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思想的记录。以《坛经》为基点,可以清楚的呈现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对中观学的继承,即在“性”上联接了中观学的“性空”与禅宗的“见性”,而慧能的改革之所以在中观学的框架中更为清晰,因为他在继承性空的基础上实现了向内在“心”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从取向上对《坛经》所体现的慧能禅法与神秀的佛法思想作了比较;通过《坛经》禅法思想对后世中国佛教禅宗的影响分析,提出解读《坛经》不仅是理解禅宗文化基本精神的需要,还将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微。  相似文献   

3.
禅宗《坛经》心理学思想研究陈金宽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对《坛经》的探讨已有很多了。用通常的眼光来看,《坛经》是一座弥漫着浓雾的山峰,如果我们使用心理学这面镜子,这座山峰的结构就清晰可见。考虑到慧能不识字,不难推想,慧能可以教给听众的,应当主要是他自己修行...  相似文献   

4.
慧能嗣法“偈”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慧能嗣法“偈”辨析胡京国本文认为,嗣法偈又名“无相偈”,它和《坛经》一样,都是慧能所作。如同《坛经》被窜改过那样,它亦被窜改过,而这一窜,造成了千古的谬误:慧能的思想由佛性论、大乘有宗改为虚无主义、大乘空宗。“无相偈”的核心思想是“佛性常清净”,宣扬...  相似文献   

5.
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大师深受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其代表作《坛经》所蕴含的内在超越精神亦是中国哲学逻辑发展之必然。《坛经》之内在超越精神具体体现为不苛求修禅的外在形式、净心与妄心合为自心、追求内在修心三个方面。研究与阐发这种精神对于我国社会转型期调适民众浮躁心态,进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坛经》吸收、援引了许多佛教经典,说明六祖慧能学习过这些经典。根据各版《坛经》及相关禅宗文献,梳理并归纳慧能学习《金刚经》《涅槃经》《投陀经》《法华经》等佛经的履历,具有学术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六祖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门人记述其第六祖慧能生平事迹和言论的著作。慧能(638—713年),唐朝人。他本姓卢,原籍河南范阳,后定居新州(今广东新兴县)。662年,到湖北黄梅东山寺,当了行者,得到五祖弘忍的特殊教导和传世袈裟(法嗣的标志),成为禅宗六祖。677年,慧能正式剃发出家,在韶州宝林寺,大梵寺传授禅法。后来,由他的戒门弟子根据这几次说法,记录整理成书,即为《坛经》。  相似文献   

8.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之一禅宗的根本经典,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是其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六祖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非常完备,既论述了善恶的标准、具体的善恶行为、善恶的主体问题,又论述了超越善恶、人性与佛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宗教在他国的传播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间性”的生产过程,禅宗在中国的诞生正是如此,《坛经》作为五家七宗的根源,是禅宗的奠基之作。禅宗是融合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间性”产物,加之国内外译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禅宗术语翻译带有明显的“文化间性”特征。研究发现,《坛经》英译呈现出异质性与融合性的“文化间性”特点,使禅宗在异国的传播与接受效果产生较大差异。文章通过揭示和比较《坛经》术语英译中的“文化间性”特点,发掘禅宗术语英译中“文化间性”的不同形态,以促进学界对禅宗术语英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禅宗是如何通过修行而解脱成佛的佛法宗派,禅学则早已成为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活智慧,一种修心之道。品读慧能所留下的禅宗经典《坛经》,领悟禅宗文化,有助于让人关照自我的内心深处,寻觅心灵的宁静淡定,成就自然的、智慧的、高远的人生境界。《坛经》禅学给现代人的启示在于,人生在世,多多观心,寻求清净,除却执迷,淡看风云,平等待人,悠然自得,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1.
少林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少林武术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璀璨耀眼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逐渐吸收禅宗思想的文化精髓,原本具有明显技击搏斗特征的少林武术,与弘扬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为主旨的佛教思想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少林武术以此在众多武术派别中发扬光大,成为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流派之一。  相似文献   

12.
普遍认为王维是中国绘画史上“禅画”这一画种的创始人。参禅的“诗佛”王维将禅心与画意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水墨渲淡”山水画中,再现了他修禅的艺术体验,开拓出极为优美深邃的美学境界,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他的“禅境画”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王维与禅的论证,阐述了禅画的概念及其起源,分析了禅画鼻祖首推王维的原因,简析了王维与“禅”、王维与“禅画”的关系,推断了王维的禅画风格,阐明了王维开创的禅宗画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宋到明清的禅谈中的昆仑奴形象极为丰富,与唐宋佛书中的行记、音义书,以及正史、笔记中的纪实性记载有合符契之处。这些禅谈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古人对昆仑奴的看法,更明确了"拳发黑身"、"善水"和"善驯兽"仍然是昆仑奴给古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并给予我们了解昆仑奴的生活处境和情感表现的空间。其中关于"昆仑与波斯"的禅谈同样也反映了两个波斯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劳费尔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赵伟 《东方论坛》2005,(2):103-109
晚明李贽、管志道、罗汝芳等人被程朱学者尤其是<四库全书>的编篡者称为"狂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思想与学说中的禅儒互释.狂禅派人物认为佛禅和儒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佛禅和儒学可以相互阐释,这样就能更容易明了佛禅和儒学的本旨.认识到狂禅思潮中的这种禅儒互释,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狂禅派人物看似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狂禅思潮为思想界和文学界带来了的活力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禅宗哲学是融合了佛家与道家、儒家之后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随着对物理学研究的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物理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间具有某种平行性。这种平行性的根源在于二者遵循相同的逻辑——禅宗逻辑。  相似文献   

16.
《祖堂集》中的助词“许”可以处于两种不同的限定性结构,其不同在于二者语法位置前后互补。两种结构均表极小数量意义,具备行业特征。  相似文献   

17.
自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史有三次大的中国潮:17-18世纪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与《图兰朵》、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禅宗诗流”进入欧美,在文学接受与改编创作等多种雏度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欧美文学的一次重要转型,从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进程中的思想与艺术贡献,正是在这种文学交流中,才真正实践了歌德与马克思所提倡的“世界文学”观念。作者从辩证理性层次进行阐释,认为东西方文学的互相融合是世界文学新阶段的主体标志。  相似文献   

18.
郭玉生 《南都学坛》2003,23(3):62-65
禅宗主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 ,是由感知、理性、情感诸种心理因素 (机制 )积极参与的 (互相融合、彼此渗透 )、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 (心理现象 ) ,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并且进入宋代诗学 ,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禅宗使中国古代诗学由先秦之观、魏晋之味、唐代之境发展到宋代之悟 ,由此中国古代诗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边城》中以“水”为中心的意象系统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精神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可窥见作家沈从文在小说中欲探索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包孕的文化内涵;而《雪国》中以“雪”为中心的意象系统则彰显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濡染了日本文化所独有的“物哀”、“幽玄”的美学风格,显示出川端康成对生命的独特探索。  相似文献   

20.
对禅宗"终极解脱"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禅宗"终极解脱"的人格理想--"超越精神"和"自由境界"进行了心理学阐释,论明禅宗<坛经>对中国传统心理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即它秉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体用一如的思维原则,发展了得意忘象的直觉思维方式,构筑了一种以心性理论为核心的新的心理生活样式;不仅如此,禅宗<坛经>对世界心理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的终极层面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对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尤其是对终极层面的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鉴赏意义.同时,它对当代心理生活实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