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所谓的“王妇”,乃指殷商王朝王室以外的方国、氏族之妇女入嫁殷王室成员的所有人物,即由武丁至帝辛时期卜辞中所出现之妇某、某妇、母某、某母、妣某、某妣等等,她们通通包括在本文所论“王妇”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卜辞是一种占卜用的言辞。 占卜活动,是一定的宗教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一定的文字符号体系把这一活动的内容记载下来,便成为“卜辞”。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形式的卜辞;《周易》是西周早期的产物,《易林》是汉代的作品,《开元占经》则是唐代使用的东西。所有的卜辞,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3.
殷墟甲骨文非王卜辞中多次出现一个可隶定作"■"的字,意为"疾病痊愈",已有研究者提出可能应读为"瘳"。但其释字为"纽"之说不可信。"■"字应释为古书中"纠绞"义的"缪、摎"等字的表意初文;有的字形还加注"帚"声。由此可以论定"■"当释读为"瘳"。  相似文献   

4.
酒与诗人诗歌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最为凝炼集中,形象鲜明,最富有韵律节奏,而且饱和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学形式。古代诗人为创作而“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知其苦”(白居易《与元九书》),有的更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就连号为“诗圣”的杜甫,也不免“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知好的诗句得之非易。固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是获得创作灵感的前提。但这种犹如夜空闪电般一现即逝的智慧的灵光,却往往要靠适量的酒去触发它。再加上古代诗人松散的生活和喜欢会诗、切磋的风气,饮酒就成为当时与诗人和诗歌  相似文献   

5.
(二) 关于“勿侵略文艺”、反对“将文艺堕落为政治的留声机”的问题。瞿秋白同志曾在《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中指出,“自由人”胡秋原“他已经肯定的认为艺术不应当做政治的‘留声机’”,“他劝告一些政治派别说:‘勿侵略文艺’”。十分清楚,胡秋原的这一主张的实际意义是说:真正的艺术是脱离政治的,他反对将文艺作为“阶级的武器”。当胡秋原的反对“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的理论受到“左联”的同志驳斥之后,胡秋原辩解说:“马克思严厉地劝拉萨尔创造戏曲,‘要仿效莎士比亚,不要仿效席勒,不要将许多个性,变成为时代精神之喇叭……’。不要当喇叭,就是说不要  相似文献   

6.
汤可敬《古代汉语》之例属于此类的如下。 (20)《战国策·赵策四》“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被译为:趁着我没有死(把他)托给您。我们仍然说这是以今语规划古文。“之”绝无“您”的敬称意义。触龙对赵太后之称先直接敬称为“太后”,后便亲切而又尊为“媪”,并未用人称代词,这正是古人习惯。从译述言作“托他(给太后)”才是妥贴的。  相似文献   

7.
殷墟卜 辞命辞中的“亡(彳)”一词,丁山先生释读为“无尤”.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并无异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新说,认为“(彳)”字应该是“拇”字的表意初文;又据声韵将其读作“吝”,“亡(彳)”就是《周易》、《归藏》等卜筮类文献的“无吝”.这个词汇在殷墟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且与卜辞释读关系甚大,因此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分析该字字形以及“无吝”一词产生年代,此新说不能成立,丁山先生将“亡(彳)”释读为“无尤”应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词品与人品——再论晏几道(续《灵谿词说》之十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6月,我写了一篇《论晏几道词》(先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第三期,后来收入《灵谿词说》中),论其词兼及其为人。后来,与我合撰《灵谿词说》的叶嘉莹教授于1983年8月又写了一篇《论晏几道词在词史中之地位》一文(亦是先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四期,后收入《灵谿词说》),对晏词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文中将晏几道  相似文献   

9.
“艺术学学科性质”问题是当下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话题。作为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艺术学”,在其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称谓,如“一般艺术学”、“艺术科学”、“艺术哲学”,乃至于“美学”(如KonradLange)等,导致这种名称混用的现状既有历史原因,亦存在某种对学科的理解问题。艺术学是一门针对艺术主体、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艺术规律、艺术价值、艺术现象等做科学研究并辅之以哲学思考的人文科学;艺术学是以科学方法及哲学方法论为工具、以整体艺术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艺术学不是“艺术哲学”,而属于“艺术科学”。  相似文献   

10.
为了增进国际民间文艺的学术交流,加强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民间文学论壇》一九八四年第二期介绍了日本学者铃木健之先生的题为《“机智人物故事”笔记——试论其欺骗性》(赖育芳译,以下简称《笔记》)的文章,并在同期发表了了祁连休先生的《试评“骗子”说》一文,就我国各民族机智人物是否是骗子及其它有关问题展开了极为有益的学术争论,笔者愿同大家一起讨论。本文拟通过对藏族机智人物故事——《阿克顿巴的故事》的主人翁及其哄骗行为的介绍和分析,谈谈对《骗子》说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期待专家和同行们指正。  相似文献   

11.
花外斜晖柳外楼,宝帘嗣挂小银钩。正缘平淡人难及,一点词心属少游。 (论秦观词一) 当词之发展已经因苏轼之出现而扬起了一个诗化之高峰的时候,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虽然是苏轼的好友,但在词之写作方面,却并未追随苏氏之“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开拓创新的尝试,而毋宁是仍然停留在《花间》词之闺情春怨的传统之中的。不过,秦观的词在内容方面,自表面看来,虽与《花间》之传统有相近之处,然而在意境方面,却实在又有其个人所独具的特色与成就。刘熙载在其《艺概·词概》中就曾经说。“秦少游词得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上列49首诗作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可以进而讨论唱和的时间了。《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在收录《浙东联唱集》或《浙东酬唱集》时已表明“大历”年间,《嘉泰会稽志》则多处提到:松花坛,在云门,唐大历中,严维、吕渭等茶宴于此。联旬曰:几岁松花下,今来草色平。绕坛烟树老,入殿雨花轻。(卷18)兰亭古池,在县西南25里,王右军修禊处。唐大历中,鲍防、严维、吕渭而次37人联句于此。云:曲水追欢处,遗芳尚宛然。名从右军出,山在古人前。赏是文辞会,欢同癸丑年。(卷10)兰亭之会,自右军、谢安而次41人。至唐大历中,朱迪、吕渭、吴筠等37人,经兰亭故池联句,有“赏是文辞会,欢同癸丑年”之句。(卷19)  相似文献   

13.
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对这两句话,宋邢炳《论语义疏》注为:“由,用也。民可使用之而不可使知之,以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故也”。后来一些注疏家,也多半是补充这种说法,大致不外是说:老百姓愚冥,只可使他们遵照政令去做,不能使他们明白道理。人们可能容易设想,孔子生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封建主贵族统治的时代,政治思想又倾向于保守,发表这种愚民的言论,该是很自然的,前人的注疏,也该是可信的。但是把孔子  相似文献   

14.
介词“自”是汉语中最早的介词之一,囿于篇幅,本文只着重对介词“自”在先秦时所表现出的语法作用进行了分类讨论,对它在魏晋以后的发展变化另将文论述。本文引用先秦典籍,提供了较丰富的关于介词“自”的语言材料。可以看出它在当时已很发达。然而,目前出版的一些重要的古汉语虚词论著却未能对它做出全面、准确的表述。本文也就这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孔子删《诗》说”之再清算许廷桂一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提出“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而孔颖达表示怀疑,《诗经》学上有特定内涵的所谓“孔子删《诗》说”这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扯了千年尚无一致认同的结论。虽然清代...  相似文献   

16.
《说文》“示部”字所反映的古代宗教文化释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说文》“示部”字所反映的古代宗教文化释证雷汉卿语言学家们早就指出,语言的词汇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并且在有些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其文化特点有关的各种词汇范畴。其中数量因素也起着作用,因为凡对该民族比较重要的现象,相应地也有较为详细的名称;或者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些谈诗的同志经常提到“含蓄”这一概念,而且常常把“含蓄”和“晦涩”联系起来,如: 诗,应该含蓄,切忌浅露;……但是,也有少数作者大概是受了“矫枉必须过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①写诗的人还是应该力求做到明快而不浅露,含蓄而不晦涩……②朦胧固然并不就是含蓄,但却与含蓄有近似之处,正如朦胧并不就是晦涩,但也有同晦涩相似之处一样。③含蓄和晦涩常常是一线之差。④  相似文献   

18.
我曾撰写《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两个情结》一文(未刊),文中说,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虽在历史上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生活道路常是坎坷的,命运常是悲凉的。这也正说明古代封建制度之不合理。有两个问题经常困扰古代士人的心灵:一是道(学术文化)与势(政治权力)的矛盾;一是求知之难与感知之切。这两个问题也可说是两个“情结”。这两个情结使古代士人在心灵中孕育着许多沉忧积愤,于是发抒于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所以掌握了这两个情结,就可以深入探寻中国古代士人的心态,也是开启中国古典文学深层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既……又(也)”的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关系,具体用法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仅就上述问题,谈谈看法。 1 “既……又(也)”的功能 为了便于称呼,我们把“既……又(也)”关联的结构的两项,前者称甲项,后者称乙项。  相似文献   

20.
陈冠任 《山西老年》2008,(11):12-13
上甘岭之战1952年秋冬,在方圆不到4公里的上甘岭上,王近山又一次"石破天惊",与美军激战。这一次他让美国人和全世界都扎扎实实地领教了他"王疯子"的厉害。这年秋天,寒冷过早地降临到了朝鲜半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