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圣元:1955年出生于陕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副主编,兼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艺学.出版学术著作有《六朝悲音》《中国古代道士生活》《文学价值论》《与古为邻》《华夏民族审美精神鸟瞰》《宋代文论名篇析评》《华夏审美风尚史》(魏晋南北朝卷).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2.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北朝美学的重要历史文献。作为写景文,它是城市文学丘墟审美的经典;作为美学史料,它对北魏时期民族与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城市、艺术与文化等维度的多元审美观念融合有着充分的展现,进而在整体上呈现了北魏洛都的生存状态。但因城市审美研究视角的阙如,《洛阳伽蓝记》在城市丘墟审美类型与城市美学史中的价值被遮蔽;因美学理论史研究范式强调美学史料具有相当的理论品格,它由于自身不属于理论著述而没有被纳入中国美学理论史的研究视域。可这并不意味着对《洛阳伽蓝记》美学史价值的否定,若从城市美学史考察,便会呈现它凸显城市丘墟审美类型的价值;若从审美观念史研究范式重新提问,便会呈现它对研究北朝审美观念融合的美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兼具多种身份的学者,许明的学术经历经历了从北京到上海两个重要阶段,他的学术起步是从美学研究开始的,<美的认知结构>是从理论思辨角度展开美学研究的反思,审美风尚史的研究强化了许明美学研究兴趣的转向:从抽象的美学思辨转向实证的审美考古.在美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美学史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正是延续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问题的密切关注,使得许明从90年代开始在文艺批评领域提出建设新意识形态批评.进入新世纪以来,许明的学术研究逐渐凝聚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并形成"大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4.
评彭立勋《美学的现代思考》程文超彭立勋教授长期致力于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新时期以来,他陆续出版了《美感心理研究》、《审美经验论》等富有创意的力作,颇得学术界好评。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论文集《美学的现代思考》,更全面地反映了他对当代美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以悠久、丰富、灿烂而著称于世,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校历史系林乃燊教授的专著《中国饮食文化》,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饮食文化的著作,它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方法、新理论。该书从中华民族的经济地理、食料生产史、国土开发史、民族交流史的角度,探索中国饮食文化的源流和现状,并展望未来;运用营养学、食疗学、烹调学、发酵学、保朝学等学科的知识去剖析中国的饮食,揭示中国文化的奥秘。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食物构成和饮食风尚,反映了该民族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体现了朝明的民族特质。作者立足于历史的高度,考察了中国饮食传统的形成过程,发掘饮食烹调技术的素材,展示中华民族的饮食风尚和饮食艺术,阐明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规律。《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丛书中的又一绚丽鲜花。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华夏审美风尚的发展脉络作了详细阐释,对华夏审美风尚的特征与个性以及形成这些特征与个性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和刘勰、金圣叹是中国美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的三大热门研究课题。自本世纪初以来王国维学研究一直是一门国际性的高层次学科。尤其是80年代初以来,我国大陆已出版论文集、专著十余种,取得令人注目的重要成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周锡山先生的《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一书,对王国维的美学和文艺思想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描述,并对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8.
许先生,最近你主编的十一卷本的《华夏审美风尚史》一书荣获国家图书大奖,加之你新任社长兼总编的《社会科学报》在2002年改版中一炮打响,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这可谓双喜临门,在开始我们的谈话前,我得先向你表示祝贺。谢谢。这是我和我的朋友、同事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只是在其中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当然也贯穿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9.
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蒋孔阳的《美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是蒋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对社会、对人生、对美的观察、体验和探索的一个总结,也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我认为《新论》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视角高,方法新。蒋孔阳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世界美学史和文学艺术史。把美学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研究。蒋先生《美学新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是:  相似文献   

10.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或者说是以审美关系为轴心为中介的美、审美和艺术三大部分的有机统一,这是周来祥同志近年来提出的观点.王一川同志在他的《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一文中,对这一观点,特别是对"审美关系"这一概念的规定性提出了两条诘难:一是认为审美"'关系'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宜用来指称美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指出把"审美"归属于"情感","实质上是把审美同生理、心理等同起来",把审美局限在心理领域,从而"遗忘了"社会实践".本文拟就此谈一点不同意见,以与王一川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第4次印刷出版的《美学是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是一本普及人文科学,提升人文价值,塑造民族精神的好书。该书用简洁而丰富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手法,清晰地畅谈了中西美学问题,将读者一步步带入到了深邃、优美的美学空间,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课题,也让读者逐渐窥测到美学的真谛,且能指导读者从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文学、艺术中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更好分析、把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研究——访刘纲纪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7年3月30日,笔者拜访了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刘纲纪先生。刘教授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出版了《“六法”初步研究》、《龚贤》、《黄慎》、《书法美学简论》、《美学对话》、《美学与哲学》、《艺术哲学》等专著,目前正与李泽厚共同主编多卷本的《中国美学史》,在美学界颇有影响。作为刚刚涉足于美学领域的青年人,笔者想通过这次采访学习刘教授的治学经验,并借此机会请他谈谈对目前国内学术动态的看法。以下便是我们之间的谈话——  相似文献   

13.
建留宝同志主编的《美学通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下简称《通论》)是河南省第一部高等院校美学理论教材。这部美学理论教材吸收了当代美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对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体现了马列主义美学研究的辩证唯物性原则,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心理过程的描述及各种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从大量的篇幅论述了现实美的创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鲁涛 《云梦学刊》2010,31(3):28-28
《美学原理》(叶朗著)2009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系统讲述了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和审美人生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归结为提升人生境界。本书内容丰富、新鲜、生动,文字明白通畅,插图优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内 ,关于宋代文化(包括宋代的理学、文学、史学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突出 ,乃至形成了所谓“宋学”。最近 ,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作为“哥伦布学术文库”丛书压轴之作的潘立勇教授46万字的新著《朱子理学美学》 ,可以说是“宋学”研究中难得的一部力作。学术研究 ,既要尊重传统 ,又贵在创新。《朱子理学美学》一书最大的特色或曰其最突出的贡献 ,正在于首次提出了“理学美学”这一概念 ,并对这一概念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和特征分析。著者指出理学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客观环节 ;中国古典美学的伦理本体化与…  相似文献   

16.
张晶教授的《审美之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0 0 2年 1月出版 )是一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力作 ,其中有不少创新和突破之处。《审美之思》的第一部分全新观照中国古典美学 ,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或诗歌美学中的“偶然论”、“理”、“感物”、“体物”、“审美感兴论”、“透彻之悟”、“神理”、“势”、“现量说”等诸多概念 ,把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放在中国文化、美学的广阔背景上进行考察 ,予以新观照。第二部分从绘画论的角度出发对“墨戏”、“远”、“逸”、“韵”以及宗炳绘画美学的审美范畴做出理性省思。作者竭力发掘更为丰富的意…  相似文献   

17.
由张碧波、董国尧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的出版,是学术界一大盛事,也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研究的一座丰碑.张碧波先生主持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课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课题组历经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1987年和1989年,相继推出《北方文化研究》第一集和第二集,收入论文70余篇.1993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全书120余万字.此次又出版了《专题文化卷》,标志着课题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8.
一波“美学热”的浪潮使十一亿人不再感到美学饥渴。水平不断提高的读者向美学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泛泛的介绍与本质问题的探讨不再引人注目的时候,彭立勋教授已把目光转移到审美心理、审美经验上来。中国美学界的这一重点转移的标志之一,用蒋孔阳先生的话来说,是“彭立勋的《美感心理研究》、陆一帆的《文艺心理学》等”。①为了使美学研究的横竿不断升高,彭立勋在完成《美感心理研究》之后不久,便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潜心美学研究;回国之后,又写出这本20余万字的《审美经验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这是一部站在现代水平上探讨审美经验和艺术特点的专著。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俯览审美经验研究在当代西方美学格局中的地位。第二编对当代各种审美经验理论作了综合评述,在肯定  相似文献   

19.
张玉能1943年生,南京人,曾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文艺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指导组组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实践美学、西方美学研究。至今已出版《审美王国探秘》《美学要义》《西方文论思潮》《西方美学思潮》《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新实践美学论》《席勒美学论稿》《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西方美学通史》(第4—5卷)等著作;译有《德国古典美学》《席勒散文选》《秀美与尊严》《赫尔德美学文选》《审美教育书简》等著作;主编有"新实践美学丛书",编有《美学教程》《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等教材。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200篇,近50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主持过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有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