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美汉学界对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的阐释以加拿大和美国为中心,形成了华裔族群和本土学者群体。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林理彰、宇文所安及费维廉等人。整体上看,他们的阐释主要针对:一是以禅喻诗、兴趣、妙悟、入神、气象等严羽诗论本身的构成要素;二是严羽诗论与道家、儒家及佛教禅宗的联系;三是严羽诗论所受前代文论影响及其对后代文论的巨大影响;四是严羽诗论与西方文论的相通之处。他们的阐释不足之处有二:一是对以禅喻诗太过于纠结;二是将严羽诗论与西方文论进行跨文化比较,未能深入。  相似文献   

2.
南宋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严羽,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福建邵武莒溪人,生于宋末,系布衣"隐士",生卒年不详.严羽的《沧浪诗话》,是部以禅喻诗,着重于谈诗的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因为诗的形式和艺术性,是诗论中的重要组成部份,这对后来的诗学和诗歌创作,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自明代以来,《沧浪诗话》被后人多次校释、出版、发行,流行甚广,据说已译为七个国家的文字.宋代江西诗派,对当时文坛  相似文献   

3.
<正> 严羽的《沧浪诗话》(以下简称《诗话》)是宋人诗话中最有名,对后代影响也最大的一部。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绍虞先生的《沧浪诗话校释》。截至1985年底,全国各地报刊共发表有关严羽和《诗话》的论文约60篇左右。1985年10月底,全国首届严羽学术讨论会在福建邵武市召开,又提交论文52篇。这篇综述,以近几年发表的论文为主,兼顾大会论文。一、关于严羽的生卒年和生平严羽,《宋史》无传,有关的生平资料传世很少,生卒年难以确定。关于生年,主要有1174至1189年间、1192年、1195年左右、1189至1195年之间、1197年、1203  相似文献   

4.
黄昌年 《船山学刊》2006,(1):108-110
在对严羽《沧浪诗话》的评论中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严羽的诗论旨在“提倡复古”。这是很值得商讨的。我以为,《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以悟论诗,推尊盛唐,以为师法,其主旨不在“提倡复古”,而在于反对江西诗派的流弊与提倡一种新的诗论标准。  相似文献   

5.
南宋人张戒的《岁寒堂诗话》,清代人有很高的评价。潘德舆把它与严羽的《沧浪诗话》、姜夔的《白石诗说》并列,誉之力宋代诗话的三足(《养一斋诗话》)。张宗泰说它“远出诸家评诗者之上”(《鲁岩所学集·跋〈岁寒堂诗话〉》)。《岁寒堂诗话》自成体系,不仅由于在内容上侧重理论探讨和评议诗人、诗作,突破了“似资闲谈”(《六一诗话》)  相似文献   

6.
一、“别材、别趣”说的开创性在众多的宋人诗话中,严羽的《沧浪诗话》(以下简称《诗话》不失为一部有特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它的开创性表现在要探讨诗与文“别”的内容。“别”指的就是诗歌的特性。《诗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之“材”是什么?《诗话》没有正面解释,但可以从它所反对的诗风来作推论。《诗话》说: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当代严羽研究史上,郭绍虞有"当代国内严羽研究第一人"之誉。其贡献主要有三:一是对严羽诗论所受前代文论的影响及其对明清诗论的影响作了全面深入的清理,揭示了严羽诗论的渊源所自及明代前后七子之格调说、清代王渔洋之神韵说与严羽诗论的内在联系;二是校释《沧浪诗话》,为我们提供了"目前最好的版本";三是对构建严羽诗论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现代阐释,自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诗话、词话中,严羽的《沧浪诗话》特别引人注目,因为严羽对于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具有独到的研究和深入细致的体会,他的美学思想的触角深入到创作规律的隐微之处。但是,为什么历来的诗人、诗论家、美学家对于《沧浪诗话》的理解和评价又多分岐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严羽对于文艺创作规律虽有独到的研究和深入细致的体会,却找不到一套比较科学的概念,而不得不借助于唯心的禅宗语言来表述,这就形成了严羽深  相似文献   

9.
一、《沧浪诗话》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意蕴从北宋的文坛来看,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轻视文学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形象特征,提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文学理论。严羽的“妙悟说”是针对江西诗派而发的。他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  相似文献   

10.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人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著作。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诗评》评南朝宋谢灵运的文字有六条,加上《诗辨》、《诗体》各一条,整部《沧浪诗话》论及大谢的文字多达八条,在全书论及到的诗人中是比较多的。《诗评》云:“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郭绍虞先生《沧浪诗话校释》  相似文献   

11.
晚唐的诗歌创作,向来为不少的论者所鄙薄,被贬为唐诗末流。如严羽所谓:“汉、魏、晋等作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沧浪诗话·诗辨》)这个评价是不公允的。诚然,唐末社会动乱,政治腐败。作为这一特定时代的反映,晚唐诗作再也没有盛唐时期的雄浑气象和博大胸怀,直面人  相似文献   

12.
严羽所著《沧浪诗话》是有宋一代最为重要的一部诗话,也是最具有理论体系的一部诗话.正因如此,后世对《沧浪诗话》的评论也很多,态度上也褒贬不一.这里并不准备对《沧浪诗话》作一全面评论,而只想就其中严羽自称的“莫此亲切”的也是最为后人诟病的问题,作一番深入探究,以洗严羽所蒙恶名,以还严羽在这一问题上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严羽的《沧浪诗话》问世七百多年来,对它的研究和称述缕缕不绝,尤其明清两代谈艺说诗者无不沐浴其言,浸染其说;直到现在,古典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对它的重视和兴趣犹未衰减。本文不想谈人们谈得很多的问题,仅就《沧浪诗话》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倾向发表一些看法,着重探测一下严羽对儒家诗教的社会功利说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虽然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王渔洋神韵说的理论渊源之一,但严羽在《沧浪诗话》里却并没有正式提及神韵一词。钱锺书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两书中多处征引的严羽所谓诗之有神韵者,从文献上考证,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命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已经出现了以讹传讹的现象:由于钱锺书在学界的权威地位,有些研究者未加辨别就直接引述了钱锺书的错误观点。事实上,神韵这一概念范畴在严羽所处的南宋尚未出现,但严羽的诗论主张与神韵说确有着密切联系,而钱锺书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两书中论述神韵的相关内容,则是混淆了神韵的提法和它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5.
严羽卒年及行踪略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一关于严羽的生年,朱东润先生在《沧浪诗话探故》中根据严羽和戴复古、刘克庄及李贾等人的交往情况,推断在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左右,张文勋同志在《严羽》中据严羽的《庚寅纪乱》、《促剌行》等诗,推断为大约在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他们的结论虽稍有出入,但都说出了一定的道理。如果把严羽的生年大致定在一一八九至一一九五年之间,我以为是不会有太大差错的。至于严羽的确凿生年,目前因史料不足,自然仍以存疑为是。严羽的卒年,似乎更难确定。朱东润先生认为“严羽的一生应当是一一九五左右至一二四○或其后”;张文勋同志认为严羽“主要活动是在宋理宗(1225—1264)年间”。他们都未明确提到严羽的卒年。能不能对严羽的卒年也作个大致的推定呢?我根据现有材料进行了初步考察,断定严羽的卒年大致在一二五五年左右。其理由如下: (1) 《沧浪吟卷》卷二中有《送赵立道赴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家一般认为,北宋初期,诗坛主要受中,晚唐诗风影响,杜诗尚不被重视。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 国初之时,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 方回对宋初诗坛状况的分析则更为明晰: 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划五代旧习, 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相似文献   

17.
万云骏先生在《试论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评价问题》一文中,引严羽和元好问的诗评,以证苏(轼)、辛(弃疾)“‘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就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缺乏比兴,缺乏形象”,“不利于词的艺术上的发展”;批评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对婉约与豪放两派的作家、作品“褒贬从心,抑扬失实”云云。对上述观点,我有不同看法,故不揣浅陋,与万先生商榷。严羽的《沧浪诗话》成书在苏、辛豪放词派形成之后,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只批评了苏(轼)、黄(庭坚)的诗风,并无一字提及  相似文献   

18.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人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历来倍受古代诗评家的推崇: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称它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说李白登黄楼见此诗,  相似文献   

19.
严羽是宋代重要的诗学家,著有《沧浪诗话》。以往对严沧浪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大都集中在以禅喻诗上。本文指出严羽具有浓郁的宗教情结。严羽的宗教情结是一个得杂的复合体,从表面上看他钟情于佛教,从深层做探索则可以明白严羽的思想底蕴其实是道教。基于这种基本认识,本文在诗意、气象和诗文极致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严羽《沧浪诗话》出现后,几百年来对此书的争议一直未曾停止,可谓毁誉参半。不仅有对此书观点的不同意见,连他使用的"以禅喻诗"的方法也遭人批判。严羽之所以"以禅喻诗"来说明他的诗学理论,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和诗学风气有很大关系。"以禅喻诗"只是他采用的一种方法与手段,目的是为了说明诗歌的主旨即是"吟咏情性",这重新开创了中国诗学理论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