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动力.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瓶颈性制约因素.造成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既有传统文化方面的,也有传统体制方面的;既有教育培训机制方面的,也有生成机制方面的.为此,经济转型需要加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完善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思想文化机制、制度保障、教育培训机制、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
企业家是稀缺生产要素,衡量企业家质量的指标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突出表现为创新、冒险与不断进取,并且其内涵还在不断发展之中。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成本优势和依赖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逐渐消失,企业家精神成为引领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动力源之一。当前,中国企业家应弱化寻租精神、重塑创新精神和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3.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除了政府要有所作为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也就是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这种内在的推动力就是具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资源环境意识的现代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内化.只有现代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内化,才能促使社会形成一种开拓进取的氛围,使全民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持久的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是中国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体系。中国古代的企业家精神重视"义"在从业中的作用,近代的企业家精神发展为"实业救国"和"实业报国"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企业家精神被赋予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新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发展为勇闯禁区的开拓精神。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既是企业家精神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优秀成果,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企业家具有创新思维、冒险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吃苦耐劳、以苦为荣的精神,而传统文化的不利影响、缺乏合理的选拔机制和有效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影响着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弘扬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培养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成长的选拔机制、鼓励企业家创新的激励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从而建立健全有利于培养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6.
论企业家的精神气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企业必须培养造就一批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可以与“狼”共舞的现代企业家。企业家是实现企业持续增长的经营管理者 ,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家 ,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然而 ,具有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坚守诚信的独特精神气质才是造就企业家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种群关系理论,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划分为不同生态位 企业种群。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资源基础、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激励水平和环境动态性 5 个维度出发,探究不同生态位新能源汽车企业种群商业模式创新的联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低生态位 企业种群存在“技术创新-激励水平”“技术创新-环境动态性”两种高水平商业模式创新联动机制;中生 态位企业种群主要通过内部资源基础和企业家精神驱动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高生态位企业种群存 在“企业家精神-环境动态性”“企业家精神”“激励水平-环境动态性”三种商业模式要素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经济下行,社会需要企业家来力挽狂澜,带领企业度过难关,因此必须重视企业家精神培育。当前,企业家精神在培育过程中存在培育机制缺乏、社会责任缺失、创新精神薄弱等问题,需要从外部环境、社会责任、创新精神等方面着手解决,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9.
彼得·杜拉克的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拉克的企业家精神理论是构成他创新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没有创新,企业就不能成之为企业。其二,仅有技术创新不能构成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全面创新。其三,企业创新是企业有系统、有组织的活动,而不是灵感一现的结果。其四,企业创新与企业生命周期紧密相关,企业的任何持续发展都与企业创新有关。杜拉克的理论抓住了企业最关键的东西,对于中国企业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两弹一星”创新精神包含丰富的内容。自主创新是“两弹一星”创新精神之核,“两弹一星”事业奠定了我国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之基础,开启了我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协同创新是“两弹一星”创新精神之翼,具有系统完整、目标明确、信念坚定、注重技术、讲究民主、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等特征;实践创新是“两弹一星”创新精神之本,实践过程是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是坚持问题导向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新路的过程。立足新时代,发扬“两弹一星”的创新精神,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实践创新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企业家短缺问题,指出企业家短缺的制度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有企业制度,构建包括产权制度创新以及企业家选择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创新的,有利于企业家脱颖而出的国有企业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马克斯·韦伯“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分析了创业精神的维度与作用,探讨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中国企业家精神应是以“合法赚钱”为手段、以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为目的。文章分析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圣外王”文化特质与西方资本主义“天职观”精神相协调、相统一的逻辑辩证关系思想,提出了中国企业家精神重塑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企业家应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儒商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界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的理想人格。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更多的现代文明的特征:他们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精通经营管理之道;从事经济活动不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毕生追求的事业;在实现功利的结合中,注意以义行事并处处体现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使中国企业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自然与人生的价值观念、群体与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与宗教的价值观念,既有有利于创新精神的成分,也有影响和制约创新精神的因素。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中,要通过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理性审视,自觉培育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以激活创新精神,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历史上已经历了六个辉煌时代并进入第七个辉煌时代。这些辉煌时代凝练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应当成为民族学科自主创新研究的强大动力和超越性发展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6.
合理把握企业民营资本参与科技风险投资的动因,对于政府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解决我国原创性研发资金不足等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企业案例的深入剖析,从企业层面总结出企业参与科技风险投资的4方面动因模型:企业家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塑造企业社会形象、增加企业内在价值、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同时指出企业民营资本投入的多少和企业对创新的关注程度是随着内外环境和企业发展的阶段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7.
在精微的哲学深思和人生体验中,唐君毅构建了心本体的哲学体系,实现了“道德自我”——“仁德”——“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层层晋升,从高悬于天际的道德心灵,最终走向了永恒理性和现实人生的融合,在理与情的结合中强调了生命在物我感通基础上的圆融。在这个基础上,他指出中国艺术精神之根本在于物我相忘以通情,中国艺术的心境关系实为一感通关系,中国艺术精神是以心物交融为核心的感通之德。感通之德的提出既是唐君毅对中国传统游艺精神的承继又是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创新性解释,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又是对中国文化精神探求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企业家划分为创业型、管理型和全能型。给出了企业家类型与企业类型以及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匹配关系。创业型企业家相适应的企业发展阶段是创业期和聚合期 ;管理型企业家相适应的企业发展阶段是规范期 ;全能型企业家相适应的企业发展阶段是成熟期和再发展期。  相似文献   

19.
新诗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评判是现代文学发展中始终引起各种争论的话题。从整体的、宏观的、纵贯的角度分析中国新诗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求新反叛的革新精神,面向现实的社会意识,新旧对立而独尊新诗,诗体解放的自由精神和中西互构的现代追求。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理论, 指出以企业家为主体的人力资本的缺乏和创新精神的丧失, 正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 要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宏伟目标, 其前提是要解决好创新主体的形成问题和人们观念的转变问题。为此,发展西部经济应遵循教育先行的原则,大力培育出一个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群体, 最终解决西部经济开发中的人力资本瓶颈问题以推动西部工业化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