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社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叶峻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3):250-258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社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规律和学科体系等,都正在逐步地形成、建构与完善之中.该文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社会生态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如生态系人,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社会生态,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工程,社会生态论,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哲学,等等.同时,该文还首次深入地讨论了社会生态学的几个基本范畴,如社会生态平衡与非平衡,社会生态优化与非优化,社会生态循环与非循环,社会生态竞争与垄断,社会生态安定与动荡,社会生态发展与停滞,社会生态繁荣与衰败,等等. 相似文献
2.
论构建媒介生态文明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为媒介生态的文明构建提供了一种更为广阔的思维与视野。媒介生态文明是一种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以自身文明状态实现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实现媒介、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媒介伦理形态。媒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应着力构建媒介生态文明的“三重境界”:信息通畅,多样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平等相待,正确认识的媒介生态环境;理念形成,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3.
李海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4):90-95
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论述了媒介生态文明的议题,在指明媒介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违反生态平衡的现象的同时,阐明在媒介的传播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生态学方法,奉行“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的观点,以新闻传播活动新的视界,去思考媒介社会责任回归的重要性,进一步净化日益污染的传媒生态空间,谋求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媒介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杨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1):71-75
大众传媒存在于一定的传媒生态环境中,社会构成了媒介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为传媒业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的生态环境。本文旨在以媒介生态的视阈全面分析、反思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寻传媒业科学增长规律,建构传媒业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构建传媒业科学发展的系统观、创新观、和谐观、全球观和人本观。 相似文献
5.
6.
应歌时代的宋词以歌妓为传播媒介,歌妓在词的产生、传播和创作中均产生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媒介生态学的兴起,把传播媒介看做生命体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考察,认为媒介并不是机械地进行信息交换,而是不断与社会环境互动,参与到整个传播的全过程中来。歌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只管把宋词的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制约、身份的限定等等因素都对宋词的传播产生着影响,其独特的生物特征和符号特征也带来了宋词传播的思想、情感、社会、内容等的偏向,最终产生了独特的宋词文化。 相似文献
7.
媒介版图与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信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3):162-166
倡导媒介的版图与生态意识,是基于当前国内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背景,意在强调在共时空状态下,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媒介制品,或者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媒介机构有机配置与组合,也就是构建一个富有生机的多样性的媒介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媒介是以整体的舍力而非单一的形式对人实施具体的影响,此项倡导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媒介的生态与版图意识还可以帮助梳理、调整当前媒介设置与媒介批评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这正是其紧迫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媒介生态学是生态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一个学科,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每一媒体都是媒介生态中的一员.文章以媒介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为视角,采用美国学者John Dimmick提出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等计算公式,对2010~2011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营收数据进行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以及竞争优势的计算,测算两者在收入资源、媒介生存环境、对收入资源的竞争力等数值,得出互联网占有收入资源的绝对竞争优势,但其优势在逐步缩小,而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优势逐渐增强,并对此竞争关系的形成作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十个基本范畴:物质、自然、人、社会、世界、实践、生活、自由、存在、时间。而这些范畴之间,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一是具有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推演关系,这样关系既是演绎的,也是归纳的。单向的逻辑推演范畴包括:物质决定自然,自然决定人,人决定实践,实践决定生活,生活决定自由,世界决定时间,社会决定存在。双向的逻辑推演范畴包括:世界决定社会,社会决定世界,世界与社会是相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也有什么样的世界,有怎样的世界也就有怎样的社会;时间决定存在,存在也决定时间,没有时间的延续也就没有存在,没有存在也就没有所谓的时间。二是基本范畴之间存在归属关系。自由属于生活、自由是生活的、自由通过生活来实现,生活属于实践、生活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属于世界、实践是世界性的,存在属于社会、存在是社会的属性,人是自然的、人属于自然,自然是物质的、自然属于物质。 相似文献
10.
何志钧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6):91-95
如何理解媒介生态学的生态学范式是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媒介生态学绝不像一些理论家所认为的是一种概念运用词不达意导致的歧义和误会。也不像一些理论家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比附性的隐喻。所谓的媒介生态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思想观点频现差异,多有龃龉。不同代系、学派、学者间也不尽相同。其中,刘易斯·芒福德的技术生态学、麦克卢汉的媒介感知影响论、哈罗德·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罗伯特·洛根的媒介生态系统论、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论、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尤其引人瞩目,堪称是媒介生态学的几种典型类别。生态学范式贯穿于整个媒介生态学研究之中,媒介影响着生物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是众多媒介生态学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为了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经济危机,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如何作为?法律界提出了法律生态化的主张.经济法作为国家管理经济和协调经济运行的法律,经济法生态化本体论应如何构建?从法律生态化的概念入手,剖析了法律生态化两大传统学说即立法理念说和趋势说,考辨了范畴与范式等法哲学概念,提出了法律生态化本质是一种范式,经济法生态化是一种范...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人才工作中提出的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他系统的人才观。文章认为认为江泽民人才观的基本范畴包括"第一资源论"、"人才领域论"、"四种精神论"、"人才培养论"四个方面,并对此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伟大人格,终其一生执著追求、倡导和践行的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确立并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特色的"唯民史观"。这既是邓小平一生价值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他为我们党所规定和树立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唯物史观和实践观为基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关系体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要求人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实践观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人的发展有利于对自然的保护,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反过来又有助于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在遵循客观规律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的同时,又要体现注重实践的原则,更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建刚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7-44
任何一种先进理论的形成都是有其思想资源的,马克思历史观的形成同样如此。从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系统分析,以及马克思历史观形成理论进路的考察,不难发现,马克思的历史观主要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等在历史观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这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历史观的理论,理所当然地构成马克思历史观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传统生态道德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彝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中,蕴含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环境相适应、节制欲望、适度消费等生态保护观。这些生态保护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卫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6):671-675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和解决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告诉我们,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历史就不能只从狭小的民族圈子中来演绎,应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即要有世界历史眼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并运用于分析当代世界历史的基本走向和发展大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现时代的主题,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于本国特色,体现了现代化、全球化与民族化、中国化的对立统一,这就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李伦瑞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117-11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代表了学生情感发展过程中3个相对独立又依次递进的水平层次,它的形成和发展依附于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并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遵循上述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9.
佘正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14-22
综观现今诸多生态伦理观的基础范畴,其理论前提的基本预设,都存在着思维方式上以本质主义的普遍性取消复杂整体包含的差异性、论证材料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分割、逻辑推论上将“实然”与“应然”关系简单化的缺陷,这就难以从理论上合理地确证人类应该对谁承担生态义务以及承担何种生态义务。生命共同体范畴则不存在这些严重缺陷。作者通过分析生命共同体范畴相对于利奥波德提出的“生物共同体”范畴的优越之处,认为前者理应替代后者,并阐明了生命共同体这个基础范畴对于建立生态伦理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纪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3):58-62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术基点,丰富科学理念;需要从科学和政治两个层面,讲清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完成这一带有根本性的学术理念的转化,此任务业已历史性地落在当代学人们的肩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