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语境中不同文化的密切交往,使文化心理的差异及相关研究的意义日益凸显。本文梳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文化与心理研究的知识谱系和学科进展,包括西方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知识互动与心理人类学的出现、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学术旨趣与研究目标、本土心理学的兴起与研究思路等,认为立足于本土社会、文化和历史框架展开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文化心理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心理行为的多样化形态,推动心理研究摆脱"欧美中心主义"研究模式,重建全球社会中相关知识体系的秩序与支配关系。  相似文献   

2.
冯立鳌 《探求》2010,(2):56-59,80
思想文化历来是文化系统中最深层和最有决定力的内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在内容上大致由政治文化、伦理文化、谋略文化及科技文化等部分构成。这是一个良莠混杂的系统,它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效。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应当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革命性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明万历朝官员“乞休”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万历朝中后期,官员多言"乞休",甚或"杜门"、"挂冠"径去,成为万历朝凸显的政治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并愈演愈烈的因素主要在于明代政治制度嬗变衍生的权责架构失序,"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思想的现实投射以及士大夫群体内部过度张力引发的非理性内耗等."乞休"现象表达了近于晚明国家对士人控制力趋弱的实际态势以及士大夫政治文化有关退隐哲学的伦理困境."乞休"作为传统政治文化的特殊脉动形式,展现了士大夫群体于困顿情境中消解国家制度体系的抗愤情绪与举措,同时反映出他们在认定自我价值时回归传统政治伦理秩序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文化现代化是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深层变革,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共同构成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为了加速我国文化现代化,本文通过研究东亚模式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以求对我国文化现代化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本山现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凤伟  刘彤 《社科纵横》2009,(9):109-111
赵本山的一系列作品由于广泛流行,近些年来受到了很大关注,在社会上形成了"赵本山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其作品中地域文化因素与主流意识的积极融合,并借用主流话语大众化传播的结果,而这种现象持续与否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利益和思想导向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大师,也是先秦诸子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有深刻影响,要言之,可分"继往"与"开来"两方面."继往"角度说,荀子在诸子中突出的批判继承了先秦学术;从"开来"角度言,荀子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儒家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编前语】中国企业文化能不能成为有效的企业文化?这个让管理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由双星的成功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精粹的中国企业文化不仅是可以成功的,而且是最具生命力的。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创造出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和管理模式。双星近40年的发展就是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企业管理的历程。中国第一代优秀企业家汪海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带领双星人拼搏奉献、创新进取,缔造了双星民族品牌;二是坚持"继承传统优秀的,借鉴外来先进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1):154-157
外语教学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教学,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拟从分析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源,分析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在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落实文化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物品评:汉晋间的文化传承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兴起的品评人物的风尚,是社会思想领域大变革的表现,在某些方面启发了魏晋时代理论之形成,影响了魏晋名士的精神世界,奠定了魏晋玄学的思想基础.对两个时代的几个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在相通、相异和发展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能够勾勒出人物品评理论和风尚在汉晋间的文化传承和演进.  相似文献   

10.
马汉广  肖成笑 《学习与探索》2022,(10):177-183+192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神话重述现象在解构民族历史文化形态与空间的同时,也使人们在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与文学传统中生发出坚韧的民族情感与力量,在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想象中发掘新时代文学的美感与价值,在民族思维深处的镜像中反观并呈现现代性的种种形态,重拾搁浅的传统文化中对原有文化进行的追思与想象。神话内核中所包含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人类对历史、国家与民族的记忆,是人类精神文化史上的一次反省与自觉。  相似文献   

11.
区域文化对西北地区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西北区域文化如何影响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从西北区域文化对西北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如何更进一步推进西北经济发展,文章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老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就其主要倾向而言,经历了文化接收、文化批判、文化检讨和文化建设四个时段.梳理老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认识老舍的创作和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内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所表现。只是因为各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以及某阶层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导致了“内耗”现象的复杂化。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层次、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多么的清高和雅致,也超脱不出客观性社会条件的制约,从而也会在这里或那里表现出程度、  相似文献   

14.
罗彩 《探求》2018,(1):69-74
新时期广东文化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全体广东人民共同创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和谐、经世致用、礼法合治、敏行笃信等思想,同时汲取市场经济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时期广东文化精神的确立是对传统中国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的继承、转型与创新,其具体表现为:从传统的"贵和尚中"到今天的"兼容开放"、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举"、从"知行合一"到"务实求新"。这既有本土文化的成分,又有不少外来文化的浸染,是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而这正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广东由古代的"南蛮之地"变为今天的"前沿阵地"提供了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代精神、价值理念与国民品性。  相似文献   

15.
“摆烂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也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显著影响。综合“摆烂文化”的社会心理表现,尤以萎靡心理、自嘲心理、从众心理、抗争心理最为突出,这些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摆烂文化”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从发展阶段上看,“摆烂文化”的社会心理经历了“酝酿与萌发”“初创与成型”“固化与完善”等阶段,并以“个体情绪反应的激生——群体心理的汇聚融合——亚文化心理的形成”呈现出来。我们需要形成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置的逻辑链条,做好“摆烂文化”的心理预防、心理干预和心理修复。  相似文献   

16.
蔡萍 《社科纵横》2008,23(7):103-104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由此,笔者认为应当深刻认识和感悟中华文化传统和她所彰显的文化魅力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范兆兰  李越 《唐都学刊》2006,22(2):140-144
人类学习是一个广袤的课题。近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学习信念问题引起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学习模式是一个包含学习风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意义系统,东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学习模式以内隐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通过对以努力的学习观为主的孔子学习模式和以批判创新为主的苏格拉底学习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研究者对东方学习方式存在一些误解,教育者在现代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行为中的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对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5,21(1):51-55
现代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因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对于建立现代企业文化有重要的启示 :现代企业必须培养其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意识和崇尚道德的价值追求 ,恪守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楠 《学术交流》2012,(2):138-141
传统祥瑞文化在民间已经脱离了其初始的政治功能,转变为普通百姓文化娱乐的载体。它反映的是普通大众的一种生活实感,在艺术形式上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艺术情感上直叙私欲的价值取向和向好的心理诉求,艺术造型上注重感官愉悦的写实风格,所有这些,无疑是对日常生活美学化的良好诠释。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民间传统祥瑞这种贴近生活真实的艺术形式为文化创意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文祥  张旭 《社科纵横》2020,35(2):10-14
中国共产党是在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精华和营养哺育着中国共产党,但其中的一些糟粕也无可避免地制约着党员的思想和行动,对党建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阻碍作用。在党的建设现代化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人民主体思想转变传统官本意识,坚持党员主体地位;以改革创新精神转变传统守旧思维,加强党建理论创新;以求真务实作风转变传统空谈风气,注重党建思想实践,破解了传统文化对党建的消极影响,丰富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