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一词,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主要有两种训释方式,一种沿用传统观点,释为"原野"、"内地"或"国内农业发达的中心地区",一种以裘锡圭先生为代表的观点,主张释为"战场".本文通过对孙子生活时代相关文献的搜集论证,认为,"战场"这一义项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任"有"权,权力"义,有"力;效力"义。"任"和"权"构成同义复词"权任","权任"应释为"权,权力";"任"和"力"构成同义复词"力任","力任"应释为"力,力量";而"一剑之任"则应释为"一把剑的效力"。文章揭示《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均缺漏,历代注家皆忽略的"任"的上述两组词义,并补正《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3.
对于古汉语"主语+从+宾语+[动词+(宾语)]"这一句式中的"从"字,学界多释为"使……跟从(跟随)"、"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等,或释为"跟从"。这样释义,致使有些句子窒碍难通,而如果把此用法的"从"字释为"率领"、"带领",既合于词义系统性原则和词义引申规律,又有训诂根据,也使文意更顺畅。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吸取和借鉴前人说法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实物资料,从形音义方面对西周金文中传统释读为"彤欮"、"厚必"的二物进行了讨论。将前者改释为"彤杆",即"涂红漆的箭杆";对释后者为"緱必"的观点加以补证说明。  相似文献   

5.
“巴蛇”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说文》释"巴",无论将其释为"虫"还是释为"它",指的都是一种毒蛇。根据《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考证,笔者认为"巴"的本义指"五步蛇"。这种蛇起初被巴氏务相及其先祖奉为氏族图腾,后来随着巴人迁徙,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巴"逐渐演变为地名、族称和国名。  相似文献   

6.
顺治朝内阁档案具有珍贵的语料价值,对档案中的词语加以梳理,补充大型辞书的释义,有助于推动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积玩"应释为"积滞玩忽","积"由"积滞"可引申出"积久成精的、狡猾的";"征比"应释为"征收追比";"调奸"的含义是"挑逗并(希图)私通";"肘镣"的意义为"戴在肘上的刑具","镣"并不限于指"脚镣"。  相似文献   

7.
2007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又公布了许多重要的先秦文献,但其中的文字不易索解。笔者对其中的两个疑难字词作了进一步的考释,把《平王与王子木》中的"兴"改释为"酸";把《天子建州》的"兴"改释为"绳",并对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疏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到底有没有管理学,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没有管理学,更谈不上有企业管理学,在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诞生过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中国式管理学,其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学"、"民本"和"和谐"等思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出土的有关"社、稷"祭祷的简文,证明卜辞中的"兇"当释为"稷"而非"叢",稷与社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神灵,而不是郑玄所称的"原隰之神"。社、稷皆有坛。"社稷"一语既是诸侯国家政权的代称,又是天下的代称。"社稷"一语的合称在商代就已经出现,而非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围绕"轩辕"名号来源取得的研究成果,大致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认为黄帝"轩辕"的由来与黄帝的制作发明有关;第二,"人因地名"与"地因人名"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三,认为金文中的"天鼋"即是"轩辕"的观点;第四,从音韵角度出发得出的其他观点。就目前学界的整体研究来看,因观察视角广、涉及领域多,多数观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1.
从存在心理学视角对福列特有关组织与人关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分析认为,福列特对组织"整体性"、"团体性"特征的阐发,使组织也能成为个体存在的归属地;这是对传统组织定位的一种突破,也是一种新心理学;这有益于组织功能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仁"不单单是中国孔子研究中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英美本土的汉学家和哲学家对孔子的"仁"学研究在英美世界内部呈现出对话与批判的形态。芬格莱特提出孔子的"仁"是一种行为;史华慈则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生活"。二者的观点使"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两种视角交织,构成了当代英美世界孔子研究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当前网络媒体频繁出现的五花八门的"&#215;&#215;门"事件说起,追溯了"&#215;&#215;门"词族的缘起与演变,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及构成理据。文章认为"&#215;&#215;门"作为一个词语模其结构和语义都已较为稳定,"门"已经获得了一个独立后缀的地位,成为一个极具能产性的汉语构词语素。在汉语语境下它将会衍生出更多的"&#215;&#215;门",以此丰富汉语,丰富人们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14.
雅克&#183;欣提卡在诠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时创造了一种新的范式——践言性诠释。在这种诠释中,"我思"被解释为一种与"言语行为"逻辑同构的思想行为,"我思"的功能则被阐释为"我在心灵中对自己说‘我不存在’",因而"我在"自身得以确证,"我思"命题成立。欣提卡关于自我是通过他人的目光得以确证这一最具革命性的观点,后来虽有修正,但为继续探寻"我思"命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雪敏 《南都学坛》2010,30(5):70-71
《乐记》中乐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物感”论,亦即物—心—乐三者之间一种相互触动、相互感发、相互作用的关系;《乐记》所申论的乐教的教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乐通伦理、乐与政通两个方面;对于乐教的具体实施,《乐记》强调以"德音"教化民众,并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探讨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解答:一是以色拉叙马库斯为代表的"强权即正义"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一是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对于哪一种观点最能代表柏拉图的真实意图,以及苏格拉底的理论是否有效反驳了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一直存在争议。分析解读表明,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才是柏拉图的正义理论的核心。这种"正义至善论"能够有效反驳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相似文献   

17.
训诂结论的可靠取决于论证的有效。有学者认为《论语》"植其杖而芸"指水稻中耕除草培苗。这是以或然为必然,不能成立:水稻当时未占主要地位,"耘""耔"并非水稻中耕特有,《天工开物》特指水田以手拔草的"耘"不能用以衡量上古文献,出土汉代文物既有水田耘田又有握锄除草,断言"植"不能释为"放置",不符合语言实际。有学者认为此"杖"是"犁杖"。这是以特殊为一般,不能成立:释"杖"为"犁杖"是偷换概念;所谓"古人关于耘、耔的训释恰与犁杖耕耘禾垄的作用相吻合"这一证据,既不符合铁犁历史,又不符合古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18.
关于本次世界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认为这场危机是"新自由主义的失败";二是将其当作由生产过剩引发的资本主义循环性危机去理解。但是,观点二并没有解释这场经济危机为何成为了"百年不遇"的事件;而观点一也没有解释自由主义的失败是资本主义的失败。笔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衰落的必然结果,所以,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就是资本主义的失败。为此,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了否定,认为这次危机的本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想适应"零增长"的新的经济社会制度。另外,反对金融资本主义,认为应该重视马克思的生产性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19.
根据《居延新简集释(一)(二)》所公布的红外线图版和释文,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共校读7条简文,改释11字。主要是将EPT5:76B中未释字改释为“居”;EPT6:67中未释字改释为“舉”,“多前”改释为“各有”;EPT40:124中未释字改释为“半”;EPT44:68B中连续三个未释字改释为“将军军”;EPT48:51A中未释字改释为“之”;EPT49:34B中未释字改释为“圭”;EPT50:245B中未释字改释为“月”。  相似文献   

20.
傅山的书学思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治伦理层面的,一是艺术技法层面的。就政治伦理层面而言:一是提出了"作字先作人"的观点;二是提出了"四宁四毋"的观点。就艺术技法层面而言:一是推崇天然浑成的艺术审美境界;二是倡导取法篆、隶的崇古价值取向;三是重视书法实践中的法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