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佛燕京学社75年的汉学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凤 《文史哲》2004,(3):59-69
哈佛燕京学社及哈佛燕京图书馆、东亚系,大力开展中美双方互派学者的研究计划,培养出大批中外名人,著名华裔教授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哈佛燕京文物收藏之丰富,哈佛燕京图书馆多元之馆藏、特藏及三任馆长与同仁对汉学研究贡献之大,在中国百年现代化的框架中,均有卓越的独特地位。哈佛燕京学社丰富了哈佛和世界的历史文化体系,建树恢宏。  相似文献   

2.
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是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最重要的进展,是我国人文科学学术观念的重要转变与最重大提升的标志之一。本文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原则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应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下,用学术史的方法展开海外汉学的研究,将比较文化的方法作为分析的理论,开辟对西方文化史中的东方因素的研究,并通过对海外汉学与中国学术的互动,揭示中国近代学术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当下世界汉学研究的“重镇”,其汉学领域作为现代汉学的源起与中心,不仅学术机构颇多,而且知名学者辈出。目前,该国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业已从20世纪中叶曾隶属于地区研究的边缘研究,逐渐转变并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与独立定位的专业领域,进而成为海外“中国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显学”。  相似文献   

4.
<正>海外汉学,顾名思义,就是海外学者对中国文化所作出的研究。他们运用西方的理论和学说,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对我国文化学说进行研究。阎国栋教授著的《俄罗斯汉学三百年》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客观的立场,由中俄文化交流开始,引发了俄罗斯对汉学研究的开始。《俄罗斯汉学三百年》是学术丛书《列国汉学史书系》中的一部,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系我国学术史上第一套汉学史书系。该书由阎纯德教授、吴志良博士主编,汇集了一批既谙熟外语,又具有  相似文献   

5.
将中国文学引入西方世界的译介活动早在晚清时期就已开始,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夏志清的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问世,海外汉学界的研究视野才开始从古典文学转向现代文学,致力于作品分析以及文学史、文学选集的编撰。一些文学选集被作为美国高校的教学参考书,成为普及中国文学的有效途径;以夏志清、王德威、李欧梵等为代表的海外汉学研究,在方法论和历史观上为中国内地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某些新的可能性。但不应忽视的是,作为一个复杂的构成体,海外汉学研究的面貌不能仅以代表性学者的论断来框定,将海外汉学研究的理论思维套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时也需要对历史语境与现实状况差异导致的认识偏误进行反思,西方学者在冷战思维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范式以及英美反知性主义传统对五四以来作家创作心态的误读也需要正确认识。虽然英美主流媒体仍习惯沿用这种批评模式解读中国当代小说,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系列理论范式的转向,显示出重建文化研究格局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据日本《古事纪》记载,大约六世纪末中国的《论语》、《千字文》等典籍经朝鲜传入日本.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传人日本的最早记录.从那以后,一千多年里中国典籍以各种方式不断流入日本,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中国,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少古文献散佚失传了,在日本却有收藏.清末黎庶昌、杨守敬等出使日本时曾收集到二十六种,辑刻为《古逸丛书》,杨氏另撰有《日本访书志》.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不断有学者前往东瀛访求古书,成果颇丰,中日汉籍的流布已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应该说日本所藏汉文典籍的情况已日益清楚,要想有新的发现是不太容易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一部清代的古籍《酒中趣》.经查《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综录补正》、《丛书总目续编》、《中国善本书提要》、《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孙殿起《贩书偶记》及其续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以及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汉籍目录》、《东京大学总合图书馆汉籍分类目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内阁文库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汉学和汉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学是国外学者在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学科 ,而汉学研究则是中国学者对汉学成果进行再研究的反馈行为。二者都是在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而应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化视野。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 ,由于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汉学、汉学研究、比较文学这三个原来互不相关的学术领域正在不断地靠拢 ,相互借鉴 ,并将为新世纪的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胡艳琳 《云梦学刊》2008,29(3):20-23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汉学正随之成为一门引人注目的学术.海外汉学研究客观上有利于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反现自身的文明,但其最初的出发点、主观动机并非完全出于利他主义.而今日中国学界在与国际学界对话时,往往无视汉学的功利性与目的性,以一种仰视的心态看待海外汉学研究,在本应曩具自信的领域反倒极尽谦卑之能,流露出与国情相反的文化不自信,使得民族文化身份成为一个问题.对于海外汉学,应借鉴其方法,立足于本国传统,深入本土问题,放眼未来发展,才能真正重建中国学人的民族、文化、学术自信,与国际学界平等时话.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近代西方汉学的发展及国人对汉学的研究,以期说明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学者对汉学的认识与借鉴,不仅在本土对象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斩获,而且也对汉学的发展有所帮助与促进。在这种双重互动往复中,推动了汉学与中国学术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乐记》作为早期儒家音乐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经典作品,一方面在中国文艺美学的谱系中具有权威性地位,另一方面也流传至海外,在世界美学与诗学理论领域独具影响力。19-20世纪,以英美为中心的海外汉学学术圈,对该文本作了完整的英译与解读;与此同时,基于《乐记》英译的各个版本,美国汉学界尤其是华人学者也尝试阐发《乐记》的理论价值,以海外汉学的视角进一步确证其在中国美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释放其与西方诗学对话的空间,以此彰显中国传统诗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任何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及时进行反思,以正方向。国内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已经开展了近四十年,规模宏大、成果辉煌。但瑜不掩瑕,学界对于汉学-中国学的学术发展史尚有认识不清之处,在研究实践上也有所偏颇;所从事的汉学研究尚未能在东方学的大框架内充分展开,只是就汉学而汉学;汉学研究的路径也应充分考虑海外汉学"外国学"的本质,拓宽研究思路,吸纳外语学科的进入。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汉学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而汉学研究则主要是指中国学者对汉学本身所进行的研究。汉学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互相碰撞、交流、融合之后诞生、成长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历史可谓悠久。  相似文献   

13.
外国学者的“中国学”——读《国际汉学著作提要》□赖功欧江西教育出版社最近推出了李学勤先生主编,葛兆光、程钢为副主编的《国际汉学著作提要》一书。这正是我多年来希求见到的那一类书。大约搞研究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当你“身在此山中”而苦苦不得要领时,一本信息量...  相似文献   

14.
海外汉学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领域,在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新世纪以来,海外汉学研究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研究成果数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多渠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成为推动学科建设的有效举措,术业有专攻的研究机构成为海外汉学传播的重要阵地,专业性的学术刊物既是传播海外汉学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又见证着中国海外汉学的发展历程。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研究者应该以宏观的战略眼光去把握最新的海内外研究动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经常审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危机,综合运用传统研究方法和大数据分析方法,以求同存异的胸怀开启深度研究,推动海外汉学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充分彰显海外汉学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人论学,常常不能分清思想与学术的畛域,而将社会影响与学术贡献等同视之.所谓"学术思想史",究竟哪些是学术,哪些是思想,似乎不易截然分清,但区分思想史和学术史的思路,对于深入梳理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转型应该很有必要.本文以区分思想史和学术史的思路为前提,纳入高等教育与海外汉学等宏观视角,借助成立于二十年代的哈佛燕京学社这一学术机构,以洪业为中心,把哈佛燕京学社、燕京大学、国学研究、<燕京学报>、中外交流等放在一起加以观照,讨论民国时期不以思想论争名世而以学术积累见长的学者,聚焦于其学术背景和学术贡献,以呈现出民国时期学术转型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6.
2010年3月27日,是林耀华先生百年诞辰。在学术界追忆林先生时,笔者也略做思考,以表尊重之意。林耀华、吴文藻、费孝通等都是燕京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派深受结构一功能论的影响,注重从经验层面来研究汉人社会。老一辈学者的努力,也让中国人类学在当时获得了世界性成就。  相似文献   

17.
在海外华裔学者中,尤其是比较学界,刘若愚和张隆溪都是很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著作在大陆也很受欢迎。但是他们的研究路向有所不同,对二者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比较诗学的研究方向,也有助于了解作为华裔学者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心态和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18.
陈开科 《云梦学刊》2011,32(5):30-32
自上世纪末以来,由于改革开放之风愈刮愈烈,中国学界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和深度亦愈来愈壮观。由此,学界对往昔不屑一顾的“海外汉学”开始特别关注。各类汉学研究机构和汉学研究的刊物纷纷问世.各种层面的汉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汉学”甚至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可能了。  相似文献   

19.
于慈江 《东岳论丛》2011,32(5):118-123
有关杨绛及其作品的研究和评价,已有几篇述评概括得较为全面细致,到目前为止的杨绛研究,概其大要,以美国学者耿德华为代表的海外汉学对于现代喜剧作家杨绛的"发现"功不可没,他的研究对中国内地学界全面认知作家杨绛的创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杨绛创作的重心在其中晚年;在对杨绛其人其作的一片赞誉声中,一些置疑性文字自有其提示和点醒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及学科的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对中国的研究始于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接触与认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对于这一热潮的出现和走向,我国学术界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但长久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国外的中国研究缺乏统一的称谓,有的称“汉学”或“海外汉学”,有的称“中国学”或“国外中国学”。本文回顾了国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并对其学科称谓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