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源在扬州     
十九世纪初,我国出现了一批爱国思想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魏源,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魏源(1974—1857),湖南邵阳人,名远达,字默深,晚年自取法名承贯。道光二年(1822)举人。1830年与林则徐、龚自珍结宣南诗社,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他曾长期生活在扬州,一生著述颇多。  相似文献   

2.
魏源是我国近代初期的法家,一生经历了封建社会末期和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两个不同的社会阶段。在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鸦片战争前后,他坚持革新、进步、爱国的路线,反对清朝统治阶级保守、倒退、卖国的路线。他的革新思想和活动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开始的我国近代民族民主斗争的一个重要侧面,对近代历史思潮和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关于魏源思想的阶级基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同志认为:魏源的革新思想虽有资本主义倾向,但没有逾越地主阶级的范畴;而且,当时还没有资产阶级,他只能是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因此,魏源的变革主张(包括资本主义倾向)都只能是对封建“末世”的补缀,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这种看法值得重新探讨,这不仅涉及对魏源思想的评价,对总结近代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魏源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最早踏上探索中国民族振兴之路的心路历程。他深刻地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正确面对现实,反对因循苟且,首倡“自强”、“富国强兵”口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要求当政者“厉精淬志”,改革内政,奋发图强。魏源的通过改良政治、“师夷长技”以求“自强”的思想初步揭示了近代中国民族振兴的历史课题,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爱国主义潮流的新方向,他无愧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前驱先路”!  相似文献   

4.
对魏源生活在我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反他外国侵略的民族斗争,激起他倡言社会变革、振兴中华的满腔热忱。科学地分析和价评的变革思想,是魏源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1 魏源认为天地万物皆在变化不息之中,“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默觚下·治篇五》)并列举天变、地变、人变、物变的许多具体事例,论证宇宙万事万物变动不居的客观趋向。他同样认为,社会历史也在不断地变迁和向前发展,“租、庸、调变而两税,两税变而  相似文献   

5.
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进步学者和爱国诗人.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改革时弊,坚决主张抵抗外来侵略;在文学上反对桐城派宣扬的封建“道统”、“文统”,主张面向现实,自抒胸臆.他的诗文大都是感时愤世、经世致用的篇章,特别是诗歌,笔力雄浑,感情激荡,具  相似文献   

6.
面对清朝末年全方位的社会危机,作为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者和对封建统治抱有幻想的思想家,魏源曾提出“乱世人材倍平时”的著名观点,并赋予他所呼唤的人才以忧患、改革、开放、实干、进取、自信、爱国、爱民等时代特征.这种人才的出现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呢?魏源说:“国家之有人才犹山川之有草木,蔚然羽仪,而非山麓高大深厚之气不能生也”,这里所说的“山麓高大深厚之气”便是指人才生长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对这一问题的明确回答,构成了魏源人才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相似文献   

7.
魏源论     
魏源(一七九四——一八五七)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汉士,清乾隆五十九年,生于湖南邵阳之金潭。父邦鲁,历任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宝山水利主薄等职。有四子,魏源是他的第二子。 源九岁应童子试,县令某公,在唱名时指茶盅中画的太极图说:“杯中含太极。”当时  相似文献   

8.
魏源研究与评价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固然是比较符合现代人需要的一种“主张” ,但现代魏源研究者忘记魏源所处的时代历史的发展可能具有的多种可能性 ,不当地夸大其在当时所具的“绝对”重要性与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而强烈谴责讽剌那些反对向西方学习的传统士大夫 ,这种“先验预设”的方式很难使魏源研究与评价能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9.
魏源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深刻的体察与认知,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理念,体现了他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思考。他尊崇天命,敬畏鬼神,深怀忧患意识,但也相信“人定胜天”,褒扬“造命”君子;魏源还重申王道之治,主张王道纯出乎道德、王道是学古变易之道、王道有近功等,他对王道实施主体提出了严密的执政素养规范;他还重视法之功用,提出治法与治人兼备;魏源还有鲜明的重民思想、富民思想等。其某些理念代表了中国近代化开启的方向,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建设也许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魏源,原名远达,字墨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门,自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①,湖南邵阳人,生于1794年,病卒于1857年。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涌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被誉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代表人物。魏源的主要著作有:《海国图志》、《圣武记》等,特别是《海国图志》一书,标志着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最高阶段。魏源目睹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危机的日益加深,主张变革政治军事,富国强兵,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以便有效地抵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魏源与东台     
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魏源,在近代史上被誉为“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眼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人物。魏源的仕途是不平坦的,他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十一岁时才得到一个相当于进士的任职资格,被分发到江苏任职。黄丽镛《魏源年谱》引《续扬州府志》云:“东台知县,魏源,邵阳人,进士,二十五年任”。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曰:  相似文献   

12.
魏源(1794年——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早年崇尚程朱理学,后从经学家刘逢禄学今文经学。在学术上他提倡“通经致用”。反对逃避现实,埋头考据的学风。曾在江宁布政使贺长龄、两湖总督陶澍、两江总督裕谦、江苏巡抚林则徐等署中任幕僚。在此期间耳闻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国侵略者的猖狂,受到很大刺激,立志发愤著书,以激发人们的爱国心。魏源一生著述很多,尤其是在林则徐的《四州志》基础上编著的《海国图志》在历史上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中国明清时期的传统教育是排斥科学技术教育的。 1 840年的鸦片战争的大炮打响以后 ,最先提出“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人士 ,通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斗争实践 ,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想。魏源在《圣武记》中 ,呼吁“师外洋之长技” ,“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 !”① 他以俄国彼得大帝的例子 ,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这一主张。他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三》中说 :“西史言 :俄罗斯之比达王 ,聪明奇杰。因国中技艺不如西洋 ,微行游于他国船厂火器局 ,学习工艺 ,反国…  相似文献   

14.
尹湛纳希是“人生之正道”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人生之正道”:(1)青少年时期的思想准备;(2)“人生之正道”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3)对人生的朴素唯物主义理解;(4)反对虚度年华,提倡有作为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林则徐(一七八五——一八五○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的一生,经历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前期恰值封建制度走向崩溃,清王朝由强盛向衰败急剧转折;后期则跨入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后期的深刻危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促进林则徐尊法反儒倾向的形成。他在人民反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推动下,继承历代法家的爱国主义传统,主张“富国强兵”,抵抗侵略,反对因循守旧,卖国投降,成为鸦片战争时期与龚自珍、魏源齐名的尊法反儒的代表人物。一林则徐出生前后,儒家万口交颂的“乾隆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封建统治陷入了“概乎四方,大抵富者变贫者,贫者变饿者,……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的境地。林则徐的家族,也经历了“富者变贫者,贫者变饿者”的过程。他的先辈是从福清县迁来省城的中小地主,曾祖以来“累传皆儒业”。但从祖父开始,家境日趋衰败,到父亲林宾日手上,已经“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 (林宾日:《圖书》)。林则徐少年时,父亲当塾师的收入不足偿还债务,母亲和姐妹必须日夜从事裁剪纸花的手工艺劳动,有的时候还无米下锅,“饔飧恒不继”(林则徐:《先妣事略》)。家世的没落,使林则徐产生“读书显扬”,重振门庭的强烈愿望,“为帖括之学”,热衷于科举考试。但是,由于家庭社会地位低下和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赫人物。他不仅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敢于向帝国主义打响第一枪的民族英雄、但又并非盲目排外,恰恰相反:他只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鸦片输入,而同意同外国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且命人编译《四洲志》,并以它为基础而嘱托他的好友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00卷,作为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环境、信息和办理外交的参考资料,所以范文澜称他是满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一  相似文献   

17.
神光寺事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神光寺事件中徐继畲被贬官的原因,认为徐的被贬主要是因为他与咸丰帝在对外态度上发生了冲突。其次论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反对英国侵略的各种主张和方法,认为徐继畲是一位爱国者和先进思想家,但当时提出抗击侵略最有效的战略还应该是魏源、林则徐等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与之久持”思想。  相似文献   

18.
魏源是清代著名思想家,他学问渊博,同时也是位很谦和的人。有一年,武将王锡朋受布政使贺长龄之令,来接魏源到江苏主编《皇朝经世文编》。当他傲气冲冲的来到魏源的家门口,给仆人报上姓名后,竟见魏源亲自走  相似文献   

19.
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风行清初词坛,他们推重南宋,崇尚姜、张,专主清空、醇雅。对于宣扬浙派的理论著作,人们比较熟知朱彝尊的《词综·发凡》、汪森的《词综序》以及郭麟的《灵芬馆词话》等,而对较为晚出的沈泽棠的《忏庵词话》,则比较陌生。沈泽棠系广东番禹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官侯选知县。《忏庵词话》系他晚年之作,约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所涉及作家均为南宋人,其论词主要之点为:(1)主雅正。认为张炎《词源》提出的“雅正”二字为“填词宗旨”,提出“词贵雅隽”,反对“头巾气”,反对“佻薄”、“俗艳”。(2)倡清空。所赏誉词作多具有清虚特点,在南宋词人中特别推重姜、张,以为姜夔词“骚越苍凉,飞行绝迹”,张炎词“空虚绵邈,举重如轻”。描写情景,反对过分质实,指出“过于质实”,便“无隽永之味矣”。(3)重用典。他大为激赏有  相似文献   

20.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浮山愚者,安徽桐城人。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历算、地理、名物,典制、语言文字、文学、书画、金石等均有涉猎。还接受了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知识,但不满同时传入的基督教神学,并指出西方自然科学“详于质测(指考究原理)而拙于言通几(指上升为哲学理论)”(《物理小识自序》),亦有局限。他反对“离气以言理”、“离器以言道”的宋明理学,是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同时又精于“小学”,长于考据,是我国古文献学史上很有造诣的古文献学家,成为清代考据学派的前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