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对现代性的又一次启蒙,是现代性的延续和调整,它是对现代性弊端的批评,而不是对现代性的终结。现代性是唯一的,并不存在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中西差距实乃“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差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性取代“传统性”的过程。中国必须选择现代性,不可能“直通式”进入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总体性概念,它既是时间概念,一般指社会历史从“古代”经“中世纪”到“现代”的历史进程,也是理论概念,表征人类与传统告别、进入科技革命推动的工业社会的实践过程;现代性多用于有关现代化的评价,一般指对于现代化过程中造就的现代社会根本特征与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概括,大致包括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核心要素及其对新的文明秩序的追寻等共同内容,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不同,现代性又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特征。西方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本,因而西方现代社会展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是:生产方式全面“物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性、共同体与个体的撕裂。中国式现代化则开创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呈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是:领导核心与人民主体的统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中国版本。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现代性的转向及其重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的重新审察 ,构成了全球化语境下当代社会理论的前沿话题。无论是吉登斯的“反思现代性”、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 ,还是利奥塔的“重写现代性” ,都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的重大转向 :从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性转向全球多元一体的现代性 ;从工业化社会单向度的现代性转向复调的现代性 ;从简单素朴的现代性转向反思自省的现代性 ;从现代性的“独白”转向现代性的“对话” ;从现代性的批判转向现代性的重写。全球化引发了现代化的路径转向 ,全球性启示着现代性的当代重写  相似文献   

4.
反思现代性     
长期以来,中国人把现代化(m odernization)作为追求的目标,作为不言而喻的理想和价值标尺。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理论的影响下,除了单纯的肯定,也出现了质疑与批判,而使用的词汇也往往从具体的“现代化”变为抽象的、似乎学理性更强的“现代性”(m odernity)。反思现代性与“制度创新”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制度创新基本上是认同现代化的目标,但主张在具体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方法上,中国可以走出一条与西方经历过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新路(参见本刊2005年第2期“制度创新”)。而反思现代化则意味着对已有的现代化方向、目标、价值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5.
胡良桂 《船山学刊》2003,(4):174-177,186
一、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内涵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概念相关,但二者的社科属性却有别。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指对传统社会的根本变革,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相应的文化变革。“现代化”一词在英文中是一个动态的名词:modemization,意谓tomakemodem,即“成为现代的”之意。在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这个术语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早在五四时期,中国报刊经常使用和谈论的“西化”、“欧化”,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化。中外学界对于“现代化”虽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但根据我国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在文化及文学研究中存在八大方面的缺陷与空白:以狭隘的文化实用主义为研究目的,缺乏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码的文化立场与操守;以化约化观点简单对待传统与现代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缺乏对其做以具体语义场的动态理解;以机械粗暴的态度来理解反传统,缺乏对反传统的深刻辨析;以文化解释者的主体性严重遮蔽了文化存在的客观性,缺乏对文化运动自身复杂性的认识;以圆满与完美的乌托邦想象来处理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缺乏对文化复杂性与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的认识;含糊使用“现代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等概念,缺乏对其进行比较与区别;以外国尤其西方现代性来硬套中国现代性,缺乏对中国现代性之民族性的考察;以社会现代性来理解审美现代性,缺乏对审美现代性之特殊性的体悟。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小说中的现代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积雷 《理论界》2006,1(9):188-189
林徽因是在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她具有两种文化身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因此,她的小说表现出较强的现代性意识。林徽因小说“世俗现代性”表现在对社会现代化、理性化的向往,对自由幸福人生的不懈追求。其“审美现代性”表现在对思想启蒙的怀疑;对现代社会的怀疑和批判;对淳朴乡村生活的向往;反对文学意识形态化,追求文学诚实地表现自我、表现人性。  相似文献   

8.
胡梅仙 《学术探索》2006,(5):98-103
西方的世界性影响和中国本身的开放性要求是五四文学现代性产生的背景。在这种无论是对物质还是精神的现代化的追求之中,他们无一例外地都遭遇到了“冲突”这种处境。五四文学的现代性是以对立的面貌出现的,而冲突对立正是五四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个内在特质。对立、反抗既是中国现代文学解放、革命的需要,更是不回避中西、传统和现代碰撞的内心思想冲突的表现。其中既显示着中国文学特有的现代性的表达方式,也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简单、直线思维的欠缺和局限。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后殖民目前和未来的状况,并提出,目前阶段的新现代性、尤其是亚洲新现代性的成长,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章认为,由于共产主义崩溃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权出现内部衰落,后殖民性从它代表发展中世界的知识界和文化批评特性这一点来说,有别于非殖民化。这一背景引发了一种不可知意识,所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迷漫于发展中世界的后现代忧虑。本文通过考察“外部”和“内部”人类学家的著作和评述,对这种后现代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亚洲的崛起极大改变了这种争论,因为“亚洲的理性”——当然是指日本———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现代性。单纯从理性和物质的角度看,这种现代性超过了西方。这种多极的现代性的出现为建立一种多极的、摆脱任何形式的种族优越主义的人类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虽然主张“政治小说”,认为小说要为启蒙、“新民”服务,是一种事功文学观,但实际上他的小说理论具有浓厚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批评话语的现代转型,二是以启蒙现代性置换审美现代性。尽管如此,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也充满了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规范、反思、建构--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全球化的现代性语境中,如何建构一套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意识和话语系统,从而明确中国的现代性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未来中国现代化健康发展和走向的问题。我们通过对现代性概念的分析及其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可以探讨如何充分吸收现代性的合理价值,矫正西方现代性的弊端,建构中国的现代性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范畴分析入手,从抽象概念进入概念所蕴涵的厚重的现代社会。通过四组二元范畴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性自身的紧张和矛盾,进而展示了现代性作为一个复数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复杂的对立和冲突。在这一张力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审美现代性所承担的独到功能:不断地对社会现代化及其问题提出反思和批判,为我们提供了工具理性支配原则之外的“另类”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走出现代性经济伦理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经济乐观主义为前提,以放任经济的孤立发展和片面增长为旨趣的经济伦理概念是典型的西方现代性经济伦理概念。它面临一系列难题和困境。生态伦理对现代性经济伦理的挑战,要求一种置换西方现代性的新概念的经济伦理观。走出现代性经济伦理困境,关键是要确立一种能够整合经济、生态和伦理的经济伦理新概念。这种新的经济伦理观,以生态世界观为基础,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对一切他者负责,倡导一种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多元现代性”概念源自现代化的多维发展方式,但也内涵“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是一个复杂的当代问题。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中发掘新的哲学解释框架和视角,全面把握多元现代性中的“一”与“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准确定位“一”与“多”之间的张力,对于理解现代多样性问题以及其所引发的价值冲突,建构真正的多元现代性,不仅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围绕启蒙与神话之间的内在纠缠,阐述了启蒙理性囿于自身的抽象同一性原则而最终堕落为工具理性的统治,他们对“启蒙辩证法”的这种独特见解则体现了他们始终在形而上学范围内对现代性的批判路径;在《否定辩证法》中,阿多诺进而致力于阐发其“否定辩证法”所要表达的主客体之间的非同一性,旨在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同一性原则的“瓦解的逻辑”,同时他还假借“星丛”这个非同一性的“他者”概念,隐喻其对人类的“和解”、“共生”理想存在状况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否定辩证法》就体现了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表达了他对现代性的重建,但这种重建就其本质而论仍在形而上学的范围之内开展的。阿多诺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批判和重建体现了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6.
“流动的现代性”是鲍曼对当今西方发达社会的本质特征所作出的一个诊断性结论。“流动的现代性”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现代性的内涵,而且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全球化的本质、解决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已经面临和将要面临的突出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儒家对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 ,并不存在什么“反现代化”的问题 ,而是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标本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作一种深度的反省。徐复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他认为 ,“现代文化的性格”的弊端在于 :只重视和发展“科学世界” ,而忽视和拒斥了“价值世界”。现代人的“价值世界”的失落 ,最为凸出和最为关键的 ,是“思想”的困境与危机 :“科学世界”的过分膨胀所起的整合———异化作用 ,使现代化时代成为了“不思不想的时代”。他进而对中西文化的价值作了新的衡论 ,主张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发掘出那些西方近现代文化所缺乏而又必需的生存智慧 ,以改善两个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 ,使现代人类走出现代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李振  龙燕 《江淮论坛》2023,(1):81-87
通过马克思对现代性深度批判,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原则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是本文的写作目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发轫、发展始终走在对资本主义彻底批判的道路上。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已触及现代性批判的核心:作为“现实的人”的犹太人及其生活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前提;以犹太人为代表和映射的资产阶级社会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个体异化和分裂状况,是马克思展开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底座和核心内容;现代性批判的现实方案在于从政治解放深入到经济解放,并直接上升到“人类解放”;对以犹太人所代表的“现代性”进行彻底的批判,提出走出“犹太精神”的可能性。这些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刻的启示:只有解构西方现代性的先验主体、逻辑教条和文明独断性,并对其物质内容和精神诉求进行彻底批判,才可能塑造符合中国现实及未来需求的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致力于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的人民性的现代化,真正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文明局限,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三重超越:理论上,西方现代性以理性哲学为主导,但它最终走向工具理性并受制于资本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超越了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实践上,西方现代性的政治实践所推崇的民主是一种形式民主,其经济实践所坚持的自由市场经济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文化实践倡导的普世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渗透,而中国式现代化以政治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价值上,西方现代性所追求的普世价值最终带来的是世界和平秩序的破坏,而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在价值维度上超越了西方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就是主体性,或具有本体地位的主体的自由。哈耶克对现代性批判的基础是文化进化论。文化进化以“文化胜出”为标准,它以证伪的、否定的方式确认某种“否定性”价值的同时,也肯定了文化自身的整体价值。这是哈耶克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理路。我们既要现代化,也要尽量避免现代化带给我们的消极后果,这需要我们重新阐发中国传统精神并且明确它与“现代性”正负两面的关系。这是我们现代性批判的关键,也是哈耶克现代性批判给我们的启示。只有将这种重构后的文化精神落到政治、法律思想中,现代性批判才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