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内在联系及其量的关系 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就财政收入的形式考察,可以分为国营企业上交的利润和基本折旧基金,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以及个体劳动者交纳的各种税金、国家企事业单位上交的其它收入。如果把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态划分为补偿基金、职工工资和纯收入三个部分,除了国营企业上交的基本折旧基金外,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民收入,特别是国民收入中的纯收入。这个事实说明,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就是财政收入参与了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个意义上,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反映着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如果把财政收入的使用即财政支出考虑进去,国家财政收入又通过财政支出分解成补偿基金(企业基本折旧基金)、消费基金(国家机关职工工资、抚恤和救济费、文教卫生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国防战备费)和积累基金(基本建设投资、国营企业流动资金、增拨银行信贷资金、国家物资储备)。因此,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又反映着国民收入用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此外,我国在1980年对一部分省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的实行,使得地方在国家预算之外,有一部分财政收入。这种收入,也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江苏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和主要的经验,集中地剖析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公私合营企业的建立、扩展到全行业合营的背景、做法、政策措施以及各个时期存在的问题上,而对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则不再叙述。  相似文献   

3.
当前,经济理论界不赞成税利分流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利税仅仅是上交的不同形式,形式是可以适应国情而随时变化的。‘税利分流’不能成为发展方向.”下面,就这一观点,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 一、“利税仅仅是上交的不同形式”吗? 回答是否定的。“利“与“税”绝不只是上交的不同形式,而是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利”与“税”的性质截然不同。“利”,即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是资本家在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其生产成本的余额。这个余额就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不被看成是可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当前税制改革即实行利改税第一步是对有赢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先按%税率缴纳国营企业所得税, 其余利润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归企业使用(如上海大约为原利润10%),余下部分利润中央规定按四种形式上缴,上海主要采取调节税  相似文献   

5.
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资本主义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代 ,列宁赋予它社会主义性质的全新解释。毛泽东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开创了中国式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道路。这是中国废除私有制、进入社会主义唯一正确的道路 ,同时成为和平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曾运用过商业信用,它在当时新建的国营企业之间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营经济还利用商业信用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实现对其他经济成份的领导。例如:通过赊销商品来扶植供销合作社发展,以及通过加工、订货、代销、经销等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可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商业信用却被认为是一种脱离计划、脱离监督的资金再分配形式而被限制,其中保留部分也纳入银行信用之中。近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和改革的需要,商业信用又被恢复运用起来。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实践中,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贷款,特别是中短期设备贷款应该用什么资金来还本付息的问题存在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企业的中短期设备贷款应该用贷款项目增加的利润来还本付息。理由是,如果没有这部分贷款,企业就不能进行相应的技术措施,从而就不可能实现或提供相应的新增利润。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技措性贷款不能用贷款项目增加的利润来还本付息,因为国营企业实现的利润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利润留成)之后,都应该作为为社会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上交国家财政。如果用这部分增加的利润来还本付息,无异于减少应由国家财政集中的企业纯收入。至少在贷款的还本付息期内是这样。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必需着重从理论上弄清楚下列几点: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个改造已经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基本上被消灭,资产阶级分子正处在由剥削者逐步向劳动者转化的过程中。研究和总结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久前出版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书,根据丰富的材料,对过去十多年来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和经验,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和理论上的概括。这本书的出版,值得欢迎。废除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理论界一些人认为公有制必定带来低效益和生产的停滞,主张在我国搞私有化或私有民营。这种主张,不仅在我们国家行不通,就是在一些西方学者眼里也不是一条正确之路。科学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营经济和国营企业的作用,将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天津无缝钢管厂是一个全民所有制中型专业化企业,现有职工2,065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1979年到1984年,该厂利润前三年翻了三番,后三年又以每年平均递增57.88%的速度大幅度增长。1984年实现利润2,500万元,是1978年的二十倍,当年上交国家的利税等于从建厂到1978年二十年上交国家利税的总和。1985年1到8月份,该厂实现利润已达3,2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9%。六年多来,企业的巨大变化是怎样取得的呢?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们党成功地创造了利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把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方人员的改造结合起来等一系列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共同组成的“广州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料整理研究组”,在广州市人民委员会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大专学校的支持和协助下,系统地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广州市资本主义工商业资料的工作。从1957年开始至1961年底止,他们共搜集、整理了卷烟、火柴、制药、棉纺、搪瓷、机器、橡胶等七个工业行业和百货、五金、棉布、国药、新  相似文献   

13.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形成、贯彻,使新中国顺利地、稳步地进入了社会主义,开始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首先,国家工业化是我国独立、富强的基础;其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再次,"一五"计划是贯彻、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环节;最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股份经济作过论述,虽然他们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股份经济,但没有作出“股份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论断。从马克思经典作家的整个思路来看,股份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一出现就存在,而是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信用推动了资本集中,才使“股份公司”这种经济形式应运而生。马克思在考察股份经济产生过程时谈到,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某些生产部门所需要的最低限额的资本就是在单个人手中所能找到的,这就引起了国家对私人的补助,促使某些工商业部门的经营享有合法垄断权的公  相似文献   

15.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与《共同纲领》根据我国国情,确定了解放以后我党和人民政府对待我国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正确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1949年8月,我党中央作出了关于组织工商业联合会的决定。  相似文献   

16.
唐代禁榷制度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中后期的禁榷制度包括榷盐、榷酒、榷茶和榷铁制度 ,均是官营国有的垄断性工商业经营 ,以国家财政作为出台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唐代禁榷制度突出反映了封建帝制政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干预和操控 ,既促成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结构的前后变化 ,也极大地摧残扼杀了民间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难以生长壮大。  相似文献   

17.
<正> 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要不要以按资金价值量区分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作为它的理论的,政策的界限?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中,有着不同的看法.还在五十年代,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提出必须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时候,就主张以此为界限来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经济管理体制中的一个大问题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但企业权力扩大的界限在哪里?我认为应以简单再生产为限,即原有的资金范围以内的经营管理权,折旧全部留给企业.扩大再生产部分,即新的投资应由国家管."另外一些同志不赞成这样的意见.薛暮桥同志说:"如果企业把全部利润上交(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发生在企业从所得利润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理论上从各方面揭示和阐明社会主义国家与国营企业的经济关系,已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就是否存在“两个层次按劳分配”(即按劳分配是国家对国营企业,国营企业对劳动者两个层次的分配)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这场讨论,涉及到在理论上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尤其涉及到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和把握按劳分配规律在现阶段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意义重大。在这里,本文准备对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着的按劳分配关系作一力所能及的粗浅说明。为了叙述的方便,文中所说的企业,专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结构 解放初期(1949—1956年)我国存在五种经济成份:即国营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商业)、私营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公私合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成份)。相应地社会成员可划分为四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从1957年起,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即合作社所有制以及后来的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20.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又一伟大胜利。从1957年开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奋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至1957年期间,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富有深远意义的探索。在此期间,他发表了《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