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鸿 《广西统计》2001,(3):21-23
20世纪已经落下帷幕,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仍犹如久治不愈的顽症困扰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处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民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治贫工作,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长期以来,人们大多将贫困理解为一种自然生态的伴生物,认为是由于能源、资源、土地等自然条件恶劣而阻碍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了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的贫困。这种生态贫困观反映在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中,就是只重视物质上的反贫困,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如何发展民族贫困地区的生产等,而很少人文生态的角度思考民族地区贫困的实质和反贫困的战略。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民族地区大面积的贫困落后状况得以延续至今且久治不愈的根源。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民族地区贫困的实质,在反贫困战略上实现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相当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因此,不论从相对贫困还是从绝对贫困的角度来看,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问题都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目标和途径主要有: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具体的阐述了建设新农村的有关政策措施,为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尤其在青海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农村、牧区自然条件严酷,农牧民收入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牧民整体素质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等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使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繁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意义此项目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SH021),其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新疆农村贫困地区多为少数民族人口集聚地,人多地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与新疆、内地其他地区贫富差距悬殊。在某种程度上,贫困是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极易被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等所利用,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职责义不容辞。也不可替代。在新的形势下,农发行业务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从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实际看,诸多观念、市场、体制和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依然存在,这些矛盾如不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将会严重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农发行业务的拓展,影响农发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如何加快高寒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近年来,镇安县统计局积极参与了张家乡东长沟村重点扶贫村建设和三台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又深入到青铜关镇冷水河村对贫困高寒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调查,得到了点滴启示,也留下了一些浮浅思考。  相似文献   

7.
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对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风险的主要原因是政策风险、成本风险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西北民族地区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新农村建设中,最为突出的是以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为主的农村发展。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型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与措施,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因此,我们要在深入认识农村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开辟一条有效路径,全面稳妥的推进生态文明型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何让更多的农村家庭摆脱相对贫困,探索一条通往农村共富之路,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开展准自然实验,研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能够显著缓解农村相对贫困,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其机制在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包括非农和外出就业)、提升农产品市场价值使农村家庭获益,从而缓解相对贫困。异质性分析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效果不是以“涓滴”方式均匀惠及所有群体,那些户主为男性、接受过小学及以上教育且拥有互联网技能的农村家庭更为受益。此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相对贫困效果在未开通高铁和市场分割高的地区更明显。本研究可为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一定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陕西农村贫困问题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斌 《统计与决策》2006,(19):86-87
贫困既是一个普通而常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陕西有50多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占全省县市的近一半。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分析和研究陕西的贫困问题,不仅对陕西,而且对我国内陆的大多数省份,具有  相似文献   

11.
2月2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2006年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中国的大多数农民已从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迈进,农村贫困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我区依托传统优势和地区资源优势,把建设内蒙古现代化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积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在内蒙古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梯次推进、典型示范、村民主体的原则,立足实际,因地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农村的特点,在遵循可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的前提下,构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二级分指标的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层指标的设立依据和内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教育对于增加收入、改善贫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目前多维贫困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本文在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两种贫困识别标准下,分析了教育改善贫困的效应在地区之间的异质性,考察了该效应是否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分层LOGIT模型的估计,本文认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发挥教育改善收入贫困效应的重要舞台,对于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则不明显。本文得到的一个重要扶贫政策建议是要发挥教育改善贫困的效应,必须注重精准扶贫与发展地区经济相结合;但仅仅发展经济,不一定能保证教育对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减轻多维贫困需要更加重视公共产品供给和民生保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民族地区财政上扶持,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表现为民族地区高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大、民族地区高校资金投入增多、民族地区高校基础建设加快等,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财务工作带来更多机遇以及更大挑战。因此,梳理民族地区高校财务工作现状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对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校乃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海农村贫困问题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全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所关心的“焦点”。目前,青海农村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仍然并存,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较高。因此,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扶持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发展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消除贫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一、基本情况与现状、特征分析(一)基本情况、现状分析。2000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为107.5万人,到2007年减少到58.5万人,下降45.6%;贫困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2007年为10.6%,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17.7%。与2000年相比,7年间减少了4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00年的31.9%,下降到2007年的16.3%。2001年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顺利完成,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随后又颁布并开始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了这10年间继续解决和巩固提...  相似文献   

17.
《统计与经济》2006,(1):1-1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起始年,在“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进一步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在总结了20多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整体上已进入了由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卫东 《统计与社会》2011,(3):40-43,35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这既明确提出了今后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和工作要求,也为今后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要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我国扶贫形势不容乐观,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绝对贫困人口的85%以上。一、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特征1、我国贫困人口高度集中于农村。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看,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城乡收入分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