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学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相对整合性 ,追求文学的整合性是当今文学的发展趋势之一。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整合的文学观和小说观 ,以及富有创新的小说创作实践 ,充分体现了其小说的整合性追求。  相似文献   

2.
由鲁迅先生拟定而为现当代学术界一致认同的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志人小说”,究其实质不能算作小说,因为无论以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体标准衡量,此一文体类型都不具备完整的小说特征,而应属笔记野史性质。  相似文献   

3.
分身术是沈从文小说创作日趋成熟之后经常使用的一种人物创作方法,在弗洛伊德白日梦创作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的启发下,沈从文运用“主观分裂技巧”,将自身的不同侧面投射到小说当中化为一众分身人物。就类型而言,一是探讨追求爱情的不同路径的“爱情分身”,二是体现其在城与乡之间摇摆游移的自我定位的“文化分身”,三是象征着记录与“凝固”生命的不同方式的“艺术分身”。这些分身反映了沈从文思想的矛盾、分裂,也体现了他对于主体分裂性和复杂性的深刻认知。通过分身人物的言说与对话,沈从文不仅实现了思想观念的梳理、超越与精神的自我疗愈,也通过对文本“对话性”的凸显使小说体现出了明显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4.
论笔即形式     
论笔这种形式之所以在德国遇到重重阻力,是因为它唤醒了精神自由,也是因为它与科学和学术对诸形式的过敏反应判然有别。论笔早已从艺术中分离出来,但是它却具有某种审美自主性;论笔重视个体经验,但其经验又无法用科学方法简单概括。相对于事物的整体,论笔强调部分;相对于主客体的同一性,论笔表达的是非同一性;论笔不是不要方法,而是以无法而法的方式悬置了传统的方法概念;论笔也不是拒绝概念,而是要让概念在心智经验中互惠互动,并与其他概念构成位形,形成力场。论笔向笛卡尔建构起来的近代科学理论——清楚明晰的感知,不容置疑的确定性;认识事物应该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系统思考要详尽列举,全面考察——发起了挑战,因为论笔始于最复杂的东西,同时又以断片的方式思考,从而在对非连续性的强调中颠覆了思想序列中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当然,论笔也正如Versuch的涵义一样具有某种尝试性甚至易错性。但是作为对种种精神产物的内在批判,论笔必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因为其形式法则就是离经叛道。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兴盛发展的官场小说,其存在价值在文学批评界一直评价不一。本文从理论界与作家自身对官场小说的不同评价入手,分析官场小说作家自身的认同感与社会的认同感存在差距的原因,强调官场小说的价值在于它的现实性和启蒙性。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实质上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人的可能性本质不仅是全面系统认识人的本质的重要支撑点,也是界说人的本质最为复杂和不确定性的一个环节。人的可能性本质,指的是人以习得性的范式、样式、共相、符号、逻辑以规范客观世界,并通过实践创造或改变世界,从而也改变自身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人的可能性本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曾指出,李劼人的“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中“各个阶层人物之生活样式,心理状态,言语口吻,无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亏他研究得那样透辟,描写得那样自然。他那一支令人羡慕的笔,自由自在地、写去写来,写来写去,时而浑厚,时而细腻,时而浩浩荡荡,时而曲曲折折,写人恰如其人,写景恰如其景,不矜持不炫异、不惜力,不偷巧,以正确的事实为骨干,凭籍着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把过去了的  相似文献   

8.
哲学主题的时代转换——对虚拟哲学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认为 :虚拟哲学的提出标志着哲学主题的时代转换 ;虚拟哲学是研究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性质与特点以及在二者之间实现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与条件的一门哲学学说 ,是对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概括 ;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哲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从"科学崇拜"到"科学恐怖"--论西方科学小说的主题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科学小说发端于玛丽·雪莱,成形于赫伯特·威尔斯,至埃德加·巴勒斯,已形成创作高潮。他们所表现的是科学的无所不能。而雨果·根斯巴克等人则把这种无所不能推到了极端。战后西方社会环境的改变致使科学小说家把视角转向科学的负面效应,于是先后诞生了“新浪潮”科学小说和“赛博朋克”科学小说。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的分析入手把握库尔兹分裂的主体,指出"他者"的存在是主体分裂的基础,语言的分裂又进一步加深了主体的分裂,从而揭示菲勒斯对个体造成的压抑,消解了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前 ,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如何使用戏拟 ,以及他们又是如何拓展传统互文法上 ,评论界尚未给予充分的关注。本文研究了博尔赫斯的个案 ,认为他不仅深刻拓展了戏拟的手法。而且创造、发明或排练了新的互文法 ,尤其是抄袭、假冒、假造等。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博尔赫斯对这四种互文法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 ,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 ;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见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相似文献   

13.
马克·吐温小说的人物关系主要是“主仆二元”模式。二元结构模式有对话及评价功能、性格比较功能;二元模式的变体是角色互换并有深层表现功能;对其行动目标的分析可以发现马克.吐温小说人物行动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小说力图突出上海在物质消费意义上的西方意义.在对人物的表现中,人物的身体、属性与关系均表现出某种虚构的、无东方内容的符码性质,不仅以此消弭人物的阶级、文化差异,甚至消弭人物的种族差异.新感觉派作品以对人物进行"非"东方性的表达,获取其西方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的小说,以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而蜚声海内外。其中,关注女性命运,尤其是表现在历史场合中女性心灵深处的痛楚与伤感,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突出倾向。白先勇以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时代的变幻与动荡在女性的生活起伏中表现出来,唱出了一曲曲凄婉的女性命运的悲歌。  相似文献   

16.
以《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古典物语中 ,众多的悲剧人物形象占据了作品的主导地位。从其陷入悲剧的不同方式可以把悲剧人物分为两大类 :主动超越类和被动陷入类。平清盛和光源氏等是前者的典型 ,藤壶、紫姬、平重盛等是后者的典型。通过对物语人物美学悲剧性的探析 ,可以进一步理解物语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7.
从余华小说的叙述循环结构切入,分析余华小说中的物命运模式--人物是不可解脱的循环怪圈中的一环;在此基础上,探讨此模式后所隐藏的作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等深层语义,并研究小说本形式是如何将前两完美地传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老舍小说表现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他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视角,透视了作品中不同文化辐射层市民的灵魂。他的作品表现了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市民的人性的缺失与重建、徘徊于中西文化边缘的市民知识分子二重人格的矛盾与痛苦、冲破传统禁锢的市民新生代奴性的消失与觉醒。  相似文献   

19.
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本着“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在他的小说中始终演绎着普通人的人生,实践着他的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的愿望,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这些普通人的人生悲剧,对整个封建社会及其上层建筑予以无情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体认 ,对乱世人生的感悟 ,都极富别具一格的女性色彩 ,她的小说中也相应凝聚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月亮的意象及家庭婚姻两方面 ,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意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