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女性”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不仅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而且就其遭遇而言,两者也是相似的.在人类文化史上,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女性时而被奉为女神、天使、主宰,时而又成为妖女、祸水、奴仆.至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所引起的反响,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认为这纯粹是一种政治限定,应从文学与批评的殿堂中驱逐出去,对它不屑一顾.斯坦利·费什说过:“就文学而言,我不认为女权主义是一种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奇怪的、有说服力的修辞活动”,而弗兰克·伦特里契亚则宣称:“我对女权主义是以批判的态度运用的”,认为“它们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实在论,常常创造出一种邪恶的精灵来表现男人”,所以他“不希望看到某些女权主义理论继续下去”.但也有人持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它是“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之后的显学,预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需要有一种精神支撑,如果没有了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体系,那么当生活发生改变时,人脆弱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一些人的道德观念逐渐淡漠,往往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理解为相互利用。这样,就会出现捡了钱不还,甚至还嘲笑好人好事的言语和行为。这一方面也说明一部分人对社会道德的看法走入了误区,应该加强人们的道德观教育。我认为雷锋精神不仅不会过时,更应发扬光大,应该永恒地留在中国人民优良道德传统之中,成为一种民族精神。你一定和我一样,曾经被这句话感动过并仍然感动着: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相似文献   

3.
代沟是现代社会日益凸现的一种现象.基于一般代沟之上的伦理学视野中的道德价值观的代沟,也随之凸现起来.实现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沟通,是研究代沟现象的根本目的.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沟通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承认道德价值观的客观存在、寻求道德价值观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同时,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沟通还必须建立平等与对话、理解与互信、宽容与差异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人何以超越其生命的有限性,中外古典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稍有不同。西方哲学家是通过否定人的有限存在来寻求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解决,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是从承认人的有限存在,并在人的有限性存在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儒家和道家而言,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存在一些差异。儒家走的是“有为”式的超越之路,而道家走的是“无为”式的超越之路。事实上,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最终是一种价值的超越。这种价值的超越既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群体的行为,在今天仍有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所谓"斯密问题"的理论定势中,同情往往被读解成一种行为动机,斯密却赋予同情概念以颇为特殊的含义.公正旁观者的同情作为一种普遍性的道德评价尺度,不仅成为道德赞许或责难的基础,也诠释了美德的本质及其特征.而其所内涵的对合宜性的道德诉求,更体现了对保持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崇高冲动,这对当下社会和谐与市场社会的道德需求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就命题提出的时间而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先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其命题的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开始就内含有大众化的意蕴,也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不仅是中国社会嬗变遭遇到的巨大挑战,也是一个道德伦理转型的缩影。它所折射出的道德危机,揭示出中国正处于一种信仰式微、德性沦落以及意义丧失的境遇。这种危机不仅是外源性的,更多的是内源性的,要诉诸道德寻根,发掘和利用各类道德资源,尤其是寻求儒家的伦理资源,为食品安全善治提供一种信仰基础,为人格重构与社会公序良俗提供观念共识与动力机制,实现更加美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8.
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带来的一个哲学上的重要变化,就是原本仅限于人类内部的道德关怀开始突破人类的界限,扩大到非人类的生命世界和无机的自然世界之中,并因为在哲学上诉诸自然的内在价值而被主流哲学视为一种激进的环境伦理主张。事实上,从道德的自主性角度看,道德扩展的合理性并不必然取决于自然的内在价值诉求,而在于这种扩展能否满足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需要,而且,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当道德上的某种扩展被我们视为必需并且能够在社会共同体中达成基本的共识时,这种扩展便有了它得以践行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少心理疾病乃是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相缠绕而产生的并发症,故须从心理与精神两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在这方面,奥地利著名心理医生弗兰克的意义疗法(Logotherapy)是富有启示的.弗兰克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医疗实践中认识到,人人皆具有探求种种真善美价值之人生意义的意志,这是一个健康人的精神支柱,如果某人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势必沦入一种精神的空虚,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召示人们,价值观的错位、人生意义的失落不仅只是道德问题,而且将影响心理健康.本文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道德问题,发掘道家修德调心、心德互养的意义治疗智慧,以图为心理辅导和道德培育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论教学共识     
在当下教学多元、差异表现异常突出的情势下,寻求教学基本理性,达成一定的教学共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教学共识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观念阐释过程,而是一个教学实践的不断选择和创造过程.对于学校来说,教学共识既是对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成果的一种积极肯定,也是学校未来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美好愿景.对于教学主体来说,教学共识的达成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它意味着个人教学观念的反思和改造,甚至是颠覆和重塑,因而也是一种自我的规限和克制.教学共识的贯彻和落实不能仅仅靠某种善良的教学意志和美好的教学愿望,还需要将教学共识凝结为相对稳定、规范的教学制度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