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21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提出的 “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 的奋斗目标, 确定了中国面向21 世纪的发展战略。实现这一跨世纪的伟大目标, 必须冷静分析我们所面临的发展态势, 坚持明确的发展思路。本文从我国的社会整合能力、已有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及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追赶 “中等发达国家”之优长; 又从我国发展的起点、社会劳动生产率、资源禀赋、支撑经济发展的实力、国民整体素质诸方面与国际的比较中剖析了中国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之不足, 说明了中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 ,在于面对中国的现实 ,解决今日中国文学与中国人生存现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国的文学事实出发来研究比较文学 ,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做学问的底线 ;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规律探讨 ,丝毫没有否定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都可能对比较文学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与武汉21世纪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其城市功能不断得到发挥。在新世纪到来之际 ,武汉必须面对初露端倪的新经济的挑战 ,制定追赶世界潮流的 2 1世纪发展战略 ,以树立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的目标 ,为湖北省、华中地区乃至全国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描绘了未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邓小平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在发展的道路和性质、发展的模式、发展的战略、发展的理念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回答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必将对21世纪的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1.它不仅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同样是21世纪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2.它开辟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必将引导21世纪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它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多样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 ,各民族文化都面临着新的抉择。朝鲜族文化在 2 0世纪创造了一个世纪的辉煌 ,但也留下了诸多困扰。将一个什么样的朝鲜族文化带进 2 1世纪 ,朝鲜族文化在新世纪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本文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和文化转型,三者相互作用、依次推进、螺旋上升。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最新一轮的社会转型,它意味着经济上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治上由人治社会转向法治社会,文化上由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状态。社会转型期存在诸多道德问题,"道德滑坡"和"道德爬坡"都是道德转型和重建的必然表现。瞻望未来,我国伦理道德的发展趋向将显示出三个特征:发展模式将是民族开放型的,发展速度将是渐进型的,发展途径将是综合创新型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初期,中国应选择何种外交战略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众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作者从历史的教训,中国的定位,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加以综合评析,认为中国应选择谨慎的“防守反击”战略,并对此战略的收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的短短几年内,就成功地实现了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展望21世纪,成人高等教育依然是充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实现终身发展战略的最重要途径、更能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更需要突出服务意识、加快国际化进程、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以全面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为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方向的迈进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 :发展目标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发展内容是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发展策略是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为特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2 1世纪 ,中国教育将会出现 :素质教育深化、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地方化、产业化、终生化、网络化、开放性、大众化和非学校化等十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通过学习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对21世纪中国教育进一步全面体现“三个面向”进行了教育理念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中国风俗文化进入理性思维的时代,它要把研究的重心转向宏观,为风俗文化定位,阐释它与政治、宗教、礼法、道德、艺术等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研究范式,促进社会风俗的现代化,重构中国风俗文化学大厦。  相似文献   

13.
试论21世纪初中国的全球亚太战略和对日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确定中国的全球外交战略 ,并制定相应的亚太外交战略是确定对日政策并进一步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 2 1世纪初 ,中国的全球战略有三个方面 :一是维护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和平环境 ,维护世界和平 ,推迟以及杜绝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是和世界各国发展和平友好关系 ,全面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是为实现祖国统一、为用和平或其他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的亚太战略是 :维护我国的周边和平环境 ,确保正常的经济发展不受干扰 ;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有利国际条件 ,让外国可能的干涉降到最低程度 ;保证本地区的安全与和平 ,积极发展与本地区各国间的正常关系。在对日政策方面 ,一是要把中日关系放在一个重要层面上 ;二是摆正心态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中日关系 ;三是要加强对日调研工作 ;四是对中日民间交流加以引导 ;五是加强对日本各种政治势力的团结了解工作 ;六是要加强两国教育界和青少年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宗教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中国宗教的发展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 ,世俗化、现代化将会进一步加强。现阶段党的宗教工作 ,不是促使宗教的消亡 ,而是巩固与扩大各族宗教界的爱国政治联盟 ,实现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了美国科技发展的的历史背景,指出科技发展要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水平相适应,并借鉴美国21世纪科技战略,提出了"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同"工业化"不是相互割裂的两个板块.21世纪"中国经济"是缘二者内生机制整合为一之"信息工业化".在这一大背景下之中国企业管理,其基本管理模式、管理内涵(业态)、运作主线、制度基础、互动模式、组织体制、企业文化、营销管理、R&D管理等方面都将引发或正在进行着全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则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高是文化发展的目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增强是文化发展的途径.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处理好文化体制改革中“体”与“用”、文化属性“全球化”和“民族化”等诸对矛盾关系,并兼顾文化发展的“政策化”与“自觉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一、前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处于世界顶峰①。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到了19世纪中叶后,当亚非拉许多地方成为西方强权的殖民地或是势力范围时,中国也变成为一个贫穷、落后、割地、赔款、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②。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地民族主义风起云涌,民族自决之声此起彼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终于迎来摆脱殖民统治,独  相似文献   

19.
李新雅  时殷弘 《国际论坛》2023,(2):123-136+159-160
自2013年中国正式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印度基于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研判,采取了三方面的海上战略调整以对冲中国在印度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首先,不断强化与美、日、澳三国的战略协作,积极响应“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构建与升级,希望借助域外力量牵制中国;其次,拓展在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际航道和战略节点,企图减少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活动和军事存在;最后,提出替代性政治和经济援助方案,逼迫其邻国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抵消中国在其周边国家不断提升的影响力。印度在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战略目的研判态度上较为谨慎;在构建联盟策略的选择上,倾向于军事整合程度显著低于同盟性质的联盟体系;在执行中倾向替代性而非进攻性海权拓展方案。这反映其对华战略实施具有明显的对冲而非对抗性特征。即便如此,印度的一系列操作已使印太地区的地缘环境更加复杂。美国对于拉拢印度构建“印太”区域互联互通显得更具信心,中国途经印度洋的军事及各类商业船只也面临被监控、拦截、封锁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五大成就,已经进入了大创新、大发展的前沿.21世纪,必将是理论创新的轴心时代将从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创新转换到整体理论、方法论创新和基础理论的创新;从单一学科、单一视野的创新转换到综合创新、交叉创新和新学科群的崛起;从无序竞争转换到规范创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应当强化"国家意识"、建立"国家目标"、设立"国家工程".创新发展,走向世界这就是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