷第384页、第389页、第393页)。所有权,指的是生产资料为谁所有,获得的经济利益由谁支配的问题,如地租、股息,上交利润等都是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获得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