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澜壮阔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她神话般的传奇色彩而驰名中外,其中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区,强渡大渡河,是长征这部史诗中极其精彩的篇章。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声东击西,调国民党滇军主力东向,突然出现在滇北,虚晃一枪,即向西北挺进,直抵金沙江岸。5月2日,中央军委作出明在川滇大道龙街渡江,实则抢占皎平渡的布署。刘伯承总参谋长率领干部团二营组成的先遣支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说明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间红军长征经过了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红军在藏区停留的时间长达—年以上,驻扎的地区包括云南、四川、西康、青海和甘肃等5省藏区。在这—年多时间里,红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役、召开了很多重要的会议,同时也在藏区开展了大量重要活动。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编者根据《红色记忆——藏族群众支援红军长征历史资料》《阿坝州志之红军长征在阿坝(1935年4月—1936年8月)》《红军长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近现代)大事记》(西北卷)、《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1840—1949)》《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有"七地八次"会师》等文献资料编辑整理了此文。  相似文献   

3.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整整两年的长征中,红军在四川经历的时间最长,从1935年底红一方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到1936年8月中旬红二、四方面军北出甘南,共有一年零八个月,这段时间主要是与国民党反动派转战于四川藏族地区。  相似文献   

4.
长征红军对回族工作大事记(1934年10月~1936年11月)周瑞海一九三四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等地出发,红二十五军干11月,红四方面军于次年5月,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于次年11月,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会议以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的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和民族、统战、宗教政策,得到各兄弟民族的拥护和支持,胜利地完成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前,党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在汉族地区。长征路上,红军途经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随时都会遇到复杂、紧迫的民族问题,因此,我党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在当时党中央和红军发布的文告中,有许多是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署名在四川大凉山彝区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十分鲜明、生动地体现了我党的民族政策,文中说: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说明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经过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时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这些会议改变了红军错误的政治路线、解决了红军的团结统一问题,从而使红军从失败走向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编者根据《红色记忆——藏族群众支援红军长征历史资料》《阿坝州志之红军长征在阿坝(1935年4月—1936年8月)》《长征行》、人民网的《沙窝会议》及《毛尔盖会议前后》、南方新闻网《毛尔盖会议》、中国网《长征途中决定红军战略走向的历次会议》等文献资料编辑整理了此文。  相似文献   

7.
杨淑珍 《回族研究》2006,(4):138-140
中国共产党70年前领导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传奇般的英雄业绩,是一曲响彻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壮歌,它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册上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红军将士历时两年的战略大转移中,宁夏是红军活动较长的地区之一,也是长征最后结束的地方。党领导红军在征战宁夏期间进行了大量独创性的革命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政策,领导当地群众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和革命武装,首创回民自治政府。这些活动不仅对宁夏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直接的指导和鼓舞作用,而且对宁夏回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  相似文献   

8.
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藏区时由于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赢得了藏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藏族的普通群众和很多开明的上层人士从人力、物力及道义上采取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从充任翻译、向导,搭起红军胜利的桥梁;成立地方武装,维护秩序、平定叛乱、配合红军作战;支援粮食、发展经济,解决红军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藏民参军,为红军补充优秀兵力;救护伤员、保护红军;运送物资、铺路搭桥等其他支援红军的活动等6个方面对藏区群众对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贡献作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9.
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的粮食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星 《西藏研究》2003,(1):85-91
红军长征爬雪山 ,过草地 ,战胜人间罕见的艰难险阻 ,在世界军事史上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在雪山草地 ,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诸多原因 ,使粮食问题成为红军生存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与红军的生死存亡。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 ,川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 ,以无私无畏的奉献和牺牲 ,大力支援红军 ,成功地解决了粮食问题 ,保存了革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说明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间红军长征经过了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这是环境最恶劣,战斗最激烈的地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编者根据《红色记忆——藏族群众支援红军长征历史资料》《阿坝州志之红军长征在阿坝(1935年4月—1936年8月)》《中国战典(下卷)》等文献资料编辑整理了此文。  相似文献   

11.
红军在长征时期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不仅在增强红军战士体质、强化红军战士意志、丰富红军战士生活当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彰显出了我国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中坚强、乐观的精神。本文对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长征时期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红军长征时期体育活动的开展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忆红军长征在少数民族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同志,曾随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长征中的多次主要战役,参加了至今传为佳话的红军争取彝族首领小叶丹,借道大凉山北上的工作。本文《忆红军长征在少数民族地区》,是肖华同志应我刊约请而作。作者在文内忆述了党在早期和长征时,对民族工作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红军在长征中,身体力行,模范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遵守群众纪律,维护少数民族利益,解救人民群众的危难、疾苦,赢得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文章还忆述了少数民族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热情支援红军,甚至不惜用生命帮助红军;红军走后,人民群众奋起斗争,以燎原烈火之势,英勇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等史实。红军在长征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学习红军长征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发扬红军与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战斗的优良传统,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1990年8月25日,雄伟壮观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在四川省松潘县元宝山顶落成。红军长征纪念碑缘何选在此地?选点四川在红军长征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红军在这里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面临的环境艰险,进行的斗争卓绝,创造的业绩多,付出的牺牲也大。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在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四川建立一座纪念红军长征的“总碑”。  相似文献   

14.
在我們布依族地区,到处都流傳着紅軍長征时的英雄故事。二十五年前,紅軍長征路过我們貞丯县布依族地区时,我才七岁,許多的英雄事迹現在都記不清了。但他們遺留下来的四个大銅板(川幣)和写在我叔叔家墙壁上的“打富救貧”四个斗大的字,还常常使我想起当时的情景和他們的英雄事迹。而每当想起这些事迹时,我渾身就充滿了力量。那是在1988年3月,有一天,一个消息傳遍了貞丯县和我們魚岩寨: “紅軍来了!”寨子里的大財主、大地主,都象受了惊的兔子一样,急急忙忙地逃进山洞;有些不知道紅軍的老百姓也跟着东藏西躲。忽然一陣鑼鼓声后,一个紅軍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一个月,行程二万五千里,转战全国11个省区,是一个震撼世界的军事奇迹。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独特壮举”,而且“成为人类坚定无晨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于这一重要事件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学者们纷纷从党史党建、军事学、历史学及民族学等不同角度展开深入研究。值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本文试图拾遗补缺,拟从区域民族史的视角对红军长征与民族区域进步与发展等问题进行简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及第四方面军在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间,分别先后经过现在的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到达陕北。第一方面军在遵义会议后,由毛主席、朱总司令率领向云南、四川前进。从云南元谋县绞车渡渡过金沙江,于1935年5月24日到达四川石棉县的安顺场。红军抢渡大渡河,渡过一个师,为右纵队,其余为左纵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由于红军在遵义会议以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的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和民族、统战、宗教政策,因而得以纵横驰骋于湘、黔、滇、川、康、甘、青、陕等省区的辽阔地域,通过了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白、纳西、彝、藏、羌、回以及裕固等十三个少数民族聚  相似文献   

18.
“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梁慧荣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少数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红军长征经过贵州不仅是一支军队的突围行动,它引发了贵州社会多方面的变迁,民族关系亦不例外.红军长征前贵州的民族关系形势是,一是少数民族众多,二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民族关系紧张.红军经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党和广大红军战士经过亲身经历,对中国的诸多民族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有了切身的认识.结合贵州少数民族众多的特殊情况,党和红军积极主动调整政策,积极制定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政策与策略趋于实际与具体.基于红军长征在贵州等民族地区的一系列政策基础和历史经验,党的民族政策很快成熟与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20.
1935年7月至1936年10月,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先后胜利到达西北地区。由于西北地区是回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并"有着占人口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的广大回民群众"①,因此,"红军今后在中国西北部的活动,也到处不能同少数民族脱离关系","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