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初探吴兰,白晓清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柯尔克孜主要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黑龙江省富裕县达满柯乡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各分场居住着部分柯尔克孜人。柯尔克孜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形式多...  相似文献   

2.
柯尔克孜族     
新疆西部与苏联接壤的帕米尔高原上,聚居着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柯尔克孜族。1954年7月,这里建立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柯尔克孜族总共有七万多人,除了大部分聚居克孜勒苏,有少数分布新疆境内的哈什、和闐專区和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还有一部分散居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富裕县。 許多汉文史書象“元史”等,都有过关于柯尔克孜族的記載,史書上的“吉利吉斯”“黠戛斯”“坚昆”等等名称都是“柯尔克孜”的不同的譯音。柯尔克孜族有着自己的悠久的历史和燦烂的文化。在久远的年代里,柯尔克孜族的祖先就迁移到帕米尔高原和天山一带居住了。到了汉、唐、柯尔克孜族已和内地汉族建立了亲密的联系、結下深厚的友誼,深深地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柯尔克孜人的民族史詩——“瑪  相似文献   

3.
古代柯尔克孜人的文化生态是指柯尔克孜民族及其游牧先民们更多的是依赖对生活的模仿,包括再现狩猎、游牧、采集、劳动、战争、婚嫁等生活场景与自然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生态和舞蹈艺术,柯尔克孜族舞蹈既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柯尔克孜族舞蹈体现了柯尔克孜民族的民俗文化、风情习俗、思想观念和审美心理,本文主要在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与生态环境、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柯尔克孜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柯尔克孜族的乐器柯尔克孜族曾有过多种乐器,现多已失传。目前流传于民间的只有库姆孜、柯牙克、口琴、秋吾尔4种乐器。其中的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人民最古老、最普遍使用的乐器。库姆孜也称亚柯其库姆孜(木琴),是一种全木质三弦弹拨乐器。千百年来,它不仅在柯尔克孜...  相似文献   

5.
<正> 古代越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的一个大族群,这个大族群在古代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曾被称为“百越”(又称为“百粤”)。族以“百”称,说明种类繁杂,分布颇广,其中有吴越(包括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于越、扬越、滇越等,由于他们有共同的渊源和文化特征,故有一个共同的族称——总称为“越”;又由于他们因山川阻隔和不同的经济、地理、历史等条件,已形成各具特点的人们共同体,故在共同族称前又另加一个区别  相似文献   

6.
由黑龙江省民委主持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课题,2006年以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聚居地富裕县五家子村、七家子村(富裕牧场九队)为重点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发现柯尔克孜语已处于濒危状态,几近消亡。历史上的东迁造成语言环境改变、清政府歧视致使柯尔克孜族人口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7.
叼羊     
叼羊,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人民非常喜爱的、对顽强坚韧和灵活敏捷要求很高的传统马上项目。此项活动要求双方有激烈的对抗,多在喜庆、节日和众人欢聚的场所举行。1986年,在新疆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叼羊被列为了正式比赛项目。一, 柯尔克孜族叼羊柯尔克孜族人有句谚语:“摔跤见力气,叼羊见勇敢”。柯尔克孜人认为叼羊是斗智、斗勇顽强拼搏的最好机会,是检阅人们本领大小、勇敢与否的试金石,叼羊的优胜者若是一位未婚的青年,还会得到姑娘们的青睐,甚至还会得到一块绣得精巧的丝手帕。叼羊运动的起源有两…  相似文献   

8.
滇、川接壤的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由于多种原因,解放前在封建制度下还保留着浓厚的母权制残余。当时,这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被称为“衣度”的人们共同体,它是纳西族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有些同志曾将这种社会经济组织定名为“母系家庭”。《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刊载的《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以下简称《论“衣杜”》,按,“衣度”  相似文献   

9.
<正> 《民族论坛》1990年第4期刊登的《侗族族源续考》(以下简称《续考》)说:“在今侗族居住的湘、黔、桂毗邻地区,秦时出现过‘呕’、‘区’(即瓯人)的活动。东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乌浒’或‘僚浒’。宋时又被称为‘佶伶’或‘仡伶’明代始有‘洞人’之称。其历史渊源关系,笔者在《侗族族源初探》一文,曾作过粗浅论述”。上述论断实是1982年《初探》一文的补充和发展。现将文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质疑问难以资深入探讨。一、“区阳”的“区”是否就是“区人”《初探》说:“战国末期,今湖南西部的瓯越则被称为‘区’。《逸周书·王会解》卷七就记载了‘区阳以鳖’的活动”。“商秦时期,就常称瓯越的支系为欧、瓯、沤、或区”。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11.
提起嫩江流域柯尔克孜族的农业不能不联想到他们在西北时农业发展的状况,因为嫩江流域柯尔克孜族是18世纪从西北迁移过来的。柯尔克孜族起源于叶尼赛河上游,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史籍中有着不同的民族名称,先后有“鬲昆”、“坚昆”、“隔昆”,“纥骨氏”、“契骨”;“黠戛斯”;“吉利吉斯”。唐朝以后,在中外史籍中才有较为详尽的史料记载,这可能与唐朝的强盛、中西联系的加强有关。尽管如此,诸多史籍对柯尔克孜族农  相似文献   

12.
柯尔克孜是创造十二生肖纪年的古老民族,这一创造是柯尔克孜文明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柯尔克孜族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研究》1981年第5期发表了之乾同志的《纳西族母系‘衣度’的社会性质问题》(以下简称《性质》)一文,对我们在同年第3期发表的《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一文提出了异议,认为纳西族的母系“衣杜”不应称为“亲族”,只应称为“母系家庭”。而且,它只是“纳西族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这种新的见解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史诗《玛纳斯》,是新疆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它千百年来,在柯族人民中间,由专门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玛纳斯奇”靠着口头演唱,一代一代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不断再创作,成为今天的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英雄史诗。它深受柯族人民的喜爱。人们虽然不止一次、十次、百次地听唱,每当节日或劳动之余,还是要邀请“玛纳斯奇”来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我国柯尔克孜族的分布、语言文字使用状况以及我国在柯尔克孜语文方面的研究和国际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一、族源 鄂伦春族由于自己没有文字,有关历史性文字记载的资料,主要是历代朝廷的“征调”、“赏赐”和“献贡”等有关记录。据《东三省政略》记载:“鄂伦春实亦索伦之别部,其族皆散处内兴安岭山中,以扑猎为业。元时称为林中百姓,国初为树中人,又称使鹿部”。元时称“林木中百姓”,是指居住在东北一些民族的泛称,并非鄂伦春族的专称。所  相似文献   

17.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柯尔克孜族人民对孩子开始学步的阶段较为重视,开步礼(tu?oo kesüü/tu?oo q?yuu/tu?oo toy)是柯尔克孜族人在孩子开始学步时举办的一种礼仪。每个柯尔克孜人都会举行这个礼仪。本文主要介绍了柯尔克孜族的开步礼举行过程和礼仪中运用的祝福词,并初步探讨了此礼仪部分细节的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在10月31日《解放军报》第一版《各民族学员互帮互学紧密团结》一文中,见到有“■族”之称,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资料,查对了《我国少数民族简表》中所列的55个少数民族,都没有找到“■族”的名称。是不是象“阿细”、“撒尼”属于彝族支系一样,“■族”也是南方某个民族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中间地带,就是豆满江彼岸的间岛东北的绥芬河流域。从间岛方面越过窝集即密林地带,就到了绥芬河上游,从此地往下有都骨、尼麻车、南突兀狄哈等族,即森林居民居住的地方。他们当然都是狩猎民,但因地处亚洲季风的最北端,尚可进行农耕。以下,为了便利起见,用“有农狩猎民”称呼他们。《李朝实录》对他们的情况有若干记载。这些记载是明朝弘治初年偶尔被其掳去的朝鲜文人和以后到这里讨伐的朝鲜军人所传。首先来看都骨族的生活情况。关于他们的居住情况《李朝实录》记载称:“其作室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柯尔克孜族人民于 17、 18世纪才信奉伊斯兰教 ,时间不长 ,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对柯尔克孜文化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影响。柯尔克孜文化也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建议学者们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