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外语专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首6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新中国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6个阶段:1949年—1956年,1956年—1966年,1966年—1976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每一个阶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回顾历史成就的基础上,总结目前中国外语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翔实的材料宏观地系统地考察了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产生、发展、繁荣的历程.文章认为,100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结构从以民间文学为主到以作家文学为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后50年,建立了民族文学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对民族文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零碎到系统,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多层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20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是辉煌的,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民族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就25年来的中国民族教育在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上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国近代国家建设和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民族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知识分子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不少学者注意到这一阶段的有关历史情况,但是主要关注20世纪初期,而极少与其前后时期联系探讨。至今,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学说和争论在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地位。对民族起源学说而言,20世纪中国的论争,第一是"外来/原住"模式向"土生=世居"模式的转化;第二是一元论和多元论反复交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是苗族史论。在19世纪至20世纪前半期,苗族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土著民族。这种"苗族原住"学说,与当年流行的"汉族西来"学说相结合,长期以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的形成,以及有关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的民族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初创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特别是自1984年正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民族"概念和民族理论是诞生并成长于20世纪中国的新鲜事物.本文在回顾了"民族"一词的诞生过程后,以全新的视角论述了1949年前民族理论或民族研究发展的三条平行线索,即政治学、人类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统.1949年后此三条线索在新中国的合流与再次分野,以及新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承继和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民间文学研究理念,注重民间文学的思想性与社会历史价值,将其视为新的民族国家文学建构的重要部分。1949至1966年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除了继续20世纪初至40年代关注的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外,其焦点转向新的人民的文学实践以及从文学上呈现新的社会主义的多民族国家制度。在这一构建与实践过程中,少数民族神话又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文化史料得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民族音乐学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进入中国后,时至今日已成为音乐学诸学科中最为活跃、最富生命力、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正以其先进的方法论与科学的理念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与学子投身其中.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学界提出民族关系思想概念后,近30年来,国内一批专家学者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民族关系思想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既有对中国古代或少数民族政权民族关系思想的宏观探讨,也有对某个朝代或民族的某个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的深入研究。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研究成果作一简要总结,既有助于专家学者全面了解研究概况,又有助于深化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的研究,更将有助于民族学和思想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民族法学的命运与使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民族国家有民族立法就有民族法学。中国的民族法学活动可以追溯到秦朝《属邦律》甚至更远。而 “民族法学”概念及其“民族法学科”席位(博士学位点)的出现,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事情。这 凝聚了若干代人的心血。笔者以其专门从事民族法学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即伴随其发展的亲身经历,粗略描述中 国“民族法学”及其学科建设中的“命运”,并对其“使命”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以期学科发展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肇始于 2 0世纪初 ,经历了正式创建 (建国至 196 6年 )、停顿 (“文革”十年 )、恢复 ( 1977年至1984年 )、改革发展 ( 1985年至 1991年 )、大力发展 ( 1992年至今 )这几个主要时期。这一发展历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成人高教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发展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非权宜之计 ;特色和质量是成人高教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也是其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高高举起的两面大旗 ;当前 ,应在结构体系、办学体制、教学改革等方面着力运筹面向新世纪的成人高教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力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力学首先作为物理学的分支 ,经长期发展 ,建立起经典力学体系。 2 0世纪上半叶 ,在工程技术推动下 ,近代力学作为技术科学获得长足进展。 2 0世纪下半叶 ,由于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 ,现代力学出现了新的发展。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 ,2 1世纪的力学已展露新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是我国政治建设中一个富有特色的部分。在不同的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是全面的国家政权建设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58年至1966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遭受挫折,但也在挫折中艰难地前进;1966年至1976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遭受了全面破坏;1978年至2001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得到全面恢复和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2002年以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肇始,中国思想文化多元的局面得以形成,并造就了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辉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等诸次重大社会变局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所形成的社会政治生态使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多数时间呈现出由多元向单一的走向。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态使自由知识分子逐渐边沿化乃至于消失。沈从文创作理念、艺术风格与主流文艺标准的冲突过程以及挣扎沉浮的人生轨迹,显示出20世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一个时代的缩影。沈从文个体经历折射出的普遍意义,或可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作出可供参考的注脚。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朝花夕拾》从1926年写作、1928年出版至今,对其研究已历80余年,可分为五个时期:1926-1949年的滥觞期,1949-1966年的深入期,1966-1976年的停滞期,1976-1989年的鼎盛期,1989年至今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国防支出在各个时期的增长很不平衡,不是偏高,就是偏低,难有适度发展。从总体上看,中国国防支出波动以1980年为分界线,前后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经济波动、制度变迁和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日本以及西方史学理论的不断传入,中国学术界按照西方学科模式对各个学科进行重组,而中国民族史学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林惠祥先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民族史进行分析归纳,构建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民族史学科的新型框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大致经历了清末民初、北京警官高等学校、南京中央警官学校等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中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在最初模仿和照搬日本、欧美的办学经验之后,逐步摸索出一条结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借鉴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受到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的强调警察专业化建设和军事化管理的办学模式,对中国近代警政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垦公司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当中国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时,一些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在爱国热潮的推动下,企图以学习西方农业经营方式来探求中国近代以大农业规模经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兴起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农垦公司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文章试从传统农业思想对农垦公司资金使用、经营方式、发展历程的影响来探析其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认清我国的历史国情,使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白话文运动在20世纪初的发展,以接受外来文化为开端,以“国家”为话语中心,以反传统的立场使近现代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认同、民族传统文学根基的缺席,接受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学根基,导致民族主体意识不足,从而进一步弱化了接受中将自我与他者相区别的民族焦虑感与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