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改造罪犯的思想,是一套包括目标、方针、原则、手段、政策、策略、措施等在内的完整体系。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科学性以及突出的实践性,而且它代表着世界行刑制度的潮流和方向,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学习与总结毛泽东改造罪犯的思想,无疑对中国乃至全球范围的监狱矫正罪犯工作以及行刑制度的改进与完善,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害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4.
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他明确提出改造两个世界的历史任务,第一次提出改造主体的哲学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体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入,主体的状况如何对于如何改造客观世界及其成效的大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毛泽东提出的改造主体思想是全方位的,包括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改造。主体改造的主要途径是实践。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改造主体思想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他明确提出改造两个世界的历史任务,第一次提出改造主体的哲学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体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主体的状况如何对于如何改造客观世界及其成效的大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毛泽东提出的改造主体思想是全方位的,包括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改造。主体改造的主要途径是实践。  相似文献   

6.
鲁迅毕生致力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攻击固然猛烈,但是,反叛的立足点和归宿则是“立人”以“兴国”。鲁迅挚爱祖国,高扬“民主”、“科学”大旗,“窃取”西方圣火,扬弃传统文化,称赞“理想的人性”,这应该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讨论与探索。但是,在他生前,并未引起思想界的重视。直至他逝世后,许寿裳先生写怀念他的文章,才着重介绍他早在青年时代就关心国民性问题①。鲁迅逝世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绝续之交的抗战前夕。中国人民是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沉痛悼念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②的去世的。许寿裳当年特别把鲁迅思想中一贯关心的国民性问题提了出来,自然是饱含深意、极合时宜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鲁迅研究中曾经有过大大小小的禁区,我以为,鲁迅关于“国民性”或“民族性”改造问题,就曾是一个令人却步的所在。“国民性”的提法,曾经被认为“不科学”、“太笼统”、“缺乏阶级分析”……许多人不敢承认在阶级性之外,还存在“国民性”、“民族性”,生怕由此会导致资产阶级人性论。可是,这个问题又是非常之重要,简直可以说,不理解鲁迅鞭挞、改造病态国民性的深远意义,就不可能真正懂得鲁迅的伟大。那么,应当怎样看待“国民性”的提法?是否承认“国民性”的存在就会导致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对小农意识的揭露和批判,并且注重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教育和改造小农,使他们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马克思强调变革小农意识,主要是变革其赖以生成的社会土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和落后的小生产方式。列宁强调改造小农和小农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几代人的事情,强调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在变革小农意识中的决定性作用。毛泽东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强调通过合作化和机械化来改造小农和小农意识。而邓小平则强调通过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改造小农和小农意识。  相似文献   

10.
论科举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兼具传统考试文化、儒学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性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传承性与多功能性.应加强科举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和保护工作,普及科举文化遗产知识,深入开发科举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挥科举文物、文献的人文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遗产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的集中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人类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应当在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不破坏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必须坚持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权是个人、团体及国家等权利主体对文化遗产的享用、传承及发展的权利。鉴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互为表里和相互依存关系,文化遗产权不宜机械地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由于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和属性及其与公共利益的密切关系,文化遗产权的行使也受到公共利益的极大限制。这种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需要以公法加以规范与保护的公权。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和建设要取得成功 ,必须唤起民众 ,实现民众思想观念在现代意义上的转变。为此 ,他从近代中国社会实际出发 ,全面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种种弊端 ,深刻阐述了改造国民心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重塑新国民的具体目标与实现途径 ,从而为在近代中国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找到了一把开启的钥匙。孙中山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了一代知识精英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思维焦点 ,表达了整个中华民族渴望摆脱困境、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 ,同时也奠定了其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与法律的滞后性矛盾十分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区域性和变异性的特点,由此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现在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行政法保护模式和知识产权法保护模式两种,我国已有行政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规制,为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进行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15.
价值是行为体的主观判断结果,不同的行为体基于自身的需求与评判标准,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往往会出现不同结果,从而造成了对事物认知的差异性和表述的多样性。随着文化遗产实践的发展,不同行为体在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层面出现的分歧,根源在于普世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两种价值观指导下的行为取向差异。从价值本元出发讨论文化遗产的价值问题,认为不同行为体对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差异性形成了文化遗产价值的层级化,而在文化遗产价值分层的样态中,原生性主体的价值认知是核心,次生性主体以及其他行为体的价值认知是拓展,共同构筑了文化遗产价值的层级一体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开放和包容的过程。中国传统的古物保护思想有明显的重道轻器倾向。近代以来,中国的文物保护思想和实践有诸多创新。由于文化的差异,当代中西方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分歧。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原真性与创新性、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改造主观世界是毛泽东人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内容.从主观世界改造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方法来探讨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得失,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特征较为复杂,应从其特点和难点出发,探索一种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政保护双管齐下的新思路,在现有行政保护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知识产权权利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化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19.
要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就要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实施科学保护。以人为本是科学保护的前提;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规律是科学保护的根本;坚持依法保护是实现科学保护的保障;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实现科学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诸多问题,需对其采取"生活化"保护策略,即稳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创新其表现形式、增强其时代感,加大财政投入、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传承和革新生活方式、营造有利于其存续的社会环境等,使其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现代居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对象,成为现代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