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都某家技术公司的员工苏某和公司签订有雇员保密协议.约定如若泄露商业秘密.需支付违约金.苏某离职后.成立了一家与原公司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公司.并将原公司一个大客户“抢走”。原公司起诉到法院向其索赔。最近.这起因员工侵犯原单位商业秘密而引发的侵犯商业秘密竞业限制案终于有了结果.经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调解.当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侵权方苏某所在的某科技公司现场向受害方某技术公司一次性支付补偿款6万元。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那么,提前30日究竟是什么性质?是否必须等待30日期满,用人单位才能做出解除、终止的实际行为;或者应当询问劳动者拟何时离职后再做出处理?还是期间用人单位可以随时做出解除、终止的实际行为,即同意劳动者随时离职?本期"以案论法"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劳动局:你局《关于自动离职与旷工除名如何界定的请示》(渝劳仲发[1993]20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条第(一)项中的"自动离职"是指职工擅自离职的行为。二、职工与企业因辞职问题发生争议,只要不出现职工违纪引发的纠纷,应按辞职争议处理。三、《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劳人计[1983]61号)第二条、第六条中规定的职工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已初步形成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主,以民法、合同法等为辅的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但我国对商业秘密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立法体系不够完善,有太多问题值得探讨.只有制定一部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使其成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明确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和侵权行为的认定,完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和竞业禁止等相关制度的构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5.
用人单位可以和知悉其商业秘密及其相关事项的员工签订离职竞业禁止协议,但离职竞业禁止的时间、地域和领域范围必须限制在合理范围内,而且用人单位必须为此提供经济补偿。离职竞业禁止协议采用书面形式,用人单位的文件不具有竞业禁止的效力。生效的离职竞业禁止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违约人必须承担责任。当然,在协议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可以按照约定或者协商解除离职竞业禁止协议。  相似文献   

6.
竞业禁止与商业秘密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鸿 《中国劳动》2001,(3):31-32
竞业禁止作为一项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于公司法、商业秘密保护法之中.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竞业禁止,是指作为商业秘密权利人的企业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签订协议,约定职工在离职后一定期间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原任职企业同类的营业.竞业禁止协议,是企业约束其离职职工、旨在保护商业秘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现已为西方各国立法普遍采纳,我国近年来亦开始引入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上期圆桌谈话主要就企业用工过程中商业秘密的构成条件、商业秘密范围及商业秘密的一般保护思路进行了探讨。在明确前述问题的基础上,本期圆桌谈话将重点探讨企业用工过程中商业秘密保护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进一步提供有益参考。作为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重要手段之一,保密协议现已越来越受到各类企业的关注。但是由于《劳动合同法》没有关于"保密协议"规定的单独表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2007,(2):46
由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相较于普通劳动者来说对用人单位造成的影响要大,因此对于他们离职责任的承担问题更吸引人们的关注。那么,针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约定的违约金,除了涉及保守商业秘密事项、服务期事项外,是否应当允许就劳动合同期限的履行约定违约金?  相似文献   

9.
来信照登     
拜读了《中国劳动》2005年第10期有问有答栏目的第一问:此案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是否应该受理?笔者认为浙江省潘哲峰同志的观点值得商椎。第一,此案从劳动法的角度看就是竞业限制纠纷,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该受理。根据《劳动法》第22条“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第102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部发〔1995〕223号)第5条“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约…  相似文献   

10.
案情简介:张某系某国企单位职工,1993年3月向单位提出外出经商,单位决议同意张某停薪留职,外出从事经营1年期的活动,时间从1993年5月25日至1994年5月25日.然而,时间到期后,张某没有回原单位上班,也没有履行请假手续或向单位作出书面说明.单位于1994年9月向其发出通知(某办发(1994)4号文件),要求张某书面向单位报告是回单位上班还是继续经商,否则视为自动离职处理.1995年1月,单位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后要求张某回来上班或办理离职手续.  相似文献   

11.
王东 《中国劳动》2014,(1):42-45
<正>竞业限制问题是公司劳动人事管理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其与保护公司商业秘密、劳动者择业权与用人单位利益、保护商业秘密的环境等交织在一起,加之各级法律规定不一致,使企业在竞业限制合同管理中感到困惑。现行法律中并无完整的竞业限制概念。笔者认为,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与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签订协议,约定劳动者离职后一定条件下不得从事与用人单位竞争的行业,并因此获得补偿的行  相似文献   

12.
张心全 《中国劳动》2007,(11):25-26
2007年6月29日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加强了对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体现在第23条、第24条、第90条所设立的竞业限制条款中。但是,由于这些规定较为粗疏,需要对其进行法条之外的解读,以便司法实践中切中肯綮地理解和适用。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不少上班族都会面临加班的工作常态,炎炎夏日更有不少员工为了蹭空调"自愿"加班、值班.这样的自愿加班能否领到加班费?单位应该给值班人员付加班费吗? 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除了单位安排的加班,不少员工还会自愿加班甚至还有集体加班的传统.据了解,一些单位为了避免支付加班费,往往声称加班是值班.虽然两者都是为用人单位提供了额外劳动,但是性质不同.在原岗位上,具有生产经营任务的是加班,反之则是值班.因此,根据单位的安排进行值班的,劳动者不能主张加班费.  相似文献   

14.
咨询热线     
问:小王与某公司的劳动合同逾期后,某公司可以随时无条件辞退小王吗?答:劳动合同期限届满,该合同即行失效。若双方当事人在该合同期满时均无终止,逾期后仍继续维系劳动关系,则属于事实劳动关系形成。也就是说上述问题中的小王与某公司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根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2条规定,事实劳动关系仍应适用《劳动法》。如果某公司要辞退小王,应当符合《劳动法》第24条至27条的规定,否则属于违法行为。也就是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若辞退劳动者,必须依法办理,不能随时…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裁员、员工离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得劳动关系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如何处理好员工离职时的一些工作交接问题,用人单位和员工都应该多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办事。在与单位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员工提前离职的方式有三种。一、与单位协商解除合同  相似文献   

16.
夹江县甘江区粮站熊应旭同志来函咨询:曾在部队出席过军先进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退休时可否享受提高退休费标准的待遇?经有关部门研究,答复如下: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部队军以上单位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转业、复员军人,在退休时仍保持其荣誉的,其退休费可以酌情高于本办法所定标准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但提高标准后的退休费,不得超过本人原标准工资。"四川省劳动人事厅川劳人险[1984]64号文件《关于荣获省级以上劳动英雄、劳动模范等称号的职工和部队军以上单位授予战斗英雄、一等功称号  相似文献   

17.
仲尤红 《中国劳动》2012,(10):58-59
本刊2011年第11期刊登了孟义均的《未出具书面通知解除行为是否有效》(以下简称孟文),经过深入辨析,笔者认为,孟文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在这里,笔者想谈及两个概念,一是单位依法主动行使解除权而作出的劳动合同解除决定或通知书,二是员工与单位双方确定劳动关系结束,由单位为员工作出的离职书面证明(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而孟文中,这两个概念有被混淆之嫌,易给读者造成误解。首先,从《劳动合同法》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可以得出,法律对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有明确规定的。如果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特殊性,签订保密协议的高管一旦侵犯公司商业秘密,会同时触犯多部法律。对于高管侵犯商业秘密的违约责任、法定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情形下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理论与实践,本文认为,公司有权选择提起仲裁或诉讼,但当其同时提起多个仲裁或诉讼时,仲裁机构或法院应当仅受理一个。法院裁判时应主要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密义务作为证据对待。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拜读了《中国劳动》2005年第4期有问有答栏目的第一问:机场的做法对吗?我们认为安徽省潘建国同志的答复违背了《劳动法》第20条第二款的立法本意。《劳动法》第20条第二款是对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10年以上劳动者的保护条款,它体现了劳动立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特点,在目前我国劳动  相似文献   

20.
许慧  朱丽 《中国劳动》2003,(6):32-34
在高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人才资源的合理自由配置对于推动技术转移与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掌握有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雇员离职、兼职现象的日益增多,导致了大量的商业秘密侵权问题,使用人单位遭受巨大的损失。为了保护商业秘密,许多用人单位开始接纳同雇员签订竞业禁止合同这一在国外法律和实践中所广泛采取的方法。现今,我国的很多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如IT业,用人单位与雇员签订竞业禁止合同日益普遍,而且这一现象还有向其他有商业秘密保护需要的行业、领域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