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透过南朝时谢氏家族的兴衰,分析谢灵运、谢月兆诗歌的主题、情思和格调。谢灵运时,谢氏虽衰而尚有余威,他渴望有为而仍在挣扎,其诗歌表现出不平和愤怒,是一种发泄。谢月兆时,谢氏已日落西山,他无所凭依,在仕途中更多表现出恐惧和忧虑,其诗歌则是一种矛盾和苦闷的呻吟。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与谢氏家族成员的交游对其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有重要影响。此前学界多聚焦于谢氏家族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影响,未足以认清谢灵运与谢氏家族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即:在与谢氏家族成员的交往过程中,谢灵运的文学创作显示出从内容到文体及文学观念的突破。同时,谢灵运自觉地组织文学集团,活动领域由门庭扩大到山泽,成员上也打破了宗族子弟的界限,有效地促进了家族文学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魏晋六朝之际,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渐趋衰落,武兴沈氏逐步兴起,这代表了当时门阀士族发展之大势。王融、谢月兆和沈约以贵公子身份相号召,文人影从,永明体新诗的创作成为南朝诗坛一道靓丽的风景。沈约与谢月兆对永明新体诗的贡献向来为学界所认可,而王融因理论不显、创作不著而被学人所忽略。实际上,王融对永明体有首创之功,他对永明声律论的贡献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4.
在谢灵运之前,东晋诗坛上"玄言诗"占统治地位.谢灵运凭借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出众的才华、别具一格的语言和新颖的内容,打破了诗坛上的沉闷滞浊状态,给诗歌注入了清新气息. 他把山水当做一种独立的美来对待,歌唱、赞美山水.自然山水成为其诗的主体,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了作者的视野和艺术表现领域.谢灵运使两晋时初见端倪的山水诗,发展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实现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关键性的演变.谢灵运的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卒章多托玄思”的山水诗,首先表现的是人生归宿的虚无感。由于他对人生三昧根本就没有彻底悟透,所以诗歌完全是一种心理情绪律动的直接外化,是一种独立的人格追求。在“卒章多托玄思”的山水诗背后,其实浸透了他盖世的凄凉。第二,表现了谢灵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这是他把建安以来常见的儒理性抒情变为玄理性的抒情,抒发的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强烈的忧患和悲伤之情。  相似文献   

6.
作为魏晋的最后一位名士,谢灵运始终徘徊于仕隐之间。一方面谢氏在氏族势力由盛而衰的晋宋易代之际,虽时过境迁仍有建功立业的理想,这种人生取舍很大程度上有其家世、才学背景等影响因素在,以至于性喜的山林也无法熄灭他几乎与生俱来的庙堂心;另一方面,谢氏在庙堂与山林之间的出处进退,也可谓六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很多文士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因此,如能排除各种偏见,同情地理解谢灵运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创作,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魏晋风流及其转折之际的社会思想和这种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很多文学家族,其中陈郡谢氏家族文学成就和影响最大,尤其是诗歌方面的独创性,是其他世家大族所难以企及的。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山水诗中完成的,而山水诗的创造又几乎是在陈郡谢氏家族内部完成的,其中,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以及谢朓对山水诗创作的继承和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标准由"风骨"向"意境"转换的关捩点上,谢氏家族在完成山水诗创造的同时,对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在任永嘉太守时开始大量创作山水诗,同时也撰写了佛学论文《辨宗论》。他的哲学思想的成熟和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一个共同的生活背景,并且两者之间还有一些相互渗透的关系。我认为《辨宗论》中所阐述的顿悟求宗的思维方式及“真知”、“入照”等思想,对我们理解谢氏山水诗中的哲理因素及诗境的某些特点、乃至山水诗的审美观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谢氏家族清谈的书面体现,谢氏清谈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把清谈的务虚之风与务实抒怀有机结合,二是在清谈中重视语言的辞彩,注意语言音韵的流畅谐美。在家风濡染下,谢灵运抛弃了纯粹的空谈析理,而是借助于山水形象媚道,从而导致富有理趣、注重辞彩的山水诗的涌现,无心插柳般地完成了中国诗歌史的转关任务。  相似文献   

10.
刘宋世家大族杰出作家谢灵运之所以在山水文学创作中取得如此突出成就,是因为其家族的庄园经济生活状况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谢氏家族富足奢华的庄园经济生活催生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并影响其山水诗的创作题材、情感状态、精神境界和审美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谢朓以山水为契机,对诗歌题材进行了新的拓展.游览、酬答、田园、离别、政治、咏史类诗歌等都有山水描摹,为后人多视角地把握山水提供了借鉴.这是对山水诗诗体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游览、酬答等其他诗体的促进.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谢朓山水诗结构之比较@黄晓非$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相似文献   

13.
"二谢"都是六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受玄言诗的影响,基本上采用了"叙事-写景-说理"的三段式结构,单一而少变化;谢朓山水诗学习谢灵运,但又有所发展,谋篇布局更顺理成章,过渡自然,情景交融,表现出清新流丽的风格,在章法上讲究诗的起承转合,为律诗的成熟和定型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与宗炳同属晋宋之际文人,一为山水诗人,一为山水画家,由于对佛学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佛法与山水自然之关系的认识也就有所差异。宗炳认为自然山水皆为佛之神明所感生,只有在澄怀息虑的精神状态下,才能"应目会心",故提出"畅神"之说。谢灵运则认为山水与佛法的关系乃是色与空的关系,观照幽静空灵的自然山水之境即是体认自己朗然清净的真如佛性,因此通过观照山水体悟佛理,遂形成山水诗中的"玄言尾巴"。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名士兼佛学家,慧远乃庐山高僧。谢灵运“志学之年”便崇拜慧远,发愿“希门人之末”,而且也曾游庐山,见慧远,为檀越,凿池筑台植白莲,应邀撰《佛影铭》。其庐山情结不为不笃挚,但“诚愿弗遂”,最终没有成为慧远的弟子。他与慧远的交往情形比较复杂和特别,若即若离的深层原因乃在于谢灵运诸端“心杂”的个性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与谢安     
李白十分推崇谢安,诗文中出现次数很多,因为谢安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李白与谢安的气质相似,人生态度也有相似之处,生活理想也很相似。隐居待时、功成身退,是李白仰慕的政治理想;狂傲自负、志存高远、不慕荣华是李白钦佩谢安的另一方面。然而,谢安既有政治才能,又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特殊地位,建立了盖世奇功。李白富有政治热情而无政治才能,也缺乏政治家的素质;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不幸的经历却成就了世界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的创作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谢灵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中,时时可见儒学思想的牵绊。在门阀世家出身的谢灵运身上可以看到传统文人的那种儒学人格,在其诗文作品中时时可见儒家的经文典故,而儒家的情性观、山水观更是支撑起了其诗文独特的审美意境。具备儒学人格的他精通儒家经典,诗文隶事用典和山水意象的选用也都浸透着儒学色彩,而儒学情性观和山水观更是与其诗文审美意境的建构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伟大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并不以理论著称,但他在诗学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却很大。他具有描山绘水以"娱情适性"的创作态度;在他的山水诗中营造了一种"生新幽奇"的艺术境界;谢灵运山水诗极力追求一种"尚巧似"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自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以来,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人,南朝诗人谢与唐朝诗人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两位。这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有较多相似之处,且他们都以山水寄情,山水诗成就都很高;然而他们寄情山水却同中有异,诗歌风格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评述江淹“筋力于王微 ,成就于谢月兆” ,后人理解多有分歧。本文从钟嵘《诗品》的诗歌批评理论出发 ,结合对王微、鲍照、谢月兆等的评述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 ,其字面意思应为 :筋力强于王微 ,成就低于谢月兆 ;其隐含之义为 :筋力成就在王微和谢月兆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