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友》2007,(8)
位老人今年80岁,他无儿无女,虽然老伴因患一癌症离他而去——但他很快乐,因为有上百个学子亲切地称他为"爸爸";他家境贫寒,一间旧瓦房,一台14英寸的电视——但他很满足,因为大家都说他是最"富有"的幸福老人。他1997年被民政部等多个部委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2005年被评  相似文献   

2.
陈太炳 《中华魂》2022,(3):55-56
他虽然年过古稀,仍是"朝乾夕惕克金厥职";他虽屡逢困难,却说"逆境与困难是人成功的磨刀石";他事业之船几番搁浅,但他坚信"人生航程中虽有恶礁险滩,更有风平浪静的水面".当新时代春潮涌动,一股奇异的力量把他推上了一个施展才干的舞台时,他牢记当年在党旗下宣誓时的承诺,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交给了党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1974年10月21日下午,时年50岁的老布什飞抵北京,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任期13个月。老布什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把所闻、所见、所思、所想,倾诉在一台录音机上,然后再整理成日记。不久前,老布什将他当年在中国的日记汇集成《乔治H.W.布什的中国日记》一书正式出版,让外界得以解读当时的红色中国给美国前总统布什、以及他的家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下面是老布什日记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那本日记,深蓝色的粗布封面,一直放在衣柜顶上的储物箱里。日记她看过,记录了他大学时和一位女生历经4年、却无疾而终的恋情。准备结婚时,两人一起布置新房。看到这个日记本被他细心地放到储物箱里,她心里有些不舒服,说:"这个,还留着吗?"他说:"留不留无所谓,都是过去的事情,我早忘了。"嘴上这么说,可并没有把日记从储物箱里拿出来。她没说话,心想:忘了?既然忘了,干吗还要留着?  相似文献   

5.
窦唛 《社区》2011,(17):46
孩子到了四五岁,经常会编造一些小"谎言",比如说为了不上幼儿园说"肚子疼";打碎了东西说"不是我干的"";我把饭都吃得干干净净,把好东西送给了明明",其实没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家长这时候往往开始紧张,担心孩子会养成说谎的习惯,急于教育孩子,指出他的错误,甚至严加斥责。  相似文献   

6.
大凡名人都有他们的座右铭。叶圣陶的座右铭是"未厌"。他曾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未厌"居,还解释说,他在任何情况下,对人世总抱着希望,决不"厌世";而对自己的工作则永不"厌足",所以取了这个意义双关的书斋名。梁启超的座右铭是"饮冰"。他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叫"饮冰室",他从1 899年开始用饮冰室这个名称。当时  相似文献   

7.
正在温州铁人界,他被人称为"赛霸""戴队长"。一年50多周,他有20多周都在全国各地参加铁三比赛,被人调侃"哪里有比赛哪里就有他";他享受比赛带来的乐趣,有付出就有回报;不满足一个人"入坑",他还积极"挖坑"带动身边的企业家一起加入"打铁团",获得了温州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颁发的"金铲子"奖。他就是温州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委员、五福缘铁人俱乐部创始人、百珍堂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晨旭。  相似文献   

8.
17岁时,他就担任了电台主持人;后来,在远洋公司工作期间,他又在短短的15天内完成了从见习秘书升到总经理助理的"三级跳";当月薪达到六位数时,他却毅然辞去工作,选择了创业的道路。他就是  相似文献   

9.
缺钱不缺德     
谁也没有想到,重庆棒棒哥郑定祥的一句"缺钱不缺德",短短几天就爆红网络。50家网站转载,四万个网页描述,三万条微博赞颂。有人说,"他是民族的精英";有人说,"他是中国的脊梁";还有人说,"他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带来的是春天的亮色"。  相似文献   

10.
柏格森的"美在绵延"说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只有绵延着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美在绵延."美在绵延"有四层含义:第一,任何绵延都是生命的绵延,所以"美在绵延"意味着"美在生命";第二,绵延即无尽的生成,因此"美在绵延"又表明"美在生成";第三,"美在绵延"也意味着"美在统一";第四,因为把握了绵延的节拍能使人获得轻松感,所以"美在绵延"还表明"美在轻松"."美在绵延"说是柏格森独特的美论,对于我们研究美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篇"老师给我多少分,我祝老师活多少岁"的帖子在"人人网"上迅速蹿红,引来众多大学生更贴:"除了语文老师以外,别的老师都可以活90岁以上";"我的老师都是短命的"。也许,我们的师生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提出,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苏联模式,彼此是"同事  相似文献   

12.
邹韬奋有关报刊广告的见解,是他办报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他对报刊"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的认识又是其广告观的基础.本文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其广告思想和实践1、以广告的"商业性"促"事业性";2、广告的"商业性"必须服从"事业性";3、以"事业性"带动广告的"商业性".  相似文献   

13.
张玉娟 《社区》2012,(3):52
自从孟大爷退休后,似乎越来越不好"惹"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冲着老伴发火,还动不动给儿子打电话,"你快回来,这事我管不了";因为嫌饭做得不好吃,家里连着换了3个保姆。家里人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成了他的出气筒。  相似文献   

14.
<正>东坡有言:"人生不过百年,索性笑他三万六千场,一日一笑,此生快哉!"所以,东坡一生,虽沉浮不定,祸多福少,但都没有挡住他的笑声。他是一个超常的乐观主义者,一个不可救药的嘻嘻哈哈派,似乎没有什么灾难能阻止他的笑口常开。可惜的是,东坡还是没有活到一百岁,也就没有笑够三万六千场,不过对他那种屡遭灾祸、命运多舛、多次面临死亡威胁的人,能活到64岁已经是个奇迹了。后来有一个人叫张学良,替他完成了"遗愿",正好活了100岁。但他有70年左右的光景都处于囚禁  相似文献   

15.
在中美建交28周年的研讨会上83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当众念出了他的白宫日记部分内容,披露了中美建交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及曲折经历。"愿为建交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卡特的中国缘始于1949年,当时他作为美国海军军官首次来华,并在中  相似文献   

16.
从横截面上看,由于香港都市文学的叙事策略建立在香港长期的殖民地语境之上,因此不同时期的香港文学都呈现出一种共性,即借作为本体的乡土对作为"他者"的殖民文化进行批判;借作为本体的传统对作为"他者"的消费文化进行批判。然而,随着香港城市本身融合的异域特质和外来文化特性的日益浓厚,"他者"的所指在文本中被悄然置换了:乡土和传统已然被外化为都市香港的"他者";而在多个层面上都背离了内地乡土和中国传统的香港本身,也已成为一座"他者化"的城市。  相似文献   

17.
云海 《山西老年》2010,(12):16-16
★1944年,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一位记者请他谈连任的感想,罗斯福很客气地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罗斯福先给了他一块三明治,记者感到受宠若惊,认为这是"殊荣";吃完后,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二块,他觉得这是一种"恩赐";当罗斯福把第三块递给记者时,他盛情难却,感觉"勉强";当第四块三明治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他已经感到"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8.
玉宽 《新天地》2011,(2):45
辽宁省台安县有个9口之家,都擅长猜谜制谜,是辽南地区有名的"灯谜之家"。"灯谜之家"的户主名叫郭育德,七十多岁,家住台安县梅家村。他在当地有一个雅号"谜圣"。"谜圣"名副其实,他自幼就对谜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郭育德孩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是日本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获奖.是因为评审委员们从他那里找到了"异国情调的日本、异国情调的诺贝尔";大江健三郎的获奖,则是评审委员们在他那里发现了"在美、在思想上,都绝不主张日本的美之所在,也绝不自吹自擂".他是个非常善解人意的"殖民地的"优等生作家.获奖讲演<暧昧的日本的我>戏仿<美丽的日本的我>,适成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20.
(一)翻开《狂人日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作者用文言写的一段文字.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全篇的"前言".如何理解它的作用和意义,直接影响到对全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对现在有争议的某些问题,从这里也将找到进一步思考的线索.其一,这个"前言"交代了日记的来历,有助于增强小说的真实感,为作者构筑战斗的"掩体".作者说,日记系他中学时的一个良友在病中发狂时所写;书名为"狂人"所题;记中语误,一字未改……这一切都意在向读者表明:日记所写的是真有其人,实有其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