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从1959年进入复旦大学陈望道教授主持的语言研究室起,就踏上了语言研究之路,至今已经是整整50个年头了。在这50年里,我的研究涉及语言理论、语法、词汇、修辞、方言等领域,主攻语法。已出版《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理论纲要》、《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语法述要》、《动词研究》、《动词研究综述》、《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2.
作者根据对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了解以及亲身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体会,认为,从《马氏文通》至今,中国国内汉语语法研究不少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学者面对语言事实,加之严谨的学风潜心研究所获得的,而更多的研究成果是在学习、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代各种语法分析理论和方法,对推动和促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也各自有其局限性。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对于不同学派、不同方面的种种研究分析理论与方法,应坚持多元论,应善于吸取各家各派、各种理论方法中之合理成分,为我所用。语言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我们也有责任,在以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创建原创性的语言研究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法的三种不同概念入手,讨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则、人们对语法规则的研究以及外语学习中对语法应抱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离不开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支撑和指导。文章对目前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经常运用到的语法化理论和“重新分析”等研究方法作了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不明语法是“理校”中造成失误的原因之一。通过对《论衡校释》中一处校改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书语法研究对于古代文献整理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语义功能语法是重视语义、表达的语法研究理论。20世纪末《结构、语义、表达研究琐议———从相对义、绝对义谈起》的发表标志着这种理论的建立。汉语语法范畴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有其独特性,所以其建构也就与印欧语系语法范畴的建立不同。时量范畴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意义重大。《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对其进行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据汉魏晋注释书对名词句法语义的解析,说明古人对语法的动态性有所认识;文章的材料与分析是对作者《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一书中这个问题论述的补充;再次说明现代语法学理论建设,要重视继承古人的分析实践。  相似文献   

8.
俞敏先生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 :(1)从实用性角度研究语法 ,提出作文的三原则即用基本词、造短句子、写得具体 ,把语法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2 )对创立全新汉语语法体系的尝试 ;(3)通过与方言和印欧语法比较的研究方法 ,纠正了清代重要虚词专著《经传释词》的种种失误。  相似文献   

9.
著名方言学家张振兴教授在孙立新《关中方言语法研究》的序中说:“立新是一位很勤奋、很执着的中青年学者……”是啊!几十年来,孙立新教授(以下简称作者)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结出了很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方言研究成果.从文章来说,他在《方言》、《中国语文》、《语言科学》、《汉语学报》、《亚细亚言语论丛》、《人文杂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从著作来说,他有《户县方言研究》、《关中方言代词研究》、《西安方言研究》、《三原方言》等专著与合著几十部.尤其是2013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中方言语法研究》一书,有128万字,是一部方言语法研究的巨著.笔者拜读全书之后,深受其益,故写出来与同道们共享,以期能给从事方言语法研究的学者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构式语法是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自引进中国后,迅速成为我国汉语界研究的热点,虽然近年来构式语法的相关研究已成相当的规模,但还很不完善。描述了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介绍了构式语法的汉语个案研究及其应用,最后讨论了构式语法研究的前景,即加强构式语法的跨界面、跨语言、跨时段、跨领域研究,以期更多的研究者把构式语法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钱宗武教授的《今文尚书语法研究》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研究今文《尚书》语法系统的著作。作者在科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指导下,对今文《尚书》的种种语言现象作了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共时的描写与历时的考察相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新著语料翔实,多有创见,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以三者为研究对象,就分别形成了语言学中的语音学、词汇学和语法学这三门基础学科。我国研究语言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不可能不注重语言组织法则的研究;但在我国的传统语言学中,只列文字、音韵、训诂三门,未列语法学。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也只承认我国古代只有零星的语法观念,而没有语法学,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我国古代有过语法研究,它与训诂学同时萌芽,以后又逐渐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范围和系统,具有古汉语语法学的特色。它以虚词为重点,简明易行,重于应用,与词义学、修辞学、文章学等语文学科相辅相成,构成了一种开放型和实用型的研究体系。所以,《马氏文通》出现以前,我国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是丰富的,整理这些遗产,对当前更新汉语语法研究观念,发展现代汉语语法学是有积极意义的。王力先生在《中国古文法·序》(见《中国古文法》,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曾说:“我认为当时(按:指王先生1927年写《中国古文法》论文时)我反对‘削足适履’、反对‘以英文法为楦’,这个道理还是对的。后来我写《中国文法学初探》,仍然讲这个道理。”在语法研究时应当这样。在评价语法研究时也应当这样。如果用西方语法学的框架去硬套我国的古代语法研究,正如用西医学的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语法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研究成果和词汇、语音相比更为丰硕,本文从汉语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等角度进行了梳理,概述地论述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轨迹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认知语言学将受到重视并得到更大的发展。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法化研究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本文对清代袁仁林《虚字说》对语法的研究成果作了扼要的介绍,并评述了它在语法化理论上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先生关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说汉语第三身代词》、《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等的发表,被誉为"近代汉语研究的黎明"。此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有关近代汉语代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广西的汉语方言资源丰富,主要有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湘语、闽语.以这些方言为语料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主要集中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对语法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笔者统计分析了广西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现有成果,归纳了其研究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未来广西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我国以文言文为对象的语法研究始于先秦,可谓源远流长。但是系统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却是从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笔者把1898年以前的古汉语语法研究,称为古代古汉语语法学,把1898年以后的古汉语语法研究,称为现代古汉语语法学。系统的,以现代白话文为对象的语法研究,可以说,始于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从此,汉语语法学以古代和现代为线索,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特别到八十年代以  相似文献   

18.
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研制过程,可以了解到语法知识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教学语法体系有别于理论语法体系,它为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语法知识确立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确定了汉语的语法单位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层层剖析了五级语言单位组合的特点,清晰展现出汉语语法的层次,并结合语义、语用多平面反映出汉语语法的特点。《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成功研制的经验,对于今后继续研制新的教学语法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汉语言是中国几千来年一直传承的文化,它是人们沟通的方式,是一种和外界交流的基本技能.但是,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之处就在于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的情况下意思也会发生改变.近年来,汉语的语义已经成为多个学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针对现代汉语的研究中,许许多多的语言学家、学者或是其它流派对其都有着高度的关注.语义的转向成为了现在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转向.语言的语法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莫过于语义的取向问题,这关系着语言的规范,在现当代的语法研究中日益凸显出较为重要的地位.语义研究成为语法研究的转向潮流,大有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20.
试评《西周金文语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燮初先生著的《西周金文语法研究》一书通过精确的统计 ,对金文的语法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描写。该书与《尚书》语法进行共时比较 ,较全面的反映了西周语言的语法规律。但该著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研究方法上 ,最大的缺陷是没有进行穷尽性研究 ,其次是缺乏“史”的观念 ,历时的比较不够 ,再次是有不少地方以孤证立论 ;在资料运用上 ,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字研究的成果 ,过分相信第二手材料 ,导致语法分析有误 ,许多例句重见时 ,在引文、标点、译述乃至语法分析等方面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