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赵士发 《江汉论坛》2005,2(4):63-66
世界历史概念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它是在对史学的世界历史概念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概念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厘定的.马克思通过对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史前史与人类史的比较揭示了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不可分割的含义,即历史的整体性与人的全面性.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概念的逻辑规定表明这一范畴具有历史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今,以弗雷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试图消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功绩,其核心思想是三个递推的逻辑命题:Ⅰ“黑格尔的范畴充斥着实在性”;Ⅱ“范畴通过意志的活动成为现实”;Ⅲ“在辩证法问题上,马克思误解了黑格尔”.批判弗雷泽命题序列的关键在于深度解析黑格尔的关键概念(“范畴”和“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取黑格尔思想体系的要旨,与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逻辑进行比对,从而以另一个路径推出补证和拓展传统“颠倒说”的结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马克思用“现实的人为主体的实践辩证法”分别对黑格尔以“精神”为主体的实践辩证法进行了两次“颠倒”(或嬗变).这一结论对解决“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关系难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莅  谭涛 《山东社会科学》2022,(9):40-46+107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剥离与锻造历经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黑格尔法哲学为马克思创建新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历史性原则,并进一步对自然法传统的非历史性特征展开批判;另一方面,他通过重新思考现实历史的根本规定、现代国家的本质特征和市民社会的现代走向,将黑格尔的逻辑历史性推进到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实历史性。法哲学背景的发掘为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提供了更丰富的思想内容,进而完善了马克思从“副本批判”上升到“原本批判”的诸多环节与过程。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有人竭力鼓吹“社会主义异化”论,这是理论战线上精神污染的重要表现之一。为了清除这种精神污染,有必要揭露这种论调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异化”论以歪曲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为前提异化概念是个历史范畴。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过异化概念,意即人们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政治机构。黑格尔则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纳入了他的思辨哲学体系,主要是指概念范畴自身的异化。费尔巴哈则主要是用异化来批判宗教神学,基本思想就是,“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完全是建筑在抽象的、不变的人的本质基础上的,是以历史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过程,然后在批判黑格尔和  相似文献   

5.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和历史观的一对基本范畴.科学地阐明主客体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发展,对准确地把握二者的内涵及其关系,澄清哲学界有关主客体范畴理解上的混乱,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的理论,直接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特别是黑格尔。当然,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思辨的主客体思想的批判、扬弃而确立的。在《莱茵报》时期,由于探索对实际的物质利益的解决而产生的“苦恼和疑问”,致使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并最终导致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改造。马克思先是把…  相似文献   

6.
青年马克思的道德哲学受到康德伦理学的强烈影响,但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提出,使马克思实现了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真正超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一个具有现实历史性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超验的形而上学范畴.自由自觉的活动使马克思在价值论的本体根据上扬弃了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而在价值目标上超越了康德"人是目的"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7.
范晓丽 《齐鲁学刊》2005,42(5):119-122
马尔库塞继承了卢卡奇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关系的看法,指出马克思辩证法是一种历史方法,它涉及到历史过程的特殊阶段;劳动的存在是人的历史性存在,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而作为历史条件的现实的否定性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主要特征。马尔库塞把马克思辩证法当做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路。后者从康德到黑格尔始终坚持着建构主义理论倾向,即我们只能认识自身建构的世界。在观念论的传统中,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建构主义。黑格尔用概念来构建和理解历史,马克思借助费希特富有主动性的主体来构建资本主义世界,从而使主体能够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是一个观念论者。因此,恩格斯所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 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进到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因而主体也是马克思新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之一.从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去考察、阐述主体,这是马克思研究主体的方法的显著特点.由此,马克思就同黑格尔哲学从脱离人的思维的运动和意识的历史以及费尔巴哈哲学从人的情感生活,去考察、阐述主体的做法区别开来.并且,马克思进而否定以“绝对理念”、“自我意识”和“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等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确定“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主体观上突出了实际活动着的人和人的实际活动.马克思正是以这种唯物的和辩证的观点、方法为指导,去展开对主体的性质、需要及演变等问题的阐述的.  相似文献   

10.
奈格里立足劳动-工人阶级和工作-资产阶级的对抗逻辑,把劳动视为单纯的主体创造能力和获得自由的现实根源,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重构为以本源性、创构性和绝对革命为核心的激进主体理论,强调制宪力的主体化和政治的社会化,拒绝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任何连接。阿伦特对劳动-工作的区分与奈格里完全不同,她把劳动描述成满足人类生命需求的活动和默认暴力的前政治活动,认为马克思将自由等同于劳动解放,进而明确与社会相分离的政治之自主性和制宪原则的非对抗本性。卢卡奇和奈格里一样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转向,他立足实践的社会历史范式,将劳动重塑为立足历史性、人之主体性和去目的论的历史-社会本体,恢复马克思主义中的黑格尔因素,最终割裂劳动-生产领域和政治革命。三者基于特定的理论立场,遮蔽或弱化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史上,主体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近现代哲学即奠基于主客二分这一逻辑预设。为了消除主客二分导致的主客对立,黑格尔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观念。但是黑格尔的"主体"与近现代主体性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有很大的差别。从一定意义上讲,黑格尔的主体概念具有去主体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也影响到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6,(4)
在《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在于异化,并把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区分了"三个阶段"。在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比中,卢卡奇表达他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解。在卢卡奇看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已经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超越了黑格尔。但是文本中卢卡奇对"唯物主义辩证法"概念的模糊解读,为理解其异化思想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3.
历史性的辩证法与辩证法的历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性维度 ,描述了其所经历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 ,即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意识对康德批判哲学的先验意识的超越 ,以及诠释学辩证法的效果历史意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意识的扬弃。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揭示了辩证法自身历史性的存在论的、辩证性的真实哲学含义 ,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性问题提供直接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原则是贯穿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讲,这一原则就表现为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问题。从宽泛的意义讲,全部“精神哲学”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的社会—历史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侧重于探讨黑格尔社会—历史学说中人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捷莎 《学术研究》2005,23(3):68-71
黑格尔建立了世界历史的理论。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内核, 并对其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在科学性上,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从黑格尔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越迁。在实践性上,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越迁。  相似文献   

16.
内在性之为近代哲学基础的秘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新 《学术界》2005,4(5):156-164
西方近代哲学思维内在性的存在论原则,由笛卡尔最先提出,经由康德到黑格尔才真正完成了理论建构。黑格尔精详论证了精神的“自我活动”,通过逻辑思辨的形式允诺并倚赖于历史性。马克思把思想的触角深入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切近领悟了人的生存历史性的源始性,洞穿了近代哲学的秘密。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的"未来"概念的现实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江汉论坛》2008,1(3):64-70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的探讨容易遭到误解.我们总是太过于在某种"科学"意义上带有某种预言性的因素来看待它.在现实性面前, "未来"是否定性的.如果说黑格尔哲学乃形而上学之一切,他那向后看的、回忆的历史主义,矛盾地表现为未来没有任何本体论地位,在对现实性和哲学真理的历史性的理解面前,由于黑格尔与感性活动以及感性直观这个哲学前提条件的决裂,终于导致关闭未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大门.就此而言,马克思根据感性活动和现实性概念来确定自己对黑格尔主义的批判.而马克思这里,未来既是历史的结果,也要开创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进程: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人"转向费尔巴哈的"生物人",进而转变为从事生产、生活实践的"现实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人",最终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化、历史化历程。在这一探索历程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内涵实现了多维的革命性规定,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真正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9.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经创造性继承费尔巴哈“感性对象”原则与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马克思阐发了“感性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能动原则,赋予其三重规定:为生存资料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物质交往活动、为个性自由推翻现实矛盾的革命改造活动。马克思将人的“需要”机制作为推动和创造原则论证了感性活动从“生存”到“自由”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揭开了整个社会历史形成与发展之谜,确立了其哲学的实践基础,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整体超越。而对感性活动进行生存、反思与自由的当代诠释,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论断找到重要哲学支撑,这既从学理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印证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特殊历史性,又在实践层面预示了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性,为社会创造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将上帝视为理性的最高和最后表现形式,从而在纯粹理性领域终结了理性对于信仰的批判。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将黑格尔的理性原则应用到对现实宗教的批判上,实现了抽象的理性批判原则与现实基督教之间、基督教的教条批判及教义批判与基督教的哲学批判之间、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不仅为费尔巴哈人本学立场上的宗教批判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构成了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