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后殖民女性主义对<简·爱>的阅读揭示了文化语境对文本阅读的决定作用,它促使我们探寻<简·爱>的女性意识的复杂性的生成机制.在小说文本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略的.一是小说的罗曼司式的叙述策略;另一是主人公在情爱纠葛中呈现的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侠小说和古典艳情小说与西方骑士小说和罗曼司大致相当,中国女性武侠则与西方"女吉诃德小说"调侃的对象文本相似.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当前的"雅""俗"之争,还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文本生产和样式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苏珊.桑塔格的长篇小说《火山恋人》是一部基于史实、另辟视角创作的罗曼司作品。这部小说的主干情节虽然源自历史,却带有诸多元小说创作元素,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本文拟从作者-评论者身份统一,多重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及无时性叙述的角度来论证该书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世纪罗曼司在叙事上具有一种仪式性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它们对仪式性场景诸如宴会和求爱的描写偏好,也表现在文本所采用的"后来式"叙事,使人物常常脱离具体现实,本质上演绎的是一个"动作引起动作"的仪式;而且通过一再重复的仪式性叙事结构,罗曼司作者类比性地赋予了故事看似矛盾的象征意义.这种独特的仪式性叙事反映出中世纪罗曼司在超越现实的外表下对当时复杂的社会状况和群体精神世界的观照.  相似文献   

5.
在<占有>中,拜厄特不仅对经典神话和童话等进行了戏仿,而且还戏仿了罗曼司、侦探小说和教育成长小说等小说体裁,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不同时期的两对文学恋人在各自的文学研究过程中所亲历的浪漫之旅,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历史、艺术与人生的理性思考.文章以拜厄特对不同小说体裁的戏仿为切入点,探讨作家是如何将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成功地融合在一起,进而扩大小说的内涵空间的.  相似文献   

6.
《小世界》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颇具影响的小说,描绘了当代学术圈里发生的故事,笔锋犀利而不失诙谐。在小说中,洛奇利用自己渊博的文学理论知识建构了多层主题,包括学术主题、罗曼司主题和朝圣主题。从社会背景、历史因素及作家个人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小说中的多重主题,旨在呈现小说多重主题赋予作品的持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文中通过对欧茨的《布鲁德斯摩传奇》主题与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该小说同路易莎.梅.阿尔考特的《小妇人》的互文关系,说明欧茨运用滑稽模仿的后现代创作手法对罗曼司这一创作体裁的吸收与逾越,强调欧茨的女性主义创作视角的重要意义,凸显历史文本中女性缺席和受贬抑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纳撒尼尔·霍桑重新定义了罗曼司这一传统文学体裁,开创性地提出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中间地带"的罗曼司叙事策略,并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故事背景、反常的叙事结构、象征和隐喻手法、模糊化的叙事手法、意象的明暗对立等文学手法,充分实践了其提出的"中间地带"策略,全方位地呈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文学意境,彰显了作品迷人的审美意蕴。霍桑的罗曼司创作理念,对后世诸多美国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罗曼司体裁的美国本土化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七个尖角阁的房子》是霍桑继《红字》后于1851年发表的又一部罗曼司作品,是一部将历史、哥特、罗曼司融合在一起的成功的尝试。本文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祖辈留下的历史罪孽入手,探讨霍桑是如何用哥特式创作手法来绘制美国历史中的罪恶的。  相似文献   

10.
霍桑与“罗曼司”体裁观念的研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霍桑罗曼司与其文学再现模式、与美国 19世纪中叶的国家政治策略、与美国 19世纪中叶的通俗文学市场的关系问题 ,其次 ,霍桑的文学再现模式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市场的深层次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