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书评二种     
震荡于人与自然之间──读贾宝泉《当时明月今在否》当代散文曾受到十分尖锐的讥评,有人甚至断言:“新时期最落后、最保守、最令人失望的就是散文。”“落后、保守、令人失望”的表现之一,是散文题材的狭窄和雷同。狭窄和雷同又集中表现在散文对所谓大海明月、童年故乡一类内容的大量重复上。为了扭转散文题材狭窄的格局,为了给当代散文注入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新机,一些论者呼吁散文强化都市意识,“捕捉提炼和表达现代工业、现代城市之美”,“表达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各种生活形象、文化心态、感情意绪”,以拓展散文的思想容积和审…  相似文献   

2.
苇岸是一个富于独创性的新生代散文作家,他的大自然散文强烈表达着极具现代意识的自然关与人生观。但事实上,苇岸与传统文化保持着更为本质的联系,“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深深地渗透到他的意识层面,并作用于其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使之具有了“真“、“善“、“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散文的源与流是现代散文研究界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分歧颇大的问题。它首先要认定“什么是散文”。在论证了这一大前提之后,本文作者大胆提出中国现代散文的真正源头是古代文学中的“骚”与“赋”,而五四以来外国文学的介入又为这一文学样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因为历史如此源远流长,现代散文才可能在问世之初即表现出迥异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特殊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美学观念中的"超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年前后,沈从文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文论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超人”意识。尤其是他的文论,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带有尼采、叔本华直觉感悟式的哲理意味,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可以听到尼采、叔本华的有关“审美愉悦”的回响。在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上,沈从文又跟卢梭、康德有些接近,但西方哲人是站在哲学的角度对文学的“玄思”,沈从文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对文学的哲理阐释。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最受古典束缚的旧体诗中 ,表现出浓烈的现代意识 ;王充闾的散文也以传统之船 ,载现代之思。其现代意识主要表现在 :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对人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的探寻 ;对人的苦闷与焦灼、孤独与寂寞的现代方式的表现 ;讲叙传统的同时又偏离传统 ,背弃传统 ,否定传统。王充闾与鲁迅一样 ,走进传统 ,为传统所浸渍 ;又走出传统 ,对传统进行挞伐。王充闾散文的文化价值似应从这一点上予以剔挖 ;而这恰为以往的研究所忽略  相似文献   

6.
台湾散文是我国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乡愁、故园情”的散文里,能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国怀旧,实是现代都市精神寂寥者的一种寄托和追求。故人依恋,实乃不同生存形态中的同一文化意旨。怀人思归,还委婉倾吐了寂寞高手们的心音:渴望“小家”与“大家”合二为一。在“自然景、山水魂”的散文中,表现了懵懂时代先觉者的锐敏。这既是自然山水的人化,又是人向自然山水探究的延伸。流淌于字里行间的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深沉的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物我为一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7.
黄静 《南都学坛》2005,25(5):60-61
张炜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叙事体现出鲜明的反现代性特征。一方面,表现为他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厌弃、拒斥和对传统农业文明的持守,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现代知识分子和工商业人士现代文明败德的透视和开掘,而且,他还伫立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探求现代人性的救赎之路,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在新时期中西文化的撞击中重视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儒释道的积极因素整合其审美视界与理想;虚静致“悟”、虚静致“幻”、虚静致“慧”,是他接受古典哲学的三个重要方面。贾平凹在散文中以传统的眼光与现代意识审视商州故土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同时表现出对大自然的膜拜与抱朴守真的思想倾向:以此曲折地批判日益商品化的社会与道德文明之间存在着的“二律背反”现象。贾平凹的散文在艺术上直接继承中国文化的艺术传统,追求简淡、质朴的风格,以“外拙内秀”作为基本的美的理想,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因而其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意在表现自己”美学原则的提出建立了以作者个性为本位的中国现代散文观念 ,这是他对时代思潮和传统散文深切体认的结果。在此基础上 ,本文尝试着重新阐释了朱自清散文的精神境界、女性意象、谈话风等内容。作为“白话美术文的典范”,朱自清先生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确立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五四”散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加以认识.白话语言变革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散文中作家“个性”的表现,“个性”的充分发挥又有利于形成丰富多样的散文体式和风格,促成散文的兴盛;在“五四”语言变革的过程中,由于诗歌“首当其冲”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地位,恰为散文领域带来了某种“缓冲”的可能;在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之后,出于审美的需求文学语言经历了又一次的“文学化”,在此过程中散文对“欧化”和“古语”的采纳直接促成了散文的繁荣.文学语言是考察“五四”散文成功的重要维度,从语言角度可以更好的认识这一现代文学史上经常提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渔”无“鱼”:两个“渔佬儿”的符号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最后一个渔佬儿》到《铁壳船》,前者根植于“寻根文学”的文化语境,后者根植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境遇,二十余年的时空更迭,他们从“渔”有“鱼”到“渔”无“鱼”的历史终结,两个“渔佬儿”——“柴福奎”和“杨大头”成了一个“互文见义”的人物符号。在人物符号能指的背后,表征出主人公一方面眷恋农业文明,一方面又质疑现代工业文明,折射出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冲突、生态隐忧、叙事者文化心态归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要把中国由"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此可以从社会形态、现代化形态和文明形态三个层面来理解。从现代化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现代化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社会",经历了西式资本主义、苏联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态的发展,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社会性质来说,"中国梦"是一种社会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其内涵和本质具有特殊性,以实现"每个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从进步程度来说,"中国梦"是一种文明形态梦,要实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社会文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特征,与其他文明不同,是要重建"中华文化大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三种形态的构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章士钊在比较工业国与农业国、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区别后,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开出了“以农立国”(简称“农国论”)的救治药方。“农国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化和都市化持抗拒和排斥态度,集中表达了其对资本主义弊端的鄙弃和对中国农业文明的怀念,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带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从《最后一个渔佬儿》到《铁壳船》,前者根植于"寻根文学"的文化语境,后者根植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境遇,二十余年的时空更迭,他们从"渔"有"鱼"到"渔"无"鱼"的历史终结,两个"渔佬儿"——"柴福奎"和"杨大头"成了一个"互文见义"的人物符号。在人物符号能指的背后,表征出主人公一方面眷恋农业文明,另一方面又质疑现代工业文明,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冲突、生态隐忧、叙事者文化心态归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随着现代化运动在中国的展开,如何认识和评价义和团,仍然是中国当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关注点。围绕着如何看待农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义和团观经历了近代革命的高潮、反帝反封反修的前驱、消除神话的祛魅和九十年代至今的学术认知的深化这样几个阶段的变化。梳理20世纪后半叶义和团观的延伸脉络,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晚清文人林纾的古文观别具一格,他提倡“正言”和“体要”的统一,重视“意境”的营构,在价值取向上既强调“政教”效果又不忽略“娱悦”作用。尽管林纾和“五四”新文人在古文的历史价值上产生了一定的观念冲突,但两者的“风雅”之争实际上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8.
肇始于1936年10月的“反差不多”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场自由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间引入瞩目的文学论争,作为双方主将的茅盾和沈从文虽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今日看来,二者间却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新八股”、“公式主义”与“差不多”的问题,发现了当时文坛存在的“差不多”的创作现状,并开出了差不多的“药...  相似文献   

19.
农业技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和手段,并且为农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资源禀赋状况的差异,历史时期中西方农业技术发展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逐渐形成了以“节约土地”为核心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欧洲则产生了以“节约劳动”为特点的农牧并举的发展模式。前者的高度拓展在取得阶段性开发成果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后者由于发展水平的制约并没有取得像前者一样的开发成就,但却弱化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技术模式的路径依赖,是阻碍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欧洲则突破了技术发展的桎梏,发生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20.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兼叙事的历史文选,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散文总集,其中的叙事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金縢》。《金縢》全文调动了周公、成王和史官三种叙事视角,通过对三种叙事视角的限制和调整,造成全篇情节上的矛盾与悬念,具有强烈的小说审美效果,因而其被许多研究者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说。应用叙事学的视点理论,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人物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两方面对《金縢》的叙事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揭示《金縢》文本深层的思想内涵和潜在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