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蒙古族的族源问题,更具体地说是关于古代的匈奴人与现代的蒙古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自从蒙古族史学家拉西朋斯克最早认为匈奴人即是蒙古人,以及俄国杰出的学者、东方学家H·R·俾丘林第一次提出匈奴、东胡均为蒙古族的前身之后,已不再是什么新问题了。日本著名的蒙古学家白鸟库吉研究匈奴语一些词汇的结果,也证明了匈奴人就是早期的蒙古族或者蒙古族的前身。这些研究为蒙古学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选择了几个与蒙古族族源有关的匈奴语词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同时结合历史学、文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等诸学科重新予以解释,以便进一步证实匈奴人和蒙古人之间的缘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蒙古民族的精神是促成蒙古族文学的根本动因,蒙古族文学能够忠实地体现蒙古族精神,二者共处于同一个经验和情感系统。本文应用当代社会学哲学理念,结合蒙古族文学创作的长期实践,从三个方面对蒙古族文学的价值生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厘清蒙古族文学发生学方面的深层机理,对当前蒙古族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论蒙古族传统道德观念与蒙古族文学的关系吉思历史文献证实,随着蒙古族的形成,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念,而且成为具有蒙古族文化特点的基本要素和铸造其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重要基因。因而,蒙古族文学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蒙古族古...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她的诞生标志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胜利。四十年来,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族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的研究,在蒙古学领域的各个学科如蒙古族通史、蒙古族哲学和社会思想史、蒙古语言文字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累累硕果。赢得了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而相比之下,我们认为对内蒙古区域史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当前国  相似文献   

5.
韩桂英 《理论界》2013,(5):167-170
语言文字是各民族的文明创造,是民族文化产生的基础,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对民族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从蒙古族语言文字的演变以及蒙古族先辈们对语言文字的改革、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入手,阐明了新时期,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文字保护、发展的重要性,表明了作者在蒙古贞语言文字保护发展问题上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蒙古族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文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叙事类型,在修辞系统、叙事结构和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具备了与以往蒙古族文学及其他民族文学相异的独特的叙事规律.蒙古族生存地域的广阔性以及新时期所面临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复杂性,都决定了蒙古族小说比以往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更加丰富多元、类型多样,多样化与多元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演变特征.如何在社会变迁以及文学自身的更新中成长、转化而不是陷入类型凝固化的危机,仍是当下蒙古族小说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倒淌河蒙古村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北部。海南州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该村境内。关于倒淌河蒙古村蒙古族族源,以往研究因缺乏运用多语种史料、忽略蒙古族历史的"游牧特征"和田野工作等缘故,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漏。本文基于汉、蒙古、藏等多语种史料的佐证和田野工作,对倒淌河蒙古村蒙古族族源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倒淌河蒙古村蒙古族主要由三个不同札萨克旗人组成,分别为和硕特南右翼末旗的"居里盖蒙古"、土尔扈特西旗的"托里合蒙古"、和硕特西右翼中旗的"台吉乃尔蒙古"。其中,"居里盖蒙古"和"托里合蒙古"为该村原住民,人口占多数";台吉乃尔蒙古"后来入居,人口占少数。  相似文献   

8.
<正> 蒙古语的分布,与同系属语言的关系 蒙古语是蒙古族人民的交际工具。 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等省。此外,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也有少数聚居或散居的蒙古族。绝大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民都使用着本民族语言。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兼通汉语,青海省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藏语;新疆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维吾尔语或哈萨克族语,还有少数蒙古族由于长期与别的民族杂居而转用了其他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学学会首届年会于七月十四日在呼和浩特召开,历时七天,提交年会的理论著作一部(蒙文),论文八十九篇(蒙文六十八篇,汉文二十一篇),其中:论述蒙古族文学的发展、演变并探讨其规律的十二篇;概述民间文学的十二篇,英雄史诗及蒙古族诗歌的二十四篇;专论儿童文学的七篇:评论、研究小说、戏剧、电影的二十四篇;述评蒙古族作家的五篇,论及蒙古族文学中其它体裁作品的五篇。  相似文献   

10.
卫拉特蒙古当代文学虽然是蒙古族当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其产生于卫拉特蒙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所以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在以卫拉特方言为基础的文学的话语形式、以卫拉特传统的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文学题材的独特性以及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等方面.研究卫拉特蒙古当代文学的地方特色,对于蒙古族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对于我国各民族文学的横向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是一个民族自主发展教育文化的可能和权利。弘扬和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是蒙古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之一。然而 ,蒙古族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因素 ,教育主体性未能很好地确立和保证 ,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宗旨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文化相对主义为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在文化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上对蒙古族教育“落后论”和“主体民族教育中心论”进行反思 ,从而找出蒙古族丧失教育主体性的症结 ,并确立和弘扬蒙古族教育主体性 ,繁荣和发展蒙古族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有着辉煌的历史 ,蒙古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灿烂的文化。本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 ,以开发和挖掘蒙古族文化的经济价值为目的 ,从分析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入手 ,通过分析概括蒙古族文化历史发展概况 ,由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蒙古族服饰及工艺品、蒙古族传统优良思想着手 ,阐释了蒙古族文化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文学的生成、发展及其特色 ,是与本民族的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生命情调等密切相关的 ,而且文学和艺术又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生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卷本《蒙古族文学史》从对远古口传文学的探寻到对近现代文人书面创作的考察 ,都始终注意到了蒙古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特征。其当代意义 ,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 ,为多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蒙古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国际性的学科。国外从13世纪末和十四世纪初开始,中亚地区有的学者对蒙古族西征的史实作过一些记载和论述,并运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和阿美尼亚文撰写过有关蒙古历史的著作。以后还有一些欧洲学者陆续写过蒙古族的历史与游记。18世纪前后,俄国设置了专门机构和人员,对蒙古族的历史、语言、文学进行研究,并派人到蒙古地区进行过考古和实地调查。19世纪以来,日本对蒙古学的研究很重视,相继组织了专门机构和人员,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研究蒙古学的一支劲旅。从18、19世纪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撰写了蒙占族的历史、语言、文学、经济方面的著作和文章。自1959年到今,先后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召开了五次国际蒙古学学者大会,讨沦学术内容包括对蒙古历史、经济、语言、文学、文化艺术、哲学和中亚文明史等方面的研究,并成立了国际蒙古学学者协会。近几年来,日本、美国、苏联、蒙古、西德、澳大利亚等国蒙古学学者,到我国进行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促进了相互了解,并推动了我国蒙古学研究的发展。我国也派出学者到美国、日本和西德进行了参观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1月17日,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方研究所所长散达嘎和该所中日研究室主任东嘎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访问,与院长吴玉生、副院长乌兰察夫、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留金锁、文学研究所所长拉布坦及研究员齐木德道尔吉、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副所长图力更及院办公室主任何一兵等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蒙古族传统文化论》一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在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简捷、规范;在研究文化特征方面突出、明了;在研究文化发展进程方面清晰、有序;在研究方法方面新颖、灵活.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译〈红楼梦〉》中,哈斯宝以敏锐的感知力和对当时语言的娴熟掌握,成功传递了原作的思想和情感。他的翻译工作是语言上的翻译,更是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不仅丰富了蒙古族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扩展了红学研究领域,充实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而且还深刻影响了蒙汉文学关系的研究,为蒙古族文论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哈斯宝是翻译家,更是文化传承、传播的关键推动者。他立足蒙古族文化,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了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为蒙汉文学、文化交流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新疆蒙古史研究是蒙古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其中对蒙古族社会组织的研究可谓是空白,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料缺乏.结合近些年的社会调查,对近现代新疆蒙古族5个部的社会组织作深入探讨,主要分析旗及苏木的组织结构,以及近现代新疆蒙古族社会中氏族制的遗存.  相似文献   

19.
豫北滑县、获嘉县、辉县分布着几个蒙古族聚居村,依据家谱、碑文、地方志等综合考察,获嘉县张、可、冯三姓蒙古族、滑县可姓蒙古族以及辉县冯姓蒙古族系同源。该支蒙古族是元代蒙古人的后裔,他们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恢复了蒙古族身份。河南省蒙古族在对汉文化不断调适的过程中,从语言、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文化所融合,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蒙古族自然地对汉文化趋于认同和接受,与周边的汉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是一部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蒙古现代文论的专著。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满特嘎博士。这部著作不但给我们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文学理论研究资料,还展现了一个系统的研究成果,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国文学是蒙古族文学的组成部分,蒙古国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正好弥补了蒙古族文学理论的空缺,使整个蒙古文学理论批评有了完整的体系。作者的另一部著作《蒙古文论史》是专题研究有关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蒙古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因此,这两部著作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