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荐书录     
《中外书摘》2014,(5):60-60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羡爱情故事广为流传,这古老动人的传说,传递出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1958年,何占豪、陈钢以这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为背景,创作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自问世以来,《梁祝》被改编成多种版本,赢得了无数知音。  相似文献   

2.
文化宫     
《老年人》2002,(12)
妻子留言冰箱门上贴着一张条子,是愤怒的妻子留给天天晚归的丈夫的,上面写道:“你的肉饼在狗的肚子里!”(文科)祝英台寻人某人泡网吧上了瘾。一天家里有急事,妻子呼他回家,他就是不回。儿子知道父亲的网名叫“梁山伯”,急忙到附近的网吧上网发出一条信息:“梁山伯注意,××巷×号(家庭地址)祝英台有急事找。”不一会,父亲果然赶回家来。(林峰)买书儿媳妇进城,公爹让她到书店买一本《艾青诗选》,儿媳妇没好气地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谈情说爱,也不怕人家笑话?还是买本《牛虻》,研究研究养牛吧!”(张金海)走前走后丈…  相似文献   

3.
蒋纬国情系大陆蒋纬国常说:“我不想将来被子女们‘提’回大陆,乘身体尚好,我要自己走回去……”前几年,在台湾被禁演几十年的大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北市演奏,蒋纬国特意去聆听。听后他对传媒界大发赞叹之词,认为《梁祝》实在太妙了,太动听了!1...  相似文献   

4.
众人读红楼,多以黛玉为多愁善感、言语尖刻之人。其实,为情所动、为爱所迷者的言语行状多与常人不同,不被人们理解,古今中外皆是一理,无可惊异。梁山伯之爱祝英台、罗米欧之恋朱丽叶,莫不如此。细考下来,黛玉其实是位知书达“礼”,又处处注意入“乡”随俗的姑娘。黛玉出身“书香之族”、“钟鼎之家”。其父林如海为苏州巡盐御史,其母贾敏出自京都望族——贾府。父母  相似文献   

5.
朱维民 《公关世界》2009,(11):53-5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上海越剧院到人民大学去慰问正在大炼钢铁的人大师生。演出的剧目是傅全香和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表示对艺术家的尊重,那天晚上学校有关人员特地请来了老校长吴玉章同志观看演出。  相似文献   

6.
当前好像很难读到有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茱丽叶那样感人至深的经典爱情故事了。童年时,随家人逃国难避居乡村,观看过当地草台班子演出的传统戏,诸如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惹得台下的老婆婆、小媳妇直抹眼泪。回首遐思。觉得这类戏如今  相似文献   

7.
刘雪莲 《现代妇女》2014,(3):136-136,142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著名爱情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故事,两部作品代表着中外爱情的精华,都歌颂了爱情的唯美与纯真,其中的爱情忠贞不渝,情节跌宕起伏、发人深省。为后人的爱情观树立了标榜的对象,同时也让人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8.
伊朗人看到一对情侣情意绵绵、如胶似漆时,喜欢称他们为“麦杰农”和“莱拉”。麦杰农和莱拉的传说,就象我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一样,在伊朗家喻户晓。然而有趣的是,麦杰农和莱拉并不是伊朗人,而是阿拉伯人,是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那么,为什么伊朗人对阿拉伯的这个民间故事如此熟悉呢?我们还是先从这个故事谈起吧!阿米里亚部落的酋长虽然家财无数,但却因没有儿子而烦忧。他每天敬祷上苍,祈求赐他一子。后来终于生了个儿子,取名盖斯。  相似文献   

9.
占卜爱情     
那天待着无聊,把手里一本新买的杂志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也就顺便看了其中一篇关于星座与爱情的文章。其实用星座占卜爱情,只是那些情窦初开少女们喜欢的把戏。你想呀,芳龄二八,青春与美貌尚且都在,爱情在她们面前有着无限可能,那前景,比中国加入 WTO 后的还要美好,这时候再有几个毛头小伙子一追求,肯定得进退两难左顾右盼挑花了眼。李连杰那种,长得帅武功还棒,既撑门面又能当保镖,多好,可就是个儿矮了点儿:谢霆锋吧,个子够高,长得也不错,可惜呀,靠不住,让人觉得心里没底儿;想要靠得住的?梁山伯怎么样?倒是痴情,但也太弱智了,人家祝英台那么暗示他都听不出来,估计  相似文献   

10.
为使驻马店本土系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将素有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之称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里推向世界,让这一传唱千百年来的爱情故事发源地正本清源,将梁祝文化更加深远第发展下去,在中共驻马店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驻马店市公共关系协会、驻马店市大公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燕归来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拟将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梁祝溯源》,经过两年半的精心筹备,于2017年3月31日在驻马店市正式签约,进入开机前的紧张准备阶段.驻马店市公共关系协会执行会长、市二届政协副主席闫超,北京燕归来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编导陈超,黄淮学院教授、编剧郭超,驻马店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忠富和驻马店市大公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出席洽谈和签约仪式.  相似文献   

11.
《痴心是一种病》是美国人写的一本书。这书名就令我一见钟情。在深感美国人的豁达和实际之后,我开始反省我国民俗对痴心的过分推崇。历来民风,包括戏剧、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都推崇爱得专注,爱得死去活来形象,如杜十娘、梁山伯、林黛玉。当然,作者的主题思想是个性解放,但这些人物实际上却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凡人们说林黛玉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不少地方相继出现了“开发区热”,“县标、市标热”,再加上至今依旧的“广场热”,可谓“热点”多多,经久不衰。有专家分析,“热点”市场看好往往与官员们以此为“政绩”有关,它与升迁挂上了钩。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普通百姓面对这些“热点”工程,表现出相当的冷漠,有的甚至称它为“害人工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揭示了当前部分青少年自我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并分析了当前青少年“看不到”、“看不清”、“看不懂”社会责任的主要机制:异化的“自我”教育,使“自我”剥离了社会责任;传统伦理与道德规范的“解构”,使“自我”无法确定社会责任;抽象的“社会责任”,使“小我”难以内化“大我”。最后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指出青少年的自我与社会责任原本并非是冲突对立的,完全有可能走向融合,而且二者的和谐发展是必然而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张香来 《职业》2020,(9):89-90
“信息化”深刻改变了中职语文的“学与教”,改变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改变了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也改变了教学评价。在“信息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初期,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慎的原则找寻“信息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与教”,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底线,落实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聚焦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由伦理、文化共同体向政治、法律共同体演进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诞生于中国从“君主制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蜕变过程之中,而国家类型的重塑也促使了国民身份的转变。如今,中华民族已实现了从“文化共同体”向“法律共同体”的初步转化。本文以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了有关“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形成,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实现与完善“法律共同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徐楠 《国学学刊》2023,(1):70-81+138-139
刘勰在有关“风骨”的论析中,动用了颇多审美性表达。此外,他未说明“情”“志”“意”等概念的异同,遗失了对“风”与“骨”、“风骨”与“体”之关系的阐释,亦未能一以贯之地使用自己对“风”“气”概念的界定。这些问题是导致“风骨说”表意多歧的基本原因。今人“寻找风骨说确切含义”这一研究目标,内在地包含着对“风骨”含义之合逻辑性、可论证性的要求。该要求与“风骨说”充满逻辑破绽、语义空白的实际特征抵牾,不可能有效落实。在诠释“风骨说”、研究古代文论问题时,应警惕关于研究对象的“逻辑完美性想象”;同时应审慎地思考西学资源的限度,避免滥用西学资源。  相似文献   

17.
男欢女爱,随便点没啥。八卦记者老戴张口爱说的一句老话就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王朔不是也主张“痞子行径”么?这里的“坏”与“痞子行径”不见得是“不择手段”,甚至根本与“连蒙带骗”不搭界,“坏”与“痞子行径”就是有自己追求异性的办法,爱何必说清楚随意与不随意,只要两人愿意就行了。老戴是北京男人,他第一次在一个茶馆向一女孩求爱,就遇到了一个“门槛”,对方小妞与他约会把时间限制在三个小时。只见第一个小时里,他很随意地聊了聊国际形势,行为比较文雅;在第二个小时里,他聊的是国内形势,就有点不着边际了,甚至地铁拥挤成了他…  相似文献   

18.
商品经济大潮的到来,人际交往空前的“热闹”,呈现多层面、多角度、多网络的复杂关系,普通农民能与科学家“挂起钩”来,“款爷”可以成为“高干”家的座上客,艺术家免不了放下“架子”去拉“赞助”,不少人与“洋人”交往,时不时地打个“越洋电话”,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中介”、“公关”、“联姻”等新名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增加自己的“能量”,人们越来越看重交友。“朋友多”成为时髦的炫耀,“朋友就是生产力”这条“新格言”,“朋友多了路好走”那句流行的歌词,最能代表这种心态了。人不能没有朋友。朋友,是与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80后”“特别”的行为与心理一直以来都是“大人社会”所关注与议论的话题.自2004年的“韩白之争”后“大人社会”起初更多地从生理的角度对“80后”的“特别”进行评价,且多为负面评价,而后逐渐改变。2008年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制度变迁、传播手段改变等等角度对“80后”的行为进行解读。但是有不少学者在进行“80后”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以下几个问题:1、“80后”是否“特别”,而其“特别”是否具有研究价值。2、怎样解释自1949年以来的不同代际都经历了各自的社会巨变,却只有“80后”保留了其“特别”的群体特点。3、“80后”的“特别”究竟是外部原因导致亦或者是其内部理性思维的产生。4、“80后”作为社会行动者具有怎样“特别”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干预策略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6月3日至5日,全国首届“大学生研究学术论坛”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干预策略”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这次大会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和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具体承办。来自全国43所高校的近100名学者,围绕“和谐社会与心理健康”的主题,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及自我维护”、“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与发展趋势”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文是会议有关观点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