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了社区特征对农村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同一社区内聚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交往,但其"跨层"效应强化了"业主身份"对社会交往的正向影响,同时削弱了"社会排斥"的负面影响;流入地经济发展会拉大城乡居民间的社会距离,不利于流动人口社会交往,但其"跨层"效应对从事低端职业的流动人口社会交往有积极影响;社区活动和社区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不仅有直接促进作用,还通过强化"业主身份"效应和削弱交往中的年龄劣势,间接地促进了社会交往。应通过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社区交往环境、加强社区治理等措施降低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内卷风险。  相似文献   

2.
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和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居家和机构两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亲属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大都是高龄、丧偶、文化程度较低、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大都是低龄和中龄老年人,有配偶的比例较高,身体状况较好,文化程度也较高。2)受年龄、文化水平、收入、健康、婚姻状况、子女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居家老年人比机构老年人拥有较高比例的亲密交往亲属。3)无论是见面联系还是打电话联系,居家老年人与亲属间的交往频度均高于机构老年人和亲属间的交往频度。4)影响居家老年人和亲属间交往频度的主要因素是亲属居住距离,而影响机构老年人和亲属间交往频度的主要因素是老年人的健康。5)无论在哪种养老模式下养老,老年人和亲子间的交往都多于和亲属间的交往,亲子关系是城市老年人人际关系的重心,而亲属关系则相对淡化。  相似文献   

3.
网络及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文化下的社会交往或虚拟交往,特别是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精神交往已日益频繁。网络文化对社会交往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我们要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抓住网络交往的本质、特点和动力机制,力求营造理性的社会交往环境,构筑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和交往模式,发展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和社会交往模式。  相似文献   

4.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交往是人生存的基本前提.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才能满足交往的欲望.公民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发展、个体成长及达到目标的关键所在.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掌握现代交往技术,转变交往模式,增强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所展开的社会关系的统一,人的自主意识是人自主决定自身生命活动的意识.人的生命活动一开始就处于与他人交往的一定境遇中,受一定社会交往形式的制约.马克思揭示出人的自主意识是在一定社会交往形式下为实现自主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扬弃交往形式实现自主活动的积极环节,并随交往形式的扬弃而不断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6.
包容性社会交往对于进一步提高个人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应当具备多元性、开放性、接纳性、学习性和可持续性五个特征。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包容性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交往动机功利化、交往范围狭隘化、交往行为戏剧化以及交往方式简单化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应当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社会交往观,扩大大学生社会交往范围,培养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交往的监管,重视内含包容性社会交往理念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交往理性观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以化解现代资本主义危机、寻找经济发展与社会交往的和谐为目的提出交往理性观,倡导人与人平等共处,协商对话,反对外来干涉,主张还原交往行为之本来面目.这一交往理性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众媒介在甘南藏区的快速进入和普遍使用加速了甘南藏区社会交往范围的重构,大众媒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农牧民的交往观念。本文选取甘南藏区五个代表性的村庄开展田野调查,在系统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大众媒介对甘南藏区社会交往观念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大众媒介语境中藏区社会交往的地域差异与交往模式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交往中,其交往媒介的表意性、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交往互动的开放性、交往管理的规范性都是不同于现实的社会交往的,其交往过程中不仅有虚拟性的一面,而且也有其真实性的一面。网络交往中的真实性对我们具有升华社会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丰富社会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论交往与交际的区别——兼论交际学的定位》一文中,我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非个性的社会关系和个性化的私人关系,以前者为基础便形成了社会交往,以后者为基础便形成了人际交往,即交际。人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另一方面交往过程中个人的情感、意志和生活经验的呈现,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以至改变由社会的现实关系所规定的交往方向和进程。因此,交际学的核心命题即是“个性化的关系”如何影响“社会关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与贵州农村社会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贵州农村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 ,有诸多源于自身的障碍。其封闭的环境、落后的教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严重制约了贵州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城市化和社会变迁的角度 ,将城市化和贵州农村地区社会变迁的研究相结合 ,通过城市化及相关影响因子的引入 ,加速贵州农村地区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 ,探索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社区急剧转型,农村社会依然弱势并不断衍生新的问题和矛盾的情况下,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的实务经验表明,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有效服务农村社区及其居民、保持农村社会有序稳定、推进农村社会发展进步,对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引致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发生变迁.但由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等非正式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与农村工业化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对我国31省市统计资料的因子分析表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是不同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不同因子的作用力度和方向不一致,共同决定了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具体路径.我国31省市农村工业化水平聚类结果与其对应的农村妇女社会地位指标变量均值的比较,既体现出不同农村工业化水平地区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特点,又以历史的脉络演绎我国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轨迹和规律性,同时也反映出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时滞性和非平衡性.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现状、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网络平台,从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关系构成、职业异质性方面测量了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现状。研究发现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小雇主阶层在农户个体社会资本中占据重要位置,网络顶端和网络位差较大的网络结构更有利于农户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当前农村居民社会资本存量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异;在关系构成上“差序格局”结构有所改变,朋友这一非亲属关系的作用逐渐凸显;住房类型、户口和收入是影响农户个体社会资本的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都市乡村进行调查,揭示了在都市乡村的社会场景中,乡土社会形成的传统礼俗与现代法律制度,经过不断地融通,最终提供了各种既非礼俗又非西方既有法律的制度,满足了社群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说明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乡土社会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与政府推进型知识的相互改造、融合,形成各种满足人们社会生活需求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及统筹改革思路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模式、管理体制及保障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其结构严重失衡,功能严重扭曲.而导致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失衡及功能扭曲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且与社会生产系统紧密结合,无法在城乡之间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但不能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反而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迫切需要统筹城乡改革.当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和调整社会保障项目,适时控制社会保障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转型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基础,亦促使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以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来分析农村社会秩序的生成,探讨社会转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进而提出在转型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与完善的对策建议: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法律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更新管理理念,推动以权利保障与民生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中的危机应对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安徽省农村妇女社会支持情况及其对农村生存状况的影响,研究者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某农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该村妇女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共调查137人,社会支持总分为41.69土6.27,主观支持分为26.49士4.28,客观支持分为8.13土2.55,对支持的利用度分值为7.06土2.18。调查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对孤独感(r=-0.250)、抑郁(r=-O.363)、安全感(r=0.320)、幸福感(r=0.413)显著相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对农村妇女有较大的影响,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农村妇女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变迁与发展,农村社会长期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激增与显现,农村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本研究认为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源于农村基层政府的社会资本极其薄弱,需要建构农民与各级政府良性互动的社会网络,扩展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从而提升政府的社会资本,达到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控制,增强社会和谐与凝聚力,提高社会质量。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地向农村深入,农村社会盗窃现象日渐增加,屡治不见其效,近年来反而愈加突出.农村社会产生盗窃现象,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农村社会内部入手,以社会网为理论分析工具,认为农村社会变迁引起原有社会网的解体,是导致农村盗窃现象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