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先生 ,您是“文革”初期老三届高中生 ,据说您上高中期间便开始系统自修文科 ,而且“文革”中也坚持下来 ,这肯定是不容易的。请您谈谈这段经历 ,好吗 ?●我上初中时非常迷恋数学 ,立志当数学家。但初三时读了一些伟人传记 ,一上高中便放弃理科、立志文科了。此后 ,我上数理化课时先举手回答问题 ,然后就看文科书。 1 96 8年离校后我也没下乡 ,仍呆在家里按计划自修 (这是我总感到愧对老三届同龄人的地方 ) ,直至1 972年就业。因为一下乡 ,我的计划肯定泡汤了。青岛一位著名朦胧诗人多年后对我说 ,“文革”中他曾到我家查户口 ,看到…  相似文献   

2.
○韩老师,您是中国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属于“七七级”,又是中国较早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有着深厚的海外学术背景,能和我们谈谈您的求学经历吗?●我进入历史学术研究领域的经过比较“奇怪”,从自学到客串。我对历史的兴趣开始于“文革”期间。家庭受到“文革”冲击,父亲被关在厦门大学“牛棚”,九岁的我每天要过海给他送饭。作为“黑帮”子弟,我自身处境艰险,平日不敢出门,躲在家里读书。家里大多是历史书,最初读吴晗主编的历史小丛书,后来又读历史小说等,背诵古文诗词,不知不觉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文革”初期,日本学者堀敏一给我…  相似文献   

3.
○潘老师,许多人都觉得美学理论研究非常枯燥、乏味,因而望而生畏,但我看到您在美学研究领域纵横驰骋,不但把它当作一种教授的职业,而且成为您生命的体验。请您谈谈您是如何与美学尤其是生命美学结缘的呢?●与美学的结缘,对于我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宿命”。我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文革”期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历史反革命,我也因此而经历了世态炎凉。但形形色色的丑恶反而使我更渴望美好与圣爱。1978年2月,我考上了郑州大学中文系。这所大学在中国并不著名,但是它的美学研究与文艺批评方面的师资,在当时却颇具声望。李戏鱼、蓝…  相似文献   

4.
文化史研究:以点带面转换视域——周积明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教授 ,去年我采访了首都北京的宋镇豪研究员 ,这次找到了生长于武汉的您。武汉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城市 ,也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武昌起义 ,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从此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武汉人杰地灵 ,作为长期在此受熏陶的您 ,是怎样走上学术之路的 ?●我是“文革”后的首批大学生。 1 966年初中毕业 ,适逢“文革” ,在经历了一段激情冲动和盲目后 ,陷入迷惘 ,走向逍遥。这段时间 ,读了很多当时被视为“禁书”的中外名著 ,大大地开阔了眼界 ,思想上对当时的很多问题产生疑虑。下乡后 ,始终有一种渴求知识的冲动 ,…  相似文献   

5.
哲学反思之路——孙正聿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先生 ,听学界朋友说 ,您在 1 96 6年高中毕业时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哲学专业 ,1 977年恢复高考时您的第一志愿又是哲学系。您为什么会如此执著于哲学呢 ?●我在中学读书时总是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 ,特别是喜欢各种作品中的深沉的思想以及思想家的传记。记得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 ,“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或许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我特别向往哲学 ,并在高中毕业时报考了哲学系。可是就在临近高考的时候 ,“文革”开始了。在 1 96 6年底到 1 96 8年底两年间 ,由于既无学可上 ,又无工可做 ,我便自己大量阅读了那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1958年出生、1977年开始学术探索历程的学者,您是在“文革”时期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并且在求学之前有过晒盐、钻井及炊事工种的经历。这些对您的人生道路以及学术追求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1966年“文革”开始,那时刚好是我接受基础教育的年代。从小学到高中,当时学制是九年,随后又下乡二年。很难概括那种影响的性质。在这样  相似文献   

7.
有学便有派,自古如此,到今天也不能例外。但我是不主张立学派的。 记得1978年三中全会初开,“文革”余焰渐息。吉林省创办了《社会科学战线》,是全国第一份大型社科杂志。宋振庭同志时任省委宣传部长,他很高兴。言谈间,他流露出,我们要搞自己学派的意思。我听后,怀有意见。我认为:我们现在全国一统,是从几千年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受苦受难中,流了多少革命志士的鲜血,才换来今日之成果,殊为不易。中间,又不幸遭“文革”,十年的灾难。现在敌人虽然都已帖伏,但亡我之心恐仍不死。我们现在接续文化传统,从事学术研究实有必要,但不宜首先提出“学派”字样来,以免引起学术上无穷无尽的纠纷。当时我未公开提出意见,宋部长也仅提出“一大二杂”,该杂志至今仍奉行未变。实则中央双百方针已经体现了“求同存异,不拘一格”,以打破“唯我独尊”的局面。不过,当时大家的认识并未一致。  相似文献   

8.
袁教授 ,您是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专家 ,从您的求学经历来看 ,您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的系统训练 ,并以运用西方经济理论来研究中国实际经济问题而著称。在您的求学生涯中 ,您的前后两位导师是否对您的学业产生较大影响 ?请扼要地介绍一下您的求学轨迹。●我是 1 975年高中毕业的 ,毕业后曾在一个汽车修理厂做过临时工 ,也作为知识青年下过乡 ,深知工人、农民的生活疾苦 ,对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 1 977年恢复高考 ,我被杭州大学录取 ,成为“文革”以后最初一批学经济学的学生。今天看来 ,这一批学生在经济学求学的道路上 ,走…  相似文献   

9.
有客夜访“四毋斋”,一杯清茶,几句寒暄之后,话题很快转到学术研究上来。 客问,近些年来,您连续发表了十几篇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无奴隶社会”。现我提出一些疑义向您请教,不知可否? 答:好!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是史学界的老大难题,完成这一重大课题,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我愿与包括您在内的众多有志者共同探讨此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老师,您好!很多学者都知道您原来是搞哲学的,后来转向了社会学。您为什么要从哲学转向社会学呢?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吧? .确如您所言,1981一1995年,我一直从事哲学专业的学习、教学和科研。在前后十五年的时间里,我对哲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很多中外哲学家的代表作,尽管有些书读得并不一定很深人,但对柏拉  相似文献   

11.
求真之路     
我是一个中国人 ,学的却是外国哲学 ,这里头总让人觉得有点儿蹊跷。记得 70年代末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 ,许多同事和熟人都来问我 :你怎么搞了这么一个专业 ?有人表示“理解”说 ,冷门嘛 ,成功率高。我当时只是笑笑 ,无法作出解释。其实那时我自学西方哲学(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包括在西方哲学中的话———这应当是常识 )已有十年工夫了 ,至于我为什么走上哲学这条道路 ,我已在“我怎么学起哲学来”一文 (载《新批判主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 )中谈过了。在本文中 ,我主要想谈谈我的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我们这一代人是从“文革”那…  相似文献   

12.
○严教授,记得八年前您访学加拿大回国不久,我曾约您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作过聊谈,主要了解国外学术动态和研究状况,使我受益匪浅。今天又作访谈,主要谈您的学术道路、治学体会,相信一定会使更多人受益。 ●我的学术道路应该从我如何会志愿学历史讲起。可以说,没有“文化大革命”,我是不会读历史学科的。“文革”前我正在读高中,与当时许多青年学生一样,大学理工科是未来的首选,但这一切都被“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文革”结束后研究生招生开始,我便毫不犹豫地报考历史学科的研究生。我之所以这样做,第一,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个人、家庭和亲友,以至整个国家、民族的命  相似文献   

13.
黄教授,您是我北京访谈的第二位中青年专家,本来早就应该进行,由于“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传,使之一拖再拖,目前疫情已有好转,故访谈应正常进行下去,首先请谈谈您是怎样步入学术殿堂的? 好的。我于1958年8月出生于江南水乡城市——浙江绍兴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小学与初中都是在当地读的,其实在“文革”期间,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如果说我自幼对古  相似文献   

14.
陈教授,您是教育界著名的中青年学者。我们想首先请您谈谈你的治学背景与学术传承。我是“文革”结束后第一批考入大学的,当时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选择了化学专业。本科毕业时,由于很偶然的原因,改考教育学研究生。我的学术研究受两批老师的影响。一批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他们是我国教育理论界两位著名的大师: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和翟藻奎教授。很有意思的是,刘佛年早年学的是物理学,曾翻译过爱因斯坦的相对况这两位导师以5台学严谨、见解独到,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享有盛誉。我的另一批老师是我国的中学校长…  相似文献   

15.
高连峻应该说是我的一位启蒙老师 ,我们相识于“文革”中。“文革”在现在的青年人心目中可能是一段黑暗的毫无人的真情的愚昧的岁月 ,但在我内心中却始终保留着经岁月流逝的冲刷而难以抹去的记忆。高连峻长我七岁 ,是当时一所著名学府中文系五年级的高材生 ,在他身边有一群互相之间情如手足的大学生 ,他们那时正当青年 ,满怀理想 ,风华正茂———他们和我都喜欢称高连峻为“老高” (本文行文之中仍称“老高” ,不仅是感到亲切 ,更主要是因为我始终感到老高并没有离开我们 ,他还在搞研究 ,还在和我们谈笑风生 )。“知识分子”是目前学界谈论…  相似文献   

16.
○黄教授 ,我知道您在 3 2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教授 ,在一些人看来您的成功或前进是跳跃式的 ,多次跳级、破格 ,但据我所知您是经历了很多的艰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请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好吗 ?它可能对年轻的学子们有所启迪。●由于条件约束 ,我没有大路、好路和捷径可走 ,走的是弯弯曲曲的路。但是 ,因为第一 ,我不停顿 ;第二 ,我走得比较快 ,所以也就不一定比别人后到。我生长于偏僻的农村 ,父母是中小学教师 ,母亲“文革”期间领着我们下放回了农村务农。从小学到高中 ,由于农村的闭塞和必须从事农业劳动 ,也由于那个年代没有读书…  相似文献   

17.
广州的《学术研究》1989年第2期报道了姜建强同志的应用哲学即“无哲学”的观点。我即撰写了《“应用哲学”即“无哲学”吗?》一文与其商榷,发表在该刊1990年第1期上。拙文发表后,该刊在1990年第4期刊发了吴忠同志《“应用哲学”是哲学吗?》与我商榷。这两篇文章均在1991午《哲学年鉴》列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3年我才有幸拜读此文。当  相似文献   

18.
○薛教授 ,您的经历挺多样化 ,所受的教育也是多元的 ,这些对您的学术道路大概都有很大的影响 ,能否先从这一方面谈谈您的学术道路的开端 ?●我受的学历教育确实挺杂的 ,而且是多元的。和我同时代的教授中 ,有不少人经过自己的奋发努力 ,跨越了一些学习阶段 ,比如以同等学力身份直接报考了研究生 ,从而追回了因“文革”时期高等教育中断所耽误的时间。而我除了完整地读完本科、硕士、博士外 ,还多读了一个中专 ,这也是被扭曲年代的特有的故事。当年 ,我初中一毕业 ,即被上山下乡的浪潮卷到了吉林延边 ,几年辛苦劳作后 ,由于表现突出 ,被乡亲…  相似文献   

19.
对《学术研究》的一点期望李锦全(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学术研究》是我国较早出版的一份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58年创刊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该刊初名《理论与实践》,60年代初改名为《学术研究》,除在“文革”期间停刊外,都是正常运作,按期出版,发表大...  相似文献   

20.
○史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接受我的访谈。国内同龄的一批经济学家中,您是成名比较早的。198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学希望之光》一书中收录了50名中青年经济学家,您就已名列其中,在经济学界有相当的影响。您能先谈谈您是怎样选择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吗?●好的。对我来说,选择经济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我父亲在部队和地方工作时,都从事政治思想工作,家中的书橱里大多是一些马列经典及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的书籍。“文革”期间,能看的书不多,就经常翻阅这些书,包括苏联学者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