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哲学文献中,对哲学范畴陈述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陈述方式是:先是一个"主词",接着是一个"谓词","谓词"可能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一个词组,或是一个句式,不管形式如何,它们都是对"主词"的陈述.不过,由于"谓词"是随在"主词"之后的,因而如果"谓词"是对"主词"意涵的陈述和说明,那么,这种解释在方向上就有"逆向"的性质,即是由后面的"谓词"的意涵"逆转"推出前面"主词"的意涵,这就是所谓"逆转理解"法.根据我们的观察,这种理解法相当普遍.如下选择数个案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人使用语言所运思的活动,因此通过分析实践的语言去把握实践比其他途径更具有可操作性。实践哲学的一大任务就是探究实践语言的机制和原理。实践语言从句法结构上可分为实践主词和实践谓词。本原的、绝对的实践主词只有一个,即"我",它意味着正在使用它的人意识到自己是接下来的实践谓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起点。但实践主词不止"我"一个,还有"你"、"他"和"我们"、"你们"、"他们",以及所有可以替换这些人称代词的普通专名,这些都是派生的、相对的实践主词。这里的任务限于分析"你"、"我"、"他"这三个单数人称代词在充当实践主词时的作用及其关系,由它们分别指代的我、你、他这三种单数实践主体的性质及其关系,以及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实践语言的主词部分的最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3.
关系问题一直是重要的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是关系理论的奠基者,他将关系纳入到他的范畴体系中,初步确立了关系在整个范畴体系中的地位.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体系中,关系词在主谓判断的命题中只能作谓词,而不能做主词,谓词所表达的偶性只能存在于主词所表示的实体中.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关系理论的基础,斯多葛派哲学则将其体系化了.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关于命题中的主词似有矛盾的说法:“主词首先透过谓词的决定才有其明确的特性和内容。单就孤立的主词本身言,它只是单纯的表象或空洞的名词。”(《小逻辑》,三联书店57年出版,第346页)在这里,黑格尔把主词的特性和内容看成必须靠谓词才能得到说明的。这是他的一种看法;他又说:“谓词的某种特殊内容仅表示主词的许多特殊之一。”(同上第346页)在这里,黑格尔又把主词的内容看成大大超出谓词的陈述。这是他的另一种看法。我想拿黑格尔举过的花的例子来作说明。花是具体的,具有色、香、味、形状等多种特殊,是这些特殊的有机统一。“花是红的”这个命题,谓词“红”仅仅说出某一朵花所具有的颜色,主词“花”所具有的其他特性,这一命题里毫未涉及。黑格尔认为谓词的某种特殊內容仅表示主词的许多特性之一,正揭示了主词与谓词之间存在着差异,主词与谓词相互排斥、相互斗  相似文献   

5.
“谓词是在主词中”这个真理的概念为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原则提供了根据。莱布尼茨主张,在一切事物的本性中各种命题并没有随意的根据,任何谓词都必然包含在一个主词中,有一个先天的证明,这就是充足理由原则要表明的一切事物的理性基础。罗素认为莱布尼茨根本陈述的是主谓逻辑。在莱布尼茨哲学中有五个根本前提,其中有三个是关涉主谓命题:(1)每一命题有一主词和谓词。(2)一个主词能有一些  相似文献   

6.
<正> 黑格尔作为一个辩证法大师,根据矛盾普遍性的原则,分析了思维、自然、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就是对“个体是共体”这样最简单的判断,他也看出了主词(个体)超出谓词(共体),把主词看作比谓词更为广大;反过来,他又看出谓词超出主词,把谓词看作比主词更为广大。概括地说,在最简单的判断中,黑格尔已经看出了主词与谓词之间存在着差别与对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哲学史研究工作者,注意到黑格尔这一见解的历史功绩。如朱光潜先生在《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一文中说道:“思想上所判断大半取‘A为B’式,如‘人为动物’,‘热是涨的原因’,‘二加二  相似文献   

7.
张盾 《河北学刊》2014,(2):17-21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张蓬 《河北学刊》2014,(2):25-28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什么"是哲学的前提性之问,我们不可能企求一劳永逸地对其做出一个完美无缺的解答,但却可以从方法论向度对之研究的特定领域进行界定。从无限的终极维度研索宇宙人生,乃是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视域之所在。但是,近现代哲学对"形而上学"终极本体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批判和解构,致使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式微和衰落的状态。海德格尔从主体人即"此在"出发,通过"此在"对"在"的去蔽和揭示,使"在"之本体得以澄明和敞开,从而确立了一个"此在"与"在"同源共生的一体化体系。马克思则以"现实的人"为起点,通过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构建了一个基于实践的主客体相统一的"新唯物主义",从而为破解终极的本体之谜提供了新的通途。  相似文献   

10.
"有生于无"是中国古代本体哲学的重要命题,道家、玄学和宋明理学都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论证了这一命题.正是各个流派千差万别、迥然相异的具体解释和界定,使"有生于无"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话语结构和表述方式."有生于无"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哲学推崇的宇宙本体及其特征密切相关,是朦胧抽象、大而化之的宇宙本体派生万物的逻辑展开和具体运作."有生于无"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流露出中国古代哲学一贯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到”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在现代汉语里兼动词和介词两类。作介词时是为动作提供处所或时间位置,而“到”虚化为介词前这是介词“于”的功能之一,“到”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实际上是“到”后“于”的消失过程。一般认为“到”单独用作结果补语时是动词,事实上也经过了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成为了表示动作结果的一种常见的附着形式了。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思想史上,哈贝马斯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家。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特定内容:一是科学技术是一个“独立的变数”;二是科学技术是“一种独立的剩余价值”;三是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桑本谦 《文史哲》2005,2(5):143-150
社会秩序可以被区分为“自控型秩序”和“受控型秩序”。“自控型秩序”发端于一小撮个体之间缔结的初始契约,然后以这个初始契约为起点自然扩展为被众人遵守的普遍规则,因此,“自控型秩序”可以独立于公共权力而自发形成;而“受控型秩序”只能依靠公共权力来克服必然存在于众人约定中的“搭便车”现象和高昂交易费用。自控型秩序”是坚韧的,这种秩序可以在群体内部分有效,即便群体内的大多数人都不再遵守互不侵犯规则,群体内的少数人也有激励继续遵守这个规则;而“受控型秩序”却是脆弱的,离开了公共权力就会迅速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4.
"振兴工艺":清末"再就业"工程的一个断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政府在最后十年的统治中,致力于"振兴工艺",为失业者创造再就业机会,以摆脱游民遍地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尽管总体上"成效鲜睹",但"振兴"、"推广"工艺本身并没有多少问题,而且,工艺局场兼具有"再就业"和"职业培训"双重职能,这是对以往社会救济单纯"收养"模式的超越,难能可贵,对我们目前实施的"再就业"工程不无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培富  王淑萍 《齐鲁学刊》2004,2(4):120-122
庄子的技术观要求技术的发展一定要合乎"道",通过深刻体悟"道"的真髓,来遏制技术的负面影响。庄子所持的技术观并未与伦理道德学说明晰地区分开,技术活动的目的固然在于求"真"———探索自然奥秘,了解和适应客观规律,更在于求"善"———追求道德觉悟,体悟"道"的精髓。庄子以"道"来反观技术,这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伦理观,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冲破了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倾向,提出了"生活实践"论的文艺观.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对统一各个对象的美的判断也就不同.黄药眠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单纯的自然美,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的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民族传统也是客观存在,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原因.在注重文艺的客观性同时,他强调"作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作家的"主观世界"、作家的"创作心理",认为时代的和阶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宣讲出来的,必须通过作家个人的全部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全部的智慧才能进行创造.他意识到单一的认识论,即"存在-意识"的二项关系式,不能解决全部文学问题,而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论和价值论对于文学艺术问题更具有阐释力,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 ,日本推行的是一条没有“普通国家”的“普通国家”路线。相对于军事大国化仅仅是这一政治理念的具体表象而言 ,自主性和大国化构成了“普通国家”的真实内涵。日本在内政和外交方面的多种实践 ,说明我们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日本的“普通国家化” ,才能避免战略应对上的被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梦"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从与自由主义的比较视野来看,"中国梦"生发的逻辑起点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它谋求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基本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梦"建构的理论支柱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立场,它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有规律可循,并坚持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救国梦"的破灭则为"中国梦"的生成提供了重要历史经验,历史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当下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以西方发达社会为参照,马尔库塞描绘了“富裕社会”的虚假美景,列举了其构成要素的非和谐症状,指出“富裕社会”呈现“病态”的根源在于科技的异化。“富裕社会”批判理论揭示的西方社会“病理”性特征,对我们预防技术理性的潜在的危险,消除“和谐社会”创建中出现的重物质、轻精神,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将具有积极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释“传说”——兼探结绳记事的内部运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青万 《文史哲》2002,(5):124-127
在殷墟甲骨文字中 ,保留了一些关于上古结绳记事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分析可知 ,在结绳记事的内部运作机制中 ,有专人负责结绳和记忆结绳中所记之内容 ,并将其不断地“传说”给他人 ;在该记忆者年老之后 ,还必须将自己所管理的结绳和结绳中所记录的内容“传说”给自己的继任人。这应是“传说”一词的原始义。这样的“传说”不仅并非“无可征信的传闻” ,而且还应具有“信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