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继承发扬大庆精神是创建百年油田的实际需要,也是新时期大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继承发扬大庆精神,必须认清新时期传承大庆精神的新挑战,不断赋予大庆精神新时期应有的新内涵,努力抓住新时期传承大庆精神的关键点,让大庆精神成为我们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大庆精神具有爱国、创造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奉献、人本、竞争等特质。深入挖掘大庆精神独具特色的思想本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大庆精神,更好地继承弘扬大庆精神,繁荣发展以大庆精神为灵魂的大庆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承和弘扬大庆精神.从审美角度诠释大庆精神,发掘大庆精神的价值,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大庆精神,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4.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老一辈石油工人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实践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就要保护和开发好这一资源。为此,我们首先就要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培训资源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其包含的内容进行研究,对其价值作以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现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了新时期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所面临的挑战,从历史机遇、企业环境等方面入手深刻地分析了新时期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面临的机遇。深入剖析了新时期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现实条件,探索形成了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引领企业发展、强化企业管理、育人铸魂、加强三基工作、促进企业和谐的传承模式、创新模式和实践模式,初步地总结了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6.
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崇高革命精神同严格科学态度的高度统一。加强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深刻内涵的准确把握,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努力创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百年油田,是时代赋予大庆石油人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作出“大力弘扬大庆精神”的重要指示,并强调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大庆精神,凝聚我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精神动力意义重大,一是在传承黑龙江区域文化中,大庆精神是集中代表;二是在黑龙江精神现代化转型中,大庆精神堪称典范;三是在整合黑龙江精神力量中,大庆精神是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爱国、创业、求实、事献”的大庆精神,是我们大庆人30多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它同我们党历史上形成的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岗山精神、雷锋、焦裕禄精神一样,始终是鼓舞和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今天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实践中,怎样继承和发扬大庆会战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诈风,怎样靠大庆精神艰苦创业、用铁人精神建队有人,是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振奋精神,迎接挑战,所必须回答的一个紧迫问题。一、新形势下进行大庆精神、铁…  相似文献   

9.
"四个一样"到"四个不一样"理念的转变,实现了大庆石油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体现了新时期大庆精神在石油企业的发展,更体现了新时期石油人对大庆精神坚定的信仰和继承、发展大庆精神的强烈使命感,增添了大庆精神科学理念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庆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紧密契合.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发挥大庆精神时代价值,激发大庆精神文化力和创造力,使大庆精神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实践表明,大庆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弘扬大庆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所作的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深刻、内涵丰富,是历史经验的升华、全党智慧的结晶,明确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反映了全  相似文献   

12.
新制度经济学究竟“新”在哪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科斯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理论关联性。新制度学派借助新古典分析体系,实现了制度经济学演进中的质的飞跃,修正了新古典理论的一些重大缺陷。同时也对马克思经济制度分析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通过一番简明扼要的比较分析,回答了新制度经济学究竞“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而遗弃了"社会公义";相反地,从"外王"到"内圣",则不再是"大公无私",而是"公私分明",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始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认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基本遵循。总体来看,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重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在根本原则上,突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在指导方针上,突出全面从严治党;三是在党建主线上,突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四是在总体布局上,突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些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对建党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5.
当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有五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好,这就是:市场、资本、法治、共享、共处。这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都是过去有过、却未曾如此纷繁复杂的。市场自身逻辑造就的新格局;社会主义掌握、创造、运用资本的力量;向全面依法治国转变的现实问题;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要由全体人民、整个社会来共享;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历史人文背景的国家和谐共处,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推动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五大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平台,只有在破解上述问题中,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基在中国。  相似文献   

16.
李霞 《兰州学刊》2010,(9):174-177
桑塔格在《反对阐释》的论文集里,一方面对重视作品内容忽视作品形式的传统批评方式进行强烈批判,并分析造成传统批评方式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她提出新感受力的美学批评方式,要求关注作品的形式,体验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感觉:快感和不快,震惊和新奇。新感受力美学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为美国当下的新兴艺术的合理化建立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要求关注感觉,依赖感性,对纠偏当今理性过度压抑感性、人们日常生活机械化的病症具有积极地治疗作用,为和谐人性的健康发展奠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农业长期发展中外部性因素作用不断加强,新世纪农业发展又面临资源紧约束的严峻挑战,需要我们从更广阔视野上提出战略性思路。我们要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应当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耐盐农业可谓新世纪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应当在培育耐盐农业新品种、发展耐盐农业新组织上下大功夫,努力使耐盐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底层生存困境与命运悲剧的深沉悲悯,对个体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叩问,对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性深度开掘,构成了新世纪散文精神呈现出的几个新的基本走向.新世纪散文风头正劲且正在酝酿新的精神与艺术变革,我们对此有足够的乐观和期待.当然,在散文呈现出的令人目眩神摇的文体狂欢情境中,创作者还应该坚持住散文的真实品质和自由品格,应该坚持散文的理性思索和诗性追求,更应该葆有悲悯的情怀和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19.
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常研常新的课题,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依据新时代的新要求,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需要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基础上,把握好世情、党情、国情新变化赋予党的理论武装和人民群众主体的新内容,围绕新时代的任务、目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黄家顺 《江汉论坛》2003,(11):72-74
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的知识化、社会经济的市场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给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新的态势、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我们应该站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高度,确立物质文明与道德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视角,运用新的思维来构筑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