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名著。文章基于关联理论对《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的歇后语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汉语歇后语英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汉语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气息。在汉译英的实践中,歇后语的翻译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顺应论对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带来了重要启示: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实际上是译者不断进行译语选择的过程,译者应根据歇后语的不同类别灵活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其译文顺应源语和目的语语境的各个方面,以保证交际的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3.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有较强语境标记的修辞格。对于另一文化语境中的读者来说,歇后语属于他性的语言形式。因此,如何翻译歇后语极具挑战性。本文拟通过对《红楼梦》两全译本中歇后语的翻译进行对比,探寻两组译者在处理这种带有较强语境标记的成分时所采取策略和方法的异同,并探讨影响歇后语译文品相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交流文化与思想是翻译的主要目的之一,但要将原语文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则是翻译中的困难所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引用将维吾尔语翻译为汉语的实例来说明有必要适当引入歇后语这种表达形式,并从歇后语的类别、歇后语引入翻译的实践及其反思等方面加以研究,提出歇后语——一种值得引入的翻译形式,以期对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歇后语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体,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对译者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该文借助接受美学中提出的“期待视野”、“水平接受”和“垂直接受”等概念,对歇后语翻译中存在的种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符号学的意义理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符号学的三种意义运用于英汉、汉英翻译中.可以较精确理解并用译语传达原文的意义与风格。本文就三种符号学意义(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在翻译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多元系统论是文学及其相关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理论,它可用来指导在翻译中所遇到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本文从多元系统论角度来探讨歇后语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由来已久,翻译理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回顾了现有翻译单位的前提下,论证了翻译单位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描写性概念,进而从符号学的视角,提出了符号关系这一符号学翻译单位,论述了它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描述了翻译的过程,指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通过重新构建与原语文本相对应的符号关系来实现原文信息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再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汉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结晶,丰富多彩,富含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习语.而其翻译一直就是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从翻译的异化和归化出发,谈及歇后语的构成及类型,探讨歇后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就是要翻译意义,并且尽可能实现原文和译文在意义和功能上最大程度的对等。文章尝试性地把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应用到人物绰号的翻译,以《水浒传》沙博理(Sidrey Shapiro)译本为例来探讨人物绰号的翻译,并对沙译本中绰号的翻译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1.
早期的翻译技术研究强调的是技术资料翻译研究,而今天的翻译技术研究涵盖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翻译研究以及翻译工具等多个领域.翻译技术应用于翻译具有三方面优势:规范了翻译流程,体现出分层次的翻译,并将翻译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在一起.目前翻译技术工具与翻译教学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翻译技术对于保持翻译术语、翻译文体、翻译风格的一致性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翻译技术对翻译教学的文本类型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机器可读的文本形式.  相似文献   

12.
用翻译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等概念,着重对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进行探讨,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按照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分别对我国的语文学翻译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和文化翻译理论作了梳理,阐述了各理论的不同特点。指出在具体翻译问题和方法论上出现分歧的根源是对翻译的本质认识不同;翻译研究若能突破自身所属发展脉络的樊篱,将语文、语言和文化的视域结合起来,则能更好的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将成为未来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新高职学院如何在夹缝中生存,惟有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和固有的思维模式。本文从研究直译与意译两种风格迥异的翻译方法入手,陈述了直译与意译的新概念,论证了直译与意译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阐明了直译与意译的前提和条件,区分了直译与死译、硬译的不同,指出了意译与乱译的实质性差异。文章最后归纳和总结了直译与意译的辨证关系,提出了直译与意译兼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擁有世界上最大翻譯機構的歐盟既是觀察國際機構翻譯的理想場地,又為研究者提供了極好的素材。歐盟翻譯研究主要涉及歐盟翻譯實務介紹、翻譯策略討論以及歐盟翻譯對翻譯學科的挑戰。研究者不可局限於法律文獻而忽略歐盟其他題材的翻譯,也不應忽視歐盟與其他國際機構翻譯的共性;應分析歐盟翻譯的具體語境,拓寬研究的領域,使研究更加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6.
转译(间接翻译或者重译)问题主要是由于处在源语和两种受语之间的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而引发的翻译问题。虽然直译更能获得读者的认同,而转译往往招来诟病,直译和转译在翻译实践中却意味着较为复杂的、略有差异的跨语际交往功能。转译现象在翻译历史上是常见的,以现代中国的歌德作品的翻译为例,虽然五四运动之后,直译逐渐变得普遍起来,20世纪前半期一直存在着歌德作品的转译现象,研究转译现象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18.
以Nicole Brossard的加拿大法语女性主义语篇及其女性主义英译文为例,探索解构影响下的翻译中的差异性问题。女性主义译者明确拒绝传统的忠实观及强调翻译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因而其译品被视为对主流翻译话语的挑战。女性主义翻译所基于的论点是:通过使用创新性翻译策略使女性主义译文成为源语篇的有意误译和延伸,女性主义翻译异于传统翻译,构成差异性而非派生。这一论点是值得质疑的。我们需要考察女性主义翻译如何不同于传统翻译。在分析的语篇中,女性主义翻译话语并不体现于实际的翻译实践中,所用到的异常翻译技巧只构成译文的次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译论研究经历了语言学和文化学两大转向,引领译论研究潮流。相比之下,当代国内翻译研究却毫无特色。其实,西方译论研究中的诸多论题如翻译本质、翻译功能、文化翻译、翻译批评等鲁迅在20世纪早期就多有论述。因此,重新解读鲁迅的翻译思想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归化异化的研究现状着手,从传统翻译论和后殖民两个视阈中来看待归化和异化之争,通过对翻译的本质目的和新的后殖民视阈的分析,认为翻译真正的归途应该是归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