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的发展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康德的二元论批判哲学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思辩统一哲学 ;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 ,呈现五种形式 :康德的主体是“纯统觉” ,它是产生我思的“自我意识” ,它是先验的 ,但却是一切经验意识的前提和条件 ,这个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不可分 ;费希特力图证明康德的“先验自我”是独立的精神实体 ;谢林使“自我意识”变为主客体同一的绝对精神实体 ,即绝对精神 ;黑格尔使这个绝对精神具有了内在的矛盾性和过程性 ;费尔巴哈把自我意识理解为感性的、具有类本质的普遍性的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反对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吞没个体主体的做法,将自我意识从绝对理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赋予自我意识以独立和自由,同时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那样囿于自身,而是超出自身,走向世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当然这时的马克思还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论证方式,即理性对现实的统治,但是由于他赋予"感性"以本体论意义,表现了马克思试图从人的感性实践中理解社会历史的运动,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马克思打开了黑格尔思维方式的缺口。  相似文献   

3.
人有追求精神需要的本性,黑格尔认为精神的形成及其运动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规律,它是抽象的前主观意识一分为二或树立对立面,在扬弃异化的过程中重建自我意识同一性。前意识构成精神运动的逻辑起点,精神运动体现为意识的异化和克服异化、并回复到自身,自我意识上升为理性就形成了精神,精神转向实体阶段仍依循否定之否定轨迹重新占有对象上升为绝对精神。黑格尔思辨下的精神运动完全是纯粹的唯心主义论域,但其辩证法思想具有合理内涵。  相似文献   

4.
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相继的哲学革命导致现实概念成为争执的焦点.黑格尔将现实提升为哲学研究的内容.现实在黑格尔哲学中是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是精神实体的对象化存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进行哲学革命后,现实的根本规定由理性转变为感性,从绝对精神的对象化存在转变为直接性的存在.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与经验主义的革命中,现实成为劳动的对象化存在,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进程也是现实概念之意蕴不断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人类思维的活动是推动哲学本身前进的动力之一,黑格尔正是借此认识和达到绝对精神的.尽管绝对精神永恒存在,但人类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颇长的过程.希腊是理性产生的时代,然而此时尚未过渡到理性自我反思;中世纪前后,哲学被宗教所笼罩,人们的自我意识在萌动中发展,但它却是以一种非真理的形式出现的;直到近代,思维与存在在对立中被显明提出,问题才在对立中逐步达到统一,主体中有客观真理的存在,客体中又含有主体精神在其内,两者同一于绝对精神一体之内.  相似文献   

6.
《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重要论题,而主奴关系构成了自我意识论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对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目标,这是由自我意识的本性决定的。对承认概念之交互性的阐释是黑格尔对主体哲学的贡献之一。承认的历程开始于自我意识之间的生死斗争,这种斗争导致自我意识分化为主动的意识与依附的意识,即主人和奴...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基本原则,它促进了人类理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个人自由的确立。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危机和挑战。黑格尔最早从哲学和制度层面批判了现代性,主张以理性取代知性,以伦理国家解决市民社会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推进了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事业,提出以对象性活动的主体代替绝对精神主体,以共产主义社会代替伦理国家。这一批判的同时也展现了马克思对近代自由主义批判的丰富政治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介绍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脉络,阐释主奴辩证法发端于笛卡尔哲学的存在论中的主体概念。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从欲望出发,经过主奴关系的辩证发展最终在自我意识双重化的统一中完成。拉康以分裂的主体概念颠覆传统哲学思想的自足主体论,认为主体不是以意识为中心的自我同一的主体,而是在自我与他者分裂异化的去中心的过程中形成无意识主体。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20年代前,黑格尔在法国几乎没什么影响。20年代之后,随着让·华尔和亚历山大·柯耶夫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尤其是对第四章“自我意识”的解读之后,欲望和苦恼意识构成了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两大主题。本文就是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考察黑格尔对法国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借助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分析,展示出其独特的意义论哲学视野,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自我意识概念中。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赋予自我意识概念以不同于黑格尔以及布鲁诺.鲍威尔的双重内涵,进而展示出其独特的意义论内蕴:由绝对否定性意义上的形式所规定的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自身的显现方式,由赋形意义上的形式所规定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作为定在和质料的存在的显现,而现象界或自然的显现方式则决定于作为现象界的绝对形式的时间所规定的感性的自我意识,最后,自我意识间的关系是自由的显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