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博士,在5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中,你的求学之路比较顺畅,也很完整。先请你谈谈你是怎样获得接受全部学历教育的机会的? 不,我也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属于非完全学历者中的一员。因为在我初中毕业、少年时代行将结束时,“文化大革命”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且我又没有得到被当时的权力机构“推荐选拔”读高中的那份幸运,所以只得回乡务农。这期间,我在江汉平原当了3年农民,又在汉水旁边的一个装卸站当了3年搬运货物的码头工人。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我由于在数理化方面先天不足,尽管每次都躬逢其盛,但却屡考屡败、名落…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以及城镇化的日益提升,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重大的结构性挑战,如何在推进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治理体系,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因此,现代城市需要在比较和借鉴世界上不同城市的治理经验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治理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3.
谢教授,我们相识相交已近20年,应该无话不说,可谈得深一些。关于您的学术道路,我略有所知,但不够全面,能否系统地谈谈您是如何步入学术殿堂的?可以。1966年我高中毕业时遇上十年动乱,所以没有能上大学,而是去了北大荒务农。1978年我像不少“同等学历”者一样考上了研究生,应该说是托了改革的福,很幸运。当然回想起来如果先上大学本科,也许更好一些。我进吉林大学还有一个插曲,那就是当年我还参加了大学本科的考试,被一所名牌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录取,一时非常兴奋,但最终还是决定去吉大。一则我失去了十年时间,觉得直接…  相似文献   

4.
胡老师,我拜读过您不少的著述,很受启发,同时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讨教。您的论文《从政治上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作为上海理论界获得此项奖励最年轻的作者.您当时的心情如何?您怎么想到要写这样一篇论文呢?我是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期间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获奖消息的,当时除了兴奋,还有远在异乡听到母亲声音的温馨。十分感谢有关领导和评审专家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因为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是很不容易的,在复旦大学这也是头一次。我当时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讲政治”的…  相似文献   

5.
著名考古学家──林沄教授林教授1939年2月27日生于上海,祖籍福建闽侯。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62~1965年在吉林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攻读甲骨文金文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一度到辽宁复县农村教书。1973年回吉林大...  相似文献   

6.
O杨国荣教授,您是上海哲学界(尤其是中哲史界)一位功底扎实深厚、研究涉面甚宽、学术成果颇丰、崭露自己独特治学风格的著名中青年学者,也是本刊多年的老作者之一。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的研究渐渐呈现多样的发展趋向,您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颇具特点。能否请您先谈一下您的学术传承、受业背景?我的治学之路始于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的历史虽然不很长,但其传统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30、40年代的清华大学。当时的清华大学哲学系汇聚了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等哲学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实在论的影响,并十分注…  相似文献   

7.
刘大椿教授,江西于都人,1944年5月30日出生于贵州安顺。博士生导师:现任自然辩证法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学技术哲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STS研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教授。专攻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和STS(科学、技术、社会)研究。有十数种学术专著与译著。本刊记者(以下简称问):刘先生,据说您大学是学数学的,现在却转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您是怎么跨越数学与哲学之间的鸿沟的?刘教授(以下简称“答”):平心而论,我算不上哲学的专家…  相似文献   

8.
周教授,在您治学的道路上,哪些人、哪些学说对您的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局限于时代背景,我自十六岁随上山下乡洪流离开学校,失去进一步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学习倒也不能说就此中断,主要是自学。国家恢复高考政策后,我得以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对我从事经济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就数我的两位导师了。在我攻读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期间,我先后有幸得到陈征教授和胡乃武教授的指导。我从两位导师身上得到的最大受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治学态度的严谨。除了规定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外,还对论文的写作,包括论文中的概念、语言…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人文学科里,“知识分子精神”话题一直是一个焦点。我想,任何一种精神只有渗透到踏踏实实的工作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因此我们今天就从最日常的生活谈起。我想先请您谈一谈自己如何走上治学道路的。●这个问题很具体。我还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因为“文革”的原因,学校里就不上课了。但是我非常爱读书,我一课一课地自学从初中到高中的全部课程。我觉得不能不读书啊。1970年中学毕业后,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当“社会闲散人员”,那时叫做待业青年。直到1974年秋才在街道图书馆找到工作。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社会上闲荡,既…  相似文献   

10.
○沈老师,您好。谢谢你抽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您是我们海外汉学中心的客座教授,去年您送给我们中心一本您新出的书《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2010,中华书局),您的这本书书名是讨  相似文献   

11.
黄晓伟(以下简称黄):张老师,您多年来一直从事民主理论与政治责任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连续在<政治学研究>上发表了<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比较分析>、<论政治责任的相对性>、<政治责任的逻辑与实现>、<官员问责的政治逻辑、制度建构与路径选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府责任>等一系列关于对政治责任、民主法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治责任问题研究>等以政治责任问题为主题的项目,特别是您的博士论文<论政治责任>曾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得到国内政治学界同行的高度评价,请问您涉入这一领域的缘起?  相似文献   

12.
O李教授,您为求学深造,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来到“东方明珠”的上海,除了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有显著差异之外,想必在学术科研方面也有不少变化吧?@确实如此。上海的学术氛围,使我的学术领域有了更大的拓展。在桂林我主攻先秦史专业,而在上海我的研究重心已兼及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方面的研究,以及宗教史、宗教学、和平学的研究。研究面显然开扩了不少,这是因为上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诸如学术人才济济、文化基础雄厚、资料档案丰富等。O能否谈谈您的学术成长和发展过程?@可以。早先我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念书,导师是…  相似文献   

13.
戴教授,我在寻觅优秀中青年专家访谈的对象过程中,学术界不少知名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到您,可见您的学术成果已被公众首肯。按照惯例,是否先谈谈您的治学道路?好的。我是“文革”结束后,作为首届考生进入复旦大学求学的。此前,我中学毕业后就去上海郊区农村插队务农。经历了十年浩劫,我和我的同学都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记得当时校图书馆座位有限,每当课后我都早早去排队,用“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去形容当时我们的学习热情,一点也不过分。正是在这样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我逐渐步入史学研究这座既深奥又富有魅力的学术…  相似文献   

14.
陈教授,您是文革后的首届研究生,出道较早,在不过十余年之间就以个人之力,编成了《全唐诗补编》和《全唐文补编》,补录遗作超过一万篇。在前人研究非常充分的唐代文学领域,取得如此可观的成绩,令人惊讶!一般中青年学者都偏重于理论阐释,而您似乎更醉心于文献考据,辑逸辨伪,不知是怎样形成这一治学路数的,是否有家学渊源或其他特殊原因?多谢过誉。如果说从开始研究生学习作为学术工作的起点,至今已二十一年,自感只是按认定的学术准则进行研究,并尽自己的力量做得好一些。所以偏重于文献考据,这有一个过程。我的学位论文还是…  相似文献   

15.
重视对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俞吾金教授访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吾金,1948年出生于浙江萧山。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7年破 格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1988-1990年作为 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进修,1997-1998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 授,1999年 5-6月应邀赴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大学和清华大学作学术演讲。现为复 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 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常委、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作有:《思考与超 越:哲学对话录》(1986)、《问题域外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探要》(1988)、《国外 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合著,1990)、《意识形态论》(199)、《生存的困惑:西方哲学文 化史探要》(1993)、《毛泽东智慧》(1993)、《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1994)、《文化密 码破译》(1995)、《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世纪之交的哲学文化反思》(1995)、《俞吾金集》 (Ⅰ,1995)、《俞吾金集》(Ⅱ,1998);编选了《疑古与开新:胡适文选》(1995)、主编了 《跨越边界》(1998)等书。其中《意识形态论》(博士论文,德国著名教授伊林·费切尔 撰写了长篇序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主张良法善治,就是要让我们的法律更加公正,更有力量去保障人权,更有力量去保证人们的自由.——张文显语○问 ●答○如何理解法治与法治国家?●法治首先是一种治国方略,就是依据体现了公共意志的,或者说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第二,它体现了一种依法办事,就是大家都按照规则来行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封建社会里也有规则,但是那个时候的规则,是由君主来制定,大臣来遵守,老百姓是服从规则.现在,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规则制定者首先就是规则的执行者.制定体现了公众意志,所以说也是一种人民主体.  相似文献   

17.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国家准备成立中国政治学会筹委会。但当时中国政治学界人才奇缺,偌大的一个中国,仅仅找到了23名对政治学有一定研究的人。正是这23个人挑起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担。在这23个人当中,大多数是两鬓斑白的老先生,当他们聚在一起畅谈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前景时,自然把目光都落在了他们当中最年轻的学者——来自长春的王惠岩身上。老先生们对他说:“你的担子比我们更重啊!”王惠岩教授知道这话的份量,也明白摆在自己面前的一定是一条等待开拓并充满艰辛的路。王惠岩教授没有辜负众望。回到长春后,他以拓荒者的胆量、智慧和勇气,辛苦努力,终于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苏教授,据我了解已有数十家报刊杂志和电视台对您进行采访报道,可见您的研究成果已成了社会的热点。今天我访谈的重点是学术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能否谈谈您是怎样迈入学术道路的,在学术成长中受哪些学者的影响最大?●好的。我于1973年在上海南市一中毕业,然后去江西婺源插队,五年后于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在那里度过七年的大学和研究生生活。那时涉猎的东西很杂,从马思经典到卢梭著作,从乾嘉学派到年鉴学派。自大学三年级开始,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上。记得写的第一篇史学论文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  相似文献   

19.
反思现代性,超越后现代性,发扬东方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崇尚自然的精神发展新科技在多元文化互补共荣的新世纪中,创建具有审美生命活力的新人文。林泉(以下简称林):高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采访您。四十多年来,您一直笔耕不辍,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西方艺术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此出版了三十多部专著及百余篇论文。我  相似文献   

20.
朱者师,据我所知,您在“文革”前大学毕业以后,并没有从事美学研究,您研究美学是从1978年考取蒋孔阳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开始的,至今也不过二十来年,却在文艺学、美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表了200多篇文章,撰写、主编和翻译了二十多种著作,成为国内知名的学者。过去讲家学渊源,现在讲学术上的承传关系,您能谈一谈蒋孔阳先生的指导与您在学术上成长的关系吗?在蒋先生的指导下,主要学习西方美学,蒋先生要求非常严格,使我受益匪浅。蒋先生教学生的方法是重视练基本功,读书强调看原著。比如黑格尔的《美学》,我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