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自古以来,一直成为人们敬老爱老的美谈。老人在他们的一生中,对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单就辛勤地养育和教育下一代这点来  相似文献   

2.
盛书刚 《探求》2003,(6):70-74
“诚信”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诚信”规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充分发掘我国历史上珍贵的诚信道德资源,对加强公民诚信教育、打造社会信用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志娜  司敏 《社会》2002,(1):26-28
施舍行为是一种助人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却对城市中的各类乞讨者无动于衷,甚至避而远之,这似乎与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不相符.究竟是什么引起了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呢?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社会,把施舍行为当作一种社会行为来研究时,就会发现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对社会心态、人际关系的改变与施舍行为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导语社会募捐是实现社会捐助和慈善捐赠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有助于弥补第一次生产分配和第二次税赋分配的缺陷与不足,缩小财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在国际上,社会募捐被看作是评判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募捐不仅是道德、道义的安排,更是一种必需的制度设计。“乐善好施”、“节用以爱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古为今用”,正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这是当前道德建设中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研究、发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提炼、发展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新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需要赋予传统美德以新的意义,并通过这种结合克服和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不良道德行为。一、把以社会、以国家、以人民利益为重、为先的无私奉献精神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以及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结合起来,反对违背人民利益和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范仲淹的“先天…  相似文献   

6.
时讯快递     
为了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全社会都来关心孤儿的成长”的号召,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爱孤助残、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为了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开辟社会筹资渠道,尽可能地解决孤儿在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他  相似文献   

7.
曾加荣 《社科纵横》2006,21(6):110-111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围绕着“和”的内涵、意义及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内容博大精深,是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认真研究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平衡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增强民族和社会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图片新闻     
《社会福利》2010,(10):4-4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天津市养老院并与老人亲切交谈,他指出:“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9.
林楠  吴育林 《唐都学刊》2005,21(6):64-67
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战略,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领悟和文化把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追求本身包含了非常浓厚的传统美德意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域下传统美德具有普世的方法、理想的范导、文化的传承三个方面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涂爱荣 《社科纵横》2006,21(5):18-19
儒家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天人合一”、“尚中贵和”、“厚德载物”“诚实守信”等丰富的和谐精神,它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实现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都有巨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图腾制度对中国宗法秩序的塑造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宗法国家与社会的制度形态和生活样态.图腾制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血缘划分原则构成了西周昭穆制度和"选建明德"两大国家制度的根据,而源自图腾制度的"礼"则成为宗法国家的规范基础.更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对传统中国社会秩序的塑造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原则补充了国法,成为官府治理地方的辅助工具;宗族则成为审判机构等级系列中的初审法庭.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之路的重要关键,就是要在精神文化内核上,彻底打破宗法藩篱,重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合理关系.  相似文献   

12.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客.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李清霞 《唐都学刊》2002,18(4):86-90
贾平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主要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 ,是作为文化符号出现的 ,是众多社会矛盾的焦点。作家试图通过对变态的男性社会中男人性的压抑、退化及其性与爱的背离来表现城市文明对生命个体的压抑以及作家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文章认为贾平凹笔下性描写引起读者误读的原因在于文本中通过符号建立起来的意义体系并不完善  相似文献   

14.
李凯 《学术交流》2004,(12):25-2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全面的发展观,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规律;坚持马克恩主义的政治文明观,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庄严使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建设的规律;坚持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最新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5.
刘勇  祁今燕 《唐都学刊》2005,21(5):73-75
我国传统的自然观与人格化是统一的.是以"德"与"和"为中心的,因此在人地关系方面更加趋向人格化伦理.古代传统"地力常新"的土地改造思想,对当代生态保护、控制其环境蜕化上有很大借鉴意义.结合西方景观理论中"千层饼模式"的地图叠加技术,在大范围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中,为寻求适应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桂权 《唐都学刊》2012,28(5):114-120
对于正史《列女传》的取材标准,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史家撰述正史《列女传》的取材标准经历了由"列女"到"烈女"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始于《新唐书.列女传》,最终定型于《宋史.列女传》导致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社会中在以父权-夫权为主导的性别制度下,主流价值观对"妇德"的话语变化。而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的变化,既是历代妇德观念的反映,也是父权-夫权性别制度下对于女性妇德的要求与塑造。  相似文献   

17.
彭汉琼 《创新》2010,4(2):94-97
诚实守信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规范,既是一种做人的德性要求,也是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保证机制。我们亟待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诚信资源,找回和重建失落的诚信,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配套的诚信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8.
从道德发生机理的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斌  黄海 《唐都学刊》2006,22(2):40-43
道德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人自身交往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它存在于人与人结成的一定关系的社会之中。传统道德理论所坚持的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观点,伴随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伦理认识的演进而趋于泛化,然而道德主体领域是有限度的。生态环境与理想状态的日益悖反,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找到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所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不是道德直接演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任民 《学术交流》2001,(6):31-35
针对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时期充满纷乱、冲突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认为政治必须建立在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和感化的基础上,同时特别强调德治的关键在于当政者的道德操持.孔子的德治思想饱含人道主义、民本政治因素,不仅对推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起了主导作用,而且其合理内核部分对加强我国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仍具有较大的文化支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观多元化视野中的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兴夏 《阅江学刊》2012,4(1):54-58
价值观的多元化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传统美德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其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美德知识教育与美德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