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否定传统文化到﹃国学热﹄的兴起︵上︶●张继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共同创造和形成的反映本民族特征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审美情趣、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等精神文明的总称。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从否定传统文化到“国学热”的兴起(下)●张继良洋为中用,古今贯通,在此基础上整合中西思想文化,一直是近代以来文化精英们试图建造的中国文化结构。但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经常困扰着人们找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结合点。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除具有人类文明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学热”是指以传统文化复兴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现象.其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论域的转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渐崛起,近代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逐渐解除.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引发了人文精神危机、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中西文明比较等话题的讨论.这些讨论为解构近代以来制约传统文化地位的传统/现代、保守/进步、中国/西方等二元对立概念范式,扫清制约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障碍打下基础,并从不同层面导引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为促成大众“国学热”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曾加荣 《理论界》2006,1(8):92-94
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振兴。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意义深远而重大,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强国梦。与20世纪的中西文化论争一脉相承,都是在探索如何建设中国新文化,重铸民族之魂,振兴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从“和合”文化传统到“和谐社会”理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理解“和谐社会”的思想视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民族国家内部的矛盾冲突和某一社会群体本身的内在关系问题,而且是具有深刻时代内涵的人类性和世界性问题。从人类性上看,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就世界性而言,在和平中求发展,则是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是关系人类的世界性问题。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在人类历史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总是用和谐的方式来处理,而往往是采取冲突、斗争、掠夺和占有等利益争夺的方式来对待。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性的生成还没有达到能够以和谐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化民族主义和“国学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中全力学习西方一切先进事物的思想文化倾向相反,上世纪90年代初呈现出明显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倾向。人们把这样的思潮称为文化民族主义:西方文明正面临不可解脱的精神和文化危机,只有东方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把世界从这种危机中解脱出  相似文献   

7.
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可以视为以下两方面之间的动态张力与互动的历程:一方面是现代科技所促成的普世化、全球化之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历史意识的觉醒,导致对每一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及对生命意义的关怀。在这种全球化与特色化的张力之下,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遭遇到许多严重的问题。从哲学看来,问题的最关键有以下数点。第一,虽然现代科学在方法上与理趣上仍有其特殊性,无法成为人生意义的唯一判准,而且在理论与实验上的操作性与展演性,使得科学家往往不自觉察其科学活动意义何在。换言之,科学研究者对于其研究活动之理趣并不足够…  相似文献   

8.
每当社会变革时,怎样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往往成为争议的“热点”。全盘否定论便是其中极端,《河殇》是它的登峰造极者,它把中国民族文化象征物龙、长城等,斥之为“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弱”;断言中国文明发源地黄河及其“内陆文化”,“不能根本性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力”,“偏偏造就不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竭力鼓吹只有西方资本主义海洋“蔚蓝色”文明,有“惊异的活力”,能使中国内陆文化“获得生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阿多诺与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传统的关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性和神秘性作了批判,却保存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否定性原则。阿多诺通过卢卡奇的中介继承了马克思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但其对否定的理解却不完全同于马克思。这就导致了"否定的辩证法"与"否定性的辩证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 先秦时期,由《周易》始萌、老子弘扬的辩证思维达到了与古希腊辩证思维同等发展的高度,结出了灿烂的思维之果.当古希腊辩证法思想沿着历史的轨迹向前发展、经历了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而走向唯物辩证法的高峰时,中国传统辩证法却在思辨的迷宫中进行着艰苦的探索.直到本世纪初,中国传统的辩证法仍然停留在“朴素”的范围内.在传统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等思想发展达到了辉煌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30年代的中国社会里,“文人”往往是受贬斥的语词,是跟“迂腐”“动摇”“自私”“寒酸”“缺德”“懦弱”联系在一起的。有关“文人”的成语几乎没有什么好话:“文人无行”“文人相轻”“御用文人”“无耻文人”“反动文人”“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所以许多人文知识分子耻于“文人”的帽子,而自称为“文化人”则好听得多了……文化人绝不应该成为专制官场的驯服工具,更不应成为自由市场的马崽跟班。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见到无数悲剧和闹剧,证明了“权本位”的威压和“钱本位”的诱惑都是扼杀文化的刽子手。只有努力超越“官”的羁绊和“商”的腐蚀,只有争得经济自主权,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文化人。  相似文献   

12.
“国学热”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本世纪的最后十年时,从东到西、由南至北,人们突然变得念旧怀古,反思大行其道,成了时髦的话题。在我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日见炽盛,涉及的领域及研究课题颇广,国学热由此兴起。从广义上看,国学是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美学、音乐等各领域的传统文化体系;从狭义上讲,则指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及其价值取向。这两种含义在国学势中是交替使用的,大多数情况下所使用的最后一种含义。因为,由孔孟开其先河的儒学,经过数次重大变革,日臻完善,与中国封建制度相得益彰,成为传统…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文化产业繁荣的同时,从整体上对城市及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战略性观照,将文化的思维贯穿在城市的整体发展中的文化规划理论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从美学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对文化工业的勃兴进行了批判,不但为我们认识文化工业的文化意义提供了另一种思想坐标,同时也给我们进行城市文化规划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4.
“三相”文化是铁人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命“绵延”;同时铁人精神也在“三相”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三个鲜活的生长点。这“三个生长点”就存在于“三相”文化创生中三个根本性的模式转型之中。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文化元关键词,“体(體)”的本义指骨肉相连、血脉相通的生命之躯.在“人”(人之生命存在的类自觉)和“身”(人之生命存在的主体性自觉)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体”概念是对人之生命存在更具体内在层次的自觉.当“体”用于描述人自身时,多指与心相对的肉身性躯体;当“体”引申指人生命以外的其他事物(如文章)时,则是对事物具体存在的整体呈现.由此形成“体”关键词的两种表义模式,即“心-体”相对模式与“异‘体’”相对模式.“体”用之于文论,称文之“体”多为彼此相对之“文体”,各种辨体理论即是彼此相对的文体关系之体现.据此表义特征并征诸众多文献,可证作为文论关键词的“文体”的基本内涵是指文章自身的整体存在,并在具体语境中呈现出丰富的特征、构成及层次.与此同时,当以“心-体”二分关系比照文章内在构成时,“体”也可偏指与文意相对的外在直观形式.但“体”的偏指义与基本义并非同一层次的概念内涵:源自文化元关键词“体”的自身整体存在,才是“文体”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6.
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陈晓明90年代的中国大陆与80年代相比是如此风格迥异,特别对于那些生存于80年代文化潮流中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毋庸置疑给中国大陆带来生机和希望,80年代人们追寻现代化,急切摆脱落后与贫困,崇尚西方...  相似文献   

17.
18.
如何理解和分析我国古代文献经典中的道德观念,不能不注意其中"言、意、行、效"之间的差异和关联,以避免轻率盲目肯定或否定的偏颇,误导了我们今天的思维?本文尝试就此问题,从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我们要从言行一致的角度研究传统文化典籍,而事实已经证明,古人有些"所言"者未必可行;(二)道德理想主义的许多说法之所以不可行,是因为其思想方法和逻辑思路中存在着特定的理论缺陷.当代文化研究需要尽力避免这种缺陷.  相似文献   

19.
一、儒家“和而不同”的当代性局限应该说,从“和为贵”《论语·学而》,“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德莫大于和”(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及至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和”与“同”在儒家哲学中的突出地位是不言自明的。而其基本含义,早已由《国语·郑语》中史伯所提出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奠定。即:“和”是事物“多样统一”所造成的和谐与互补,这种和谐与互补可以促使万事兴旺;这便是“贵”,也便是“美”,所以有“中和之美”之说。反之,由于“同”是…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中西文学作一鸟瞰就会发现海洋在其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在西方,“海洋”母题是历代作家执着追求的对象。“海洋”的形象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联系。“海洋”体现着不同时代鲜明的时代特征,“海洋”的演变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从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赛东,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古罗马时代维吉尔笔下的埃涅阿斯,“海洋”的支配力在经历着从神到人的过渡;而到文艺复兴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