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无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现实条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实脱胎于孟子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欲人人能行禅让,绝不会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孔颜能够达到。颜渊从来没有被用过、行过。孔子讥子路暴虎冯河不仅完全违背事实,而且大有将自己之失误和缺点栽赃给子路之嫌疑。若该说不伪,则孔子之人品以及孔子、子路之生平事迹都得被彻底推翻。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实为兵家之言。  相似文献   

2.
君子与政治--对《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章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揭示<论语>中一则对话的疑难入手,通过对各种情节线索的分析,探讨在特定政治情势中孔子不易理解的行为同其政治信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经典世界中君子与政治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论语》“吾未尝无诲”句原为“吾未尝无悔”,本章原本之主旨不是孔子“有教无类”之教育精神的自白,而是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之“谨饬砥砺”精神的自白。《论语》原用的是“束修”一词,而不是“束”;“束修”之本义,指十五岁成童束发修身。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两首诗最早是林克在《忆毛泽东学英语》中披露的,记载写于1959年11月。此后为许多报刊书籍转载收录,流传7年后,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党的文献》杂志据手稿定为写于1955年。但经诸方面详细考证认定仍应写于1959年11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现存的8种西夏文原始辞书作为基本材料,对李范文先生编著的《夏汉字典》从字形上进行了校证。校证的基本材料是《同音》、《文海宝韵》、《同音文海宝韵合编》、《番汉合时掌中珠》、《三才杂字》、《同义》、《五音切韵》、《新集碎金置掌文》等西夏人当时编写的字书、韵书。文中分剐列举出116个西夏字的正字、讹体,并分析了其错讹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6.
郑玄《古文尚书注》亡佚,现存辑本主要有五种,其中《郑氏古文尚书证讹》是清代李调元纂辑并付梓刻印的一部《古文尚书》注本。《证讹》在引用字书解释字词、兼采诸说解释句读、据己学识解释名物、比勘他书校脱讹误方面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荀子》一书行文古奥艰深,虽经历代学人考校注释,然其中疑难费解之词仍篇篇皆有。现仅就《不苟篇》中数例疑词进行辨析考证,并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前人对《论语·述而》中“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章的研究,通过《论语》文本考证和周秦汉其他典籍的使用实例勾沉,着重讨论了其中“莫”字的语法功能,认为前人于此句之解释均有未安,提出本章之“莫”本无实际词汇意义,只是一个虚词,其作用是在“文”一字不成沉的语境中,缀在实词后面,起着舒缓语气的作用。整句意思是:“书本上的学问么,我同别人差不多。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论文接着讨论了《庄子》等书中的“广莫”和《孟子》中的“子莫”,认为这里的“莫”字皆不必如前人曲为之解,若看作虚词,其文理就能豁然贯通。其中的“子”即孔子。  相似文献   

9.
校对的本质属性是校误订讹.<辞海>(1979年版)、(1999年修订版)对校对的界定是片面的,用以指导实践是有害的.应将校对条释义为:"图书、报刊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如果原稿等参照物有误,即使校样与其相符,也应一并订正,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诗经》中"斯"进行穷尽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用法的不同逐条归类,并试图解释各用法之间的发展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2.
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小说《青春咖啡馆》以庄严、伤感的情绪书写了神奇的巴黎与迷失的主题,甫一问世就备受关注。借助哈桑"后现代主义"批评视角来审视之,莫迪亚诺通过不确定的时空、不确定的身份以及不确定的叙事者的叙事策略,树立起"记忆叙事"的不确定性;亦通过找寻家、找寻生活与找寻幸福的主题设定,构筑起女主人公露姬不断探究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不仅如此,莫迪亚诺还借助"记忆叙事"策略,在面对"虚无主义"的危机之际不断超越内外、生死、自我与他者的绝对界限,试图建构起自我乃至自我世界的宏大愿景。  相似文献   

13.
在《论语》中 ,“与”字的使用频率较高 ,词性比较复杂 ,意义也很丰富。许多地方如不细加审辨 ,会给理解原文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图从整体上观照全书 ,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略陈己意 ,以期对《论语》“与”字作一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周礼的重要传承者。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礼”救世,希望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礼制社会,“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反映孔子哲学的著作,对研究孔子礼学思想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论语》中“礼”的内涵着手,探讨“礼”在《论语》中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共计114个包含“何”字的句子。“何”字除单用之外还可与其他语言成分合成众多的惯用词组、固定格式和复合虚词。分析、归纳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对汉语史研究有助益。  相似文献   

16.
汉儒把"先进"和"后进"理解为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固然是毫无根据的臆说;刘宝楠将"先进于礼乐"解释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也有增字解经的弊病."先进"章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假设句,准确地表达了孔子对选拔政治人才的看法不论出身如何,在礼乐修养上人人平等."先进"后进"是一种假设的对比关系,而非事实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仁"、"义"、"礼"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对殷周"义"的内涵做了充实和发扬,贯通了"义"与"仁"、"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联系,"义"从属于"仁",是"仁"在作用层面上的体现;"义"是"礼"的目的和内容,"礼"是"义"的工具和形式,"义"落实凸现到现实操作层面就是"礼".  相似文献   

18.
例辨一金人王若虚《误谬杂辨》、清人史绳祖《学斋占毕》都句逗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理解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却赞成命,赞成仁。几年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不少版本采取的就是这样的句逗及理解。其实,这样的句逗及理解有着形式逻辑和语法方面的不当之处。句子是交流思想的基本的语言单位,不论其长短,都应当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即从大处着眼,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基本意思;而说明基本意思的各个小层次的语句单位,在相对意义上不能失去其自身应有的明确性。对照起来看,这样的句返及理解违背了句子自身应有的这一要求,因为“少谈”相对于“赞成”来说,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对于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经>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全书中"以"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以"字的语法面貌,为研究虚词"以"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20.
《说文》■字不应认为是从角爿声的形声字,而是从角从爿的会意字,其读音不应当是士角切或士岳反,而是读同觕。■与觕二者是正、俗异体字关系。《说文》■字头下解说中的读若粗■当作读若麤觕。觕与麤读音不同,在粗疏、粗略义上是同义词。粗是后起俗字,其一个读音与觕相同,在粗疏、粗略义上二者也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